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秀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方医院妇产科 222042
现代外科学逐步向微创的方向进军,而妇科手术的特点使其在微创的领域独领风骚。妇科内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传统的妇科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妇科学的面貌,为妇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目前绝大部分妇科手术都可以在内镜下完成[1]。我院妇产科临床开展腔镜已有近十年的经验,累积了较多临床经验和病例资料、腔镜手术录像,为将腔镜技术应用于临床教学奠定了基础。笔者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发现由于传统的挂图式教学呆板、枯燥、解剖层次不清等诸多因素,学生反映老师讲解不够深入透彻,教学与学习过于抽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习效果不满意。而将腔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临床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图片和影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解剖、病理形态、临床特征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使老师易教、学生易学。
传统的挂图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骨盆的血管、淋巴、神经的分布,但对盆腔内的脏器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展示却很抽象。学生由于缺乏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并牢固掌握。用腔镜辅助临床教学,通过电视腔镜录像系统,学生可以真实地观察子宫、卵巢、输卵管、宫腔内膜等的解剖结构,并且可以清晰地显示它们与肠管、膀胱、输尿管、盆腹腔大血管、腹膜的毗邻关系;其图像清晰、真实、立体感强,并可放大。由于气腹的作用,腹腔内空间增大,提供了充分的视野观察各个脏器,通过调整光纤和镜头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地体会解剖的立体感,并且能细致局部地观察各个脏器。老师亦可在示教的同时结合挂图对盆腔解剖结构进行讲解,突出各解剖部位的典型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印象,同时增强了记忆。
在各个章节脏器的病理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疾病形态学认识都依赖于字面或挂图,即使是开腹手术也难于展示整个盆腔病灶的全貌,因此病灶的描述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通过想像来理解。然而利用腔镜电视录像系统,可向学生展示某一疾病的特点,使学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有形象、深刻的认识。笔者还将临床遇到的典型病例和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进行编辑整理,向学生播放,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可观察到不同脏器的病理表现,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异位妊娠、盆腔脓肿、不孕症等;也可观察同一脏器不同时期的病理表现。例如在讲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盆腔病灶表现时,提到轻度时子宫直肠陷凹可有散在紫褐色结节或颗粒状结节,宫骶韧带增粗或结节样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相粘连,子宫直肠陷凹消失。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谓结节、增粗、粘连、结构消失到底是怎样一种形态学上的变化。但是通过腔镜技术,采取手术现场或累积的腔镜图片、录像资料,边讲解边展示,从不同视角向学生展示上述病灶的整体和局部表现,能让学生易于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医学院校扩招生源,实习、见习学生过多,教学资源相对过少,同时受到手术室参观人员的限制,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进手术室观摩学习。腹腔镜的摄像和转播系统优势,能够为较多学生同时提供手术观摩机会。利用腔镜手术时的录像系统,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将手术情况回放。这样使广大学生坐在教室就能身临其境地看清手术全过程,了解手术中重要解剖标志及要避免损伤的重要结构。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现场解答,这种互动和沟通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型和医疗器械是医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它们既逼真又形象,还便于学生进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盆腔脏器及其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习中,用45cm ×30cm×30cm的纸箱自制腔镜模拟训练箱,箱子的表面留3个直径2cm的圆孔,训练箱的一侧为活页门或开放,便于放置或更换标本。老师先将盆腔模拟器官放置箱内,借助于腹腔镜器械进行演示,用抓钳钳夹目的器官,再说出周围器官的名称,学生通过观看荧光屏来学习。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进行模拟操作,分小组进行比赛。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习成绩,并且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腔镜技术兴起和发展的世纪,使传统的妇产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为妇产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医疗教育者应该在医学生成长的起步阶段就树立微创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微创的优势,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将腔镜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教学改革,使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腔镜辅助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乏味和被动的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热情,解决了因为学生见得少,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弊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扎实,实践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1] 刘玉环.妇科内镜教学的必要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