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跃红 江苏省大丰市南阳镇卫生院 224100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联合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终身性疾病。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感染性流行病。由于糖尿病的不可根治性和各种严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加之终身治疗所致的经济负担,使患者产生很多心理变化,过重的心理负担可致血糖难以控制,病情恶化。我科在2009年对糖尿病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 12月,我院内科收治糖尿病患者32例。其中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26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8~75岁,住院天数为 6~20d。
1.2 方法 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32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因文化层次、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关系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1.3 结果
1.3.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心理问题为怀疑、否认、无所谓者21例,占65.6%;紧张、焦虑、恐惧者 28例,占87.5%;愤怒、悲观、失望者16例,占 50.0%;内疚、混乱者 9例,占28.1%;厌世、抗拒治疗者7例,占21.9%。
1.3.2 糖尿病患者个人状况。文化层次:大专3例,中专5例,高中8例,初中9例,小学1例,文盲6例;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公费15例,部分自理8例,全部自理9例;职业情况:干部8例,工人7例,商人6例,农民9例,学生 2例。
2.1 怀疑、否认、无所谓心理 早期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身强力壮”,自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多大影响,加之身体也无任何不适的改变,故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认为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治疗和改变饮食习惯;还有少数患者,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被确诊后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这种心理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和治疗,时间一长则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2.2 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因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不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糖尿病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依靠他们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2.3 愤怒、悲观、失望心理 糖尿病一旦被确诊,患者得知将终身依赖药物治疗,没有根治的可能,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常有一种愤怒情绪;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心理,以致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情感脆弱,整日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多数是青少年,他们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于父母,责备父母。
2.4 内疚、混乱心理 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患病后不能照顾家庭,终身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为此感到自责、歉疚;有的患者随着糖尿病被确诊,需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的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或忽略心理;有的患者被家人过度保护而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有的患者因看到子女也患糖尿病,认为是自己遗传给了孩子而产生深深的内疚。
2.5 厌世、抗拒治疗心理 有的患者因就诊晚、病情重、并发症多而治疗效果不明显,他们便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无药可医,故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者放弃治疗,暴饮暴食,我行我素。
3.1 对怀疑、否认、无所谓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有意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其说出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好疏导、安抚工作;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如同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胰岛素治疗,这时应同其主管医生一起向其说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适量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正确使用胰岛素也不会上瘾;对满不在乎的患者应耐心细致地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对饮食、运动、合理用药的重视程度,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2 对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平时要注意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引起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安抚患者的情绪,给予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忠告,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如为其执行护理操作时,向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如何选择食物和控制饮食,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适宜的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理,指导患者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学会情绪自控,并介绍乐观、坚强的患者与其进行交流,树立良好的榜样,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减轻恐惧。
3.3 对愤怒、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 针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人员在做宣教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宣泄法任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悲观、失望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情绪稳定后,均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达到了最佳效果。
3.4 对内疚、混乱心理的患者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用真诚换取他们的信赖,让他们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目前不能根治,但可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良好的情绪等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发生或少发生并发症,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同时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争取家人的配合与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
3.5 对厌世、抗拒治疗心理的患者 对于这类患者要主动与他们谈心,合理提供医疗信息,共同关注治疗新进展,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做出科学的保护性解释,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心理,从而积极主动与疾病抗争。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强烈的心理问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2]。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应善于分析和研究患者的心理,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摆脱心理障碍的困境,使其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提高疗效。
1 尤黎明,吴瑛,等.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3-414.
2 陈琼.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