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伟 杨解人 皖南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安徽省芜湖市 241002
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将哲学思想及时灵活地运用到《药理学》教学中,古人云:“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从事医学专业课的教师,应该在头脑中始终贯穿着这种思想,在进行知识与技术传授的同时,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一致的原则,使学生既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药物,又学会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正确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理论水平均上升一新台阶。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工作,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哲学思维在药理学教学中作用。
回顾整个医学研究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脉络:从各个独立的学科研究如解剖学、组织学等学科发展到以分子机制探讨为主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再从分子、DNA、RNA、蛋白质等的独立水平研究到从系统水平来理解生物学系统的系统生物学,整个医学研究沿着一条由分到合的道路蜿蜒前进。医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思想也似乎是沿着还原论-系统论-还原论-系统论的辩证统一这样的途径在继续着。同理,药理学作为医学基础学科就其自身发展也遵循着医学发展的整体规律,而且即使是目前的教科书内容也是按系统总论-分类各论来加以编排。
药理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它的一些新发展也需要用哲学加以更好地解释概括。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理性的积极成果。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到:科学的发展依赖哲学,因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但哲学之所以是智慧而非妄想,是因为它始终依赖科学和面向实践,是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得到完善并发挥其说明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从药理学发展史上看,药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也不例外,所以药理学哲学思维作为应用哲学的新方法,它同样依赖于药理学及相关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成果为基础的现代形态医学思维方式,是通过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并有利于人们认识理解药理学[1,2]。因此,药理学中哲学思维的产生是必然的。
就药理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其重点散而乱,各要点之间没有相互联系,只是简单按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告诉他们哪里是重点,哪里是了解内容,即使讲解得再好也只是易于学生记忆,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如果能针对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医学生对药理学学习和认识的哲学思维,不但有助于医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理解,而且有利于对整个医学的认识和学习,更有利于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自学[3]。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哲学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各个方面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加强哲学思维的培养。
2.1 根据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掌握药物的共性和个性药理学中药物的种类大约有70类,临床上却有数千种,而且每种的特点各不相同。在课堂上一一讲授每种药物的特点显然是不可能的,并且很难全部记住。所以有必要把重点章节即临床常用药物类别的共同特点(普遍规律)以代表药物加以着重记忆,同时强调常见药物的各自特点(特殊规律)。如抗心绞痛药,以硝酸甘油为例着重介绍,这类药的共性是改善心脏的供需关系,即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量来满足缺血心肌对氧的需求。另外简单叙述其他几类抗心绞痛药物与硝酸甘油的异同点。
2.2 根据哲学质量互变来理解药物的量效关系 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新的量变变化的过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效应也增强。因此将药物的剂量分为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等。超过极量时可能引起中毒乃至死亡,故临床用药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对于毒、麻、精等特殊药品有极量限制。如巴比妥类药物剂量由小到大作用依次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麻醉、麻痹及死亡。又如中枢兴奋药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过量可引起惊厥,再加大剂量则由于过度兴奋转入抑制而死亡。
2.3 根据哲学的矛盾性看待药物的双重性 世间万物都具有双重性,药物既可治病也可致病,所以也不例外。一般药物有什么作用就有什么样的不良反应。如:抗心律失常药可以导致心律失常,抗恶性肿瘤药可以诱发肿瘤。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的同时出现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可轻可重。通过一些具体数字的介绍,引起学生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让他们更懂得临床用药必须规范合理,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认识到学好药理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意到可能会出现的因对药物的畏惧心理而不敢用药的情况,说明只要合理规范用药,绝大多数药物的安全性是很高的,学会处理问题的主要矛盾,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就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性方法,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在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科学实验也是实践,它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探索客观事物规律性、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药理学的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作用规律,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等过程中药物效应及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等。这需要许多次的实验才能完成,从而对药物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但对药物的全面认识仅仅靠一般药理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长时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才能完成。“反应停”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反应停”所造成的伤害面之广、影响之大在医药学史上是空前的,带来的教训也是惨痛而深刻的。究其原因是研制人员没有特别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更没有采取谨慎而有步骤的扩大计划,而是经过短时间的一般药理实验之后就在短时间内大量上市。通过对“反应停”事件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懂得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总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乃至无穷的发展过程,才能把认识不断地深化、拓展、延伸和向前推移[4]。由于对药物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截至目前,人们对许多药物的认识尚处于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即只看到了一般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却没有搞清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在教科书上经常出现“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诸多类似的说法。因此,对药物本质的深刻认识还需要进一步从理性到实践,经过多次反复循环,才能揭示药物的本质。
在教学中仅仅是教给医学生们医学知识及学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就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而言,医学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更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在药理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可以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哲学观,这有利于医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从事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必须从社会主义哲学的高度了解人的本质,理解人的需要、尊严和价值,才能真正认清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患有疾病的人;才能真正从根本上理解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的尊重,是对生命质量和价值的关注;也才能真正理解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其次,医务工作者还必须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准确把握自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角色地位的适时转换。医务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是指其在医疗实践中处于主动体现现代医学精神的地位;在为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自觉体现人文关怀的地位;是指其处于拥有现代医学智慧并能够驾驭丰富的医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努力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主动地位。医务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的客体地位,是指其在医疗实践中处于被患者选择的地位;是被患者选择后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通过体验患者情感、了解患者病症获得临床经验的地位;是指其在努力工作和热情服务中所获得的被理解、被承认、被尊重和被支持的地位。在医疗实践中,医务工作者准确地把握这一自我的双重地位,有益于医务工作者的角色扮演。
再次,要真正从根本上处理好医患关系,还需要医患双方都能从对人的深刻理解出发,在心灵沟通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的交融,真正比较理想地实现医疗的服务目的。但由于患者只是因为疾病求医而在特定的地点建立了医患关系,医务工作者也无法选择服务对象,于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务工作者在通过为患者服务时所体现出的医术和医德,所体现的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敬畏,通过在特殊的场合的特殊情感互动,感动患者和自我、激励患者和自我,提升患者和自我的境界[5,6]。
在医学专业课中渗透唯物辩证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须遵循的一种指导思想,药理学作为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担任这门课的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去认识和分析药物,使学生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更趋于丰富和合理,以减少局限性,对药物能够作出正确评价,并可提高学生对大信息量药物的自学能力,这将有利于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正确处理在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够用哲学的思考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以减少药源性疾病,提高治疗水平。
[1] 侯鹏鹏.药理学中的哲学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0):1221-1222.
[2] 王新华.哲学思想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2(4):68-69.
[3] 王海燕.规范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4):257.
[4] 胡彦武,于俊林.哲学原理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0):101-102.
[5] 武惠庭.重视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2):74-75.
[6] 王国贤,刘丹平.在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