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荣 王 雪
1.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花园乡畜牧兽医站,陕西省安康市 725018;2.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畜牧中心,陕西省安康市 725018
花园乡是汉滨区养猪基地乡,也是安康市生猪产业50个重点乡镇之一。养猪业在花园乡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地方优势产业,在畜牧业中的比重占80%以上,养猪业的收入占全乡农业总收入的48%以上。养猪业已成为花园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陕西省政府提倡的陕南突破性发展的特色项目。随着花园乡养猪业生产的发展,还存在着生猪品质不优,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地方优势产业特色还没有完全形成,疫病防控力度不够,饲养管理的科学规范不标准等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着花园乡生猪产业的发展。
花园乡地处牛山脚下,属浅山、丘陵、平川为一体的典型农业乡,全乡辖19个村,149个小组,4 525户,16 896人,耕地面积930 hm2。2008年花园乡以安康市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契机,对全乡的养猪业进行提高升级。以往的专业户饲养10~30头,年出栏10~20头商品猪,提高成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养猪场。到2010年9月份全乡出栏24 800头,年末存栏54 708头,建成年饲养量 500头,出栏350头的规模猪场58个,每个猪场平均建设标准化猪舍2 200 m2以上,存栏良种经产母猪80余头,后备母猪40余头,种公猪3头。饲养量100~200头,出栏50~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50个。建成年饲养量1 500头,出栏500~1 000头的良种繁育示范场12个。
花园乡有年饲养量1 500头以上良种场12个,饲养50头以上良种猪良繁点156个。自2008年建成投产后,大部分资金用于猪舍建设和基本设施投入,而忽视优良猪种的投入。养殖户(场)因在引种上已力不从心,故对品种的选择只求数量求便宜,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种猪选择猪种,对良种猪引进上缺乏统一管理和要求。引进猪种过程中对种猪场的资质、疾病防控、种猪档案等没有进行认真考察,引种的盲目性,造成种猪品种混杂,纯度不高,有的把二元猪作为纯种引入,有的把商品代猪作为原种引入。种公猪选择要求不严,有的自繁自留,血缘系谱混杂不清;有的检疫把关不严,引进种公猪回来后不适应,诱发疾病。品质低劣,配种利用强度大,造成良种猪生产繁殖后劲不足,在商品猪生产中良种优而不多,多而不优,无法形成优势产业。
现代化养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快速、高效。要实现这一目标,品种是关键,圈舍设施是基础。但在花园乡规模化养猪发展中,许多农户(猪场)猪舍的建筑规划不科学,只注重育肥猪舍,而没有重点突出繁殖母猪和仔猪保育的关键环节,导致母猪圈舍建筑不符合母猪生产的要求。有的猪场建设不合理,使母猪的发情配种不能正常进行,妊娠母猪有时发生早产、流产的现象,产仔成活率低,仔猪断奶育成不高。据调查10个规模猪场平均每头经产母猪,年产成活仔猪为17头,有的猪场更低,低于原种猪场母猪年产成活25头的生产性能,仔猪育成率在80%左右。一方面大部分养猪户没有产床或相应产仔猪舍,部分有产床,但是自制产床不符合母猪产仔要求,产床污染、钉棱角造成母猪机械损伤,仔猪外伤常常发生。另一方面粪尿滞留污染严重,加剧了仔猪红、黄、白痢病及其他疾病频繁发生,造成仔猪月内生病死亡或哺乳期发育不良。多数猪场没有仔猪保育室,仔猪断奶(35~55日龄)后胃肠功能尚未建全,对环境温度难以适应,应激反应强烈,从而加大了仔猪生病的频率,死亡率上升,损失加大。
花园乡规模化养猪刚刚起步,生猪的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尚未达到标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大市场。因此,受国内大市场的影响冲击波动大,全乡没有形成有机的养猪整体,优良生猪群体产业链的机制没有形成,表现在育肥猪销售上各自为阵,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全乡饲养10头以上的养猪户和规模较大的猪场的业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多数是年龄45岁以上的养猪户,科学意识和生产素质较低。虽然近几年通过不断的进行科技培训,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上文化素质仍然较低,管理粗放。据调查30户养猪户中,没有专业技术人员驻户管理,饲养量1 000头养猪场一般仅聘请1名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以防疫为主,缺乏猪场经营管理、良种繁育、疾病防控的专业人才。猪场的规划、猪群的繁殖生产、资金周转、生猪定时出栏缺乏合理工作部署。在母猪繁殖配种中,档案血缘系谱不清,近亲繁殖,品种间杂乱无章,育成育肥,各阶段顺其自然,导致良种母猪的性能繁殖和商品猪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
目前大多数规模猪场和养猪重点户,对疫病的防控意识不强、重视不够,有的虽然建立了各种疫病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在生产实际中严格执行的少或落实不到位,建立的消毒池,有的几十天都未更换消毒药品,猪场人员出入管理不严,外来人员串圈的、担粪的任意出入,给猪场带来了很多疾病隐患。在防疫方面,防疫程序不合理,有的养猪户只注重防猪瘟和猪三联,而忽视蓝耳病的防疫。更谈不上预防母猪细小病毒、伪狂犬、链球菌、胸膜肺炎、喘气病、猪水肿及付伤寒等疾病。有的猪场养犬、养猫以及种公猪对外配种,无形中给猪场的疾病发生流行留下隐患,有的养殖户不根据猪场的具体实际情况及周边的疫病流行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疫病防疫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和全面实施免疫,很难达到高产高效。
目前兽药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兽药生产企业随意更改药物剂型、剂量、包装,在产品说明书上夸大用途,误导养殖者自行购药,不但加大了药物医疗成本,而且由于用药不对症,使生猪免疫力下降,造成药物耐药性增大和药物残留。有的畜主治疗心切,加大使用剂量;有的畜主多种成份混注,不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有的畜主只看商品名不看药物的有效成份和含量,在药物使用上存在极大的盲目性,造成猪肉品质不高,不是抗生素残留,就是违禁药物超标,难于进入国内大超市和国际市场,养猪效益难以提升。
生猪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如标准化饲养、沼气工程的综合利用、实行生猪人工授精技术、饲料合理配合和使用、生猪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等,上述技术要在广大的养殖户中得到推广、落实,关键是通过培训来提高养猪户的科技水平。一是重点培训年青有为、年龄在40岁以下的致富能手。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中办班授课、农民土专家进行现场示范、播放科技光盘、发放技术资料、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巡回检查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等形式。二是区、乡财政支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努力把畜牧技术送到养殖户中,使广大养殖户(场)真正掌握关键技术。三是实行财政奖励机制。鼓励先进、激励后进,逐步提高全乡养猪的科技水平。
要坚持“以种为先”的方针,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拉动”的原则把发展优良种猪,建立全乡统一良种体系,作为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猪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来抓。一是对全乡品种混杂、种猪不纯、母猪血缘不清的猪坚决进行淘汰。全乡分别建立大约克纯种母猪,杜洛克、长白纯种公猪,长白×约克的二元母猪专业指定生产猪场,办理种畜禽合格证,并2年更换1次种猪,引进原种更换血缘,提高种猪纯度。二是建立人工授精供精站1~2个,每个村配备1名人工授精输精员,确保人工授精的工作正常开展。
全乡生猪疫病的防控重点主要有:一是坚持自繁自养,严防外来生猪带病毒侵入,各农户饲养的商品猪就近购入。引进良种实行质量控制,由市、区畜牧中心把关,在国家级的种猪场调入,采取严格检疫、隔离措施。二是加强疫病控制。要严格限制场外人员随意流动并进行必要的消毒,猪场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认真实施、落实,场内禁止养犬和养猫。三是定期免疫接种,制订免疫程序,建立防疫档案和防疫记录,对国家强制性防疫的几种重大疫病的接种密度必须达100%,按时接种各类疫苗提高生猪的免疫力。四是定期检查和补针,确保防疫质量。每月30日为各村养猪户(场)查漏补针日,全乡对补针所需疫苗统一组织发放,确保疫苗质量,检查不漏空白和死角。五是每年5月和10月份为市、区畜物中心防疫监控月,抽检生猪抗体阳性的坚决淘汰,淘汰处置要果断迅速,不留隐患。对常见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对疑难杂症进行化验室检测,检测阳性病畜及时处理。六是在疾病治疗上推荐名优价廉药品,对症治疗合理用药,防止药物残留及其污染危害。
生猪的管理是生猪产业发展中提高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全乡重点户和养殖大场要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做到种猪、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妊娠、哺乳仔猪保育、育肥猪等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分群饲养,分阶段供给全价饲料,确保正常生长发育,发挥饲料的最大潜力。另一方面在饲料品种选择上,全乡将推荐以正大、康达尔为主的各种名牌饲料,做到生猪品种优良,防疫有保障,饲养管理科学规范。
对全乡规模养猪场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各猪场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会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健全财务制度,履行财务会计职责,实行企业成本核算,制定生产计划、资金周转计划,控制不必要的开支、减少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生产上。
引导和鼓励养猪户和养殖场(大户)积极参加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使他们能够在良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资金利用、产品销售等方面互相交流信息,共同承担产、供、销各个环节的责任和履行义务,做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以抗御市场波动造成的各种产业风险,确保养猪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