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医学研究生的特点及创新能力培养

2011-12-09 04:27崔培林徐有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5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9期
关键词:诚信医学研究生

崔培林 谢 俏 吕 栋 徐有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50

“80后”这特殊群体指80年代后出生的人。许多年纪大的人都认为80后年轻人有许多缺点。诸如:娇生惯养,只知享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思想开放,为所欲为;脾气暴躁,自诩“愤青”等等,其实那都是表面现象。对于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要辩证的看待,凡事有其消极的一面,就必定有其积极的一面。全面总结和分析80后年轻人,不难发现他们有许多优点,除了历代年轻人共有的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思想进步外,当代的年轻人普遍都有高中或大学学历,知识面更宽,思想觉悟更高。因为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特别是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80后年轻人使用的是过去年轻人所没有的先进通讯工具和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内容是过去的人们连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所以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跟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步伐,他们可以走在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可以为振兴中华做出他们的最大贡献。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80年代后出生的研究生逐渐成为研究生群体中的主流。80后的研究生们也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他们头脑灵活、个性鲜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勇于创新、思想进步,敢于挑战权威,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进取心。当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材施教,研究80后研究生的特点,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80后研究生的培养是众多研究生导师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潜力,在3年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中,逐渐使其成长为集临床、科研、教学能力于一身的优秀毕业生?

1 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其趋势之一是医学的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医学将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渗透,医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医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发生根本的改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医学研究生不应满足完成本方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1]。而80后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年代正是科学进步、信息发展最快的时代,所以80后研究生本身就有比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正是这个特殊群体的优势所在。

1.1 学位分类,创新之本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颁发5号文件《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建议将医学研究生分为“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实践证明,医学研究生分类是非常合理的。80后的学生很在意自我感受,对自己的喜好倾向性很强,有的同学喜欢科学研究,而有的学生对临床工作更感兴趣,他们善于与患者及家属打交道,喜欢动手实践,由此将学生分为“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可以培养临床一线大夫和科研型人才,学生既能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位分类,将来也能有两种不尽相同的人才服务于社会[2]。分类培养医学研究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使他们更加高效的学习各自的理论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类培养医学研究生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因材施教,授之以渔 80后研究生的入学起点并不完全一致,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之处也在于此,有的同学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感兴趣的可能会是一些基础再教育的课程,比如英语、统计等基础课程;而有的同学则是本科毕业直接读研,他们并无工作经验,可能会对临床工作更加感兴趣,而对基础课相对兴趣较少,这样老师就要因材施教,对于已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多学习一些基础课程;而对于无临床经验的同学就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接触临床工作,甚至参加到临床工作当中。80后学生有些叛逆,尊重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压迫性教育,研究生导师要放下架子,工作学习之余多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他们的朋友,避免用教育命令的口吻去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融洽的气氛,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因材施教。80后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研究生导师也要与时俱进,时常用一些80后熟悉的联络方式与他们联系,这样无形之中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的关系。临床工作是千变万化的,但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在临床工作的教育上一定要避免刻板,避免授之以鱼,应该授之以渔,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碰到一定的困难时,要启发学生先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让学生想几种解决的方案,然后与老师探讨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老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循序善诱,使学生培养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避免过分依赖老师,也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夯实基础[1]。

1.3 人文素质,大医博爱 “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社会呼唤的是既有高超技艺又有崇高医德精神的贴心医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3]。医学研究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既要掌握扎实医学知识和技能,又是独当一面的带头人或骨干,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懂得对工作、对社会负责。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思想的树立,对人本身的重视和尊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现在人们对医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对待生命质量和所处医疗环境的舒适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最大限度解决病人的疾病问题,还要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不但要减少痛苦,还要让病人能在愉悦中得到治疗[4]。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生物医学模式下那种只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在医科院校中,研究生属于高层次人才,是医学生中的佼佼者,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与医疗工作的希望。如今在医学界涌动着回归人类、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5]。当代医学研究生一定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大医博爱的精神,这对将来缓解医患关系矛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4 创新意志,贵在坚持 科研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了创新的品质,创新的精神,还需要创新的意志,而80后研究生由于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蜜罐里,难免可能意志不够坚定,所以,在入学伊始,一定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志,不畏惧困难,不畏惧打击。有些科学家几十年甚至终生都在艰苦的条件下探索一种科学理论、一个数学公式。有的经过几百次的失败而不退却,如爱迪生、居里夫人、陈景润等许多科学家都是如此,他们靠的就是顽强的创新意志。现在,有的同学找到一种新的国外文献提供的办法就感到满足了。而有的同学却不满足,要找到第二种、第三种或更多的办法,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这就是一种创新意志[6]。

1.5 科研诚信,必不可缺 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中重要和核心的内容,这是无论在任何年代都要强调的精髓,对研究生而言,科研诚信就是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科研道德。引用美国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默顿对科学精神的概括和诠释,即科研道德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点。科研诚信就是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必须恪守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做到严谨务实、用于求真,淡泊名利、尊重他人,不相信教条、不盲从权威、勇于批判质疑。科研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7]。科研诚信成为一个经常性的、自觉实践的信条,才是确保科研诚信的根本之道。在医学研究生学习期间,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注重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将研究行为和道德规范作为研究生学习的必修课。通过日常教育潜移默化的滋润,构建良好的诚信环境,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8]。

2 结语

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80后是朝气的一代。相信80后研究生经过导师以及全体老师的精心培养之下,必将成为优秀人才,必将会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然,现阶段,研究生培养的种种问题还是继续存在的,比如:思想教育问题,老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目前是80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问题,将来会是90后以及00后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人性化,也能使我们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1] 范耿,常军武,周增恒.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6):408-409.

[2] 张伟辉,沈怀庶,薄红,等.浅谈“80后”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9):969-971.

[3] 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4] 周向阳,夏澍耘.论现代医学的人文理性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03,(8):89.

[5] 崔凯,李胜.医学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5):920-921.

[6] 贾春水,熊忠东.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时代文学, 2008,(4):186-187.

[7] 彭志红,唐波,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37-139.

[8] 张立.中国科研诚信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社科纵横,2008, 23(10):52-53.

猜你喜欢
诚信医学研究生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医学、生命科学类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