刘红丽 李佳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围生期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对母婴危害大,常由多种内科疾患及妊娠合并症引起,尤其在分娩、手术、麻醉过程中易发生严重出血而危及母儿生命。现将5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5 例中,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27岁,初产妇4例,经产妇1例,孕周 34~41周,平均孕周(39±1)周。妊娠前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2.1 一般护理 安置患者在清洁而安静的病房,给予其高蛋白、多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食物,以满足母体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嘱患者注意休息,适度活动,避免磕碰等外伤的发生,孕期左侧卧位,间断吸氧。
2.2 用药护理 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围生期治疗用药护理,治疗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及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观察有无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黑便、血尿等,嘱其避免身体伤害。密切观察脑出血倾向,备好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
2.3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与患者多交流,互相建立信任感,帮助孕妇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并发症、治疗及预后,让患者对该病有一定的认识,并在其基础上能做出正确的自我护理。满足孕妇的心理需求,帮助其调节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达到最佳的治疗心理状态。
2.4 加强胎儿监护 由于部分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引起胎儿血小板破坏,导致胎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严重者有颅内出血的危险。应对胎儿每天早中晚各监测1h胎动情况,发现胎动次数太少或过于频繁,提示胎儿宫内缺氧,应及时给予吸氧等处理。定期对患者进行产前检查,详细了解宫高、腹围、体质量等变化情况,并注意胎儿心律,必要时可进行B超检查。
2.5 产程的观察及护理 严密监测第一产程,观察阴道有无出血,若有出血,应找出出血原因,并进行止血。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可适当助产,但应避免用力过度引起阴道损伤。会阴侧切的伤口要及时止血缝合,观察缝合后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
2.6 预防产后出血 胎儿娩出后仔细检查软产道,观察有无血肿形成,胎儿娩出后静推缩宫素10IU,促进子宫收缩。
2.7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每天用0.1%新洁尔灭清洗外阴1次,每天更换内裤,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8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按产科常规护理,并取脐带血行血小板化验,观察血小板计数是否低于正常值。按常规Apgar评分,并观察新生儿皮肤有无出血点、紫癜等。有无严重哭闹,前囟门是否紧张。
2.9 产后护理 观察恶露的量及颜色变化,对于剖宫产患者观察其腹部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观察有无呕血、呕吐、恶心等,观察有无头晕、头痛等贫血征象,监测24h尿量及出血量。计数产后大便情况。观察新生儿皮肤、呼吸、心跳、肌张力、反应、大小便等情况,如发现有特殊情况,及时请示医生给予相应措施,及时为产妇及新生儿做皮肤护理,减轻并发症的因素及家属的负担。及时稳定产妇产后的情绪,避免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2.10 出院指导 对于符合条件出院的患者,提前交代病情转归及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重症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嘱其遵医嘱继续药物治疗,定期回院复诊。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观察有无皮肤紫癜、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发生,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