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俞吉浚的自由民权思想

2011-12-09 01:12
关键词:政体自由主义朝鲜

张 华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北京100081)

试论俞吉浚的自由民权思想

张 华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北京100081)

在朝鲜近代的开化思想中,反封建的民权思想和反侵略的国权思想是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封建专制统治腐败和欧美势力向东扩张的双重危机下,朝鲜面临着既要克服封建主义,又要抵制外来资本主义入侵的双重任务。开化派认识到,朝鲜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改革就不能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民族的独立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俞吉浚以自然法思想为基础、以天赋人权论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民权思想,其核心主张即人的权利是天赋的。

俞吉浚;自由民权思想;开化派

一、自由民权思想的历史背景

东亚三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试图将西方的自由思想传播到东方,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中国和朝鲜丧失了近代化的机会,脆弱的自由观念在风雨挫折中摇摆;日本畸形的近代化,也留下了政治上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发展的课题,即使在当今的东方,我们仍然不能充满自信地叙说自由理性已经在这些地区健康地成长起来了。

就俞吉浚的自由主义思想而言,他是以自然法思想为基础,以天赋人权论为武器,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权思想,他主张人的权利是天赋的。他的政治思想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改革运动的脉络。俞吉浚指出:“善外交者先修内政,内政不修何以外交,现今宇内各国通章结约,以表亲睦,而必广商务以谋自富,必张兵政以固自守,自故内修不善人不谓国,外交无信人不与友,兵政商务废而不举,国贫且弱难以自立。”[1]他明确提出富国强兵是目前国家的当务之急,主张要为之进行彻底的改革。从这里可以确认,俞吉浚所投身的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思想都是民族主义的。

朝鲜近代民族主义改革运动大体上是同朝鲜的门户开放一起产生的。日本的胁迫以及随着固守锁国政策的大院君下台而得势的闵氏势力的掌权,决定了闵氏政权的非民族主义性质;[2]但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强调门户开放的必要性,俞吉浚也是这类先知先觉者之一。门户开放使得朝鲜接受并普及了近代文明。

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朝鲜政府一方面进行了一些制度性的改革,例如在中央机构方面开始模仿中国的总理衙门,设立了“统理机务衙门”,并在其下设置事大、交邻、军务、边政、通商、军物、机械、船舰、理用、典选、语学等部门,负责开化行政方面的事务。在军事制度方面,将过去的5个营改编为武卫和壮御两个营,成立了近代军队——别技军,聘请日本教官进行训练。为了学习外国的新事物,朝鲜政府还向日本派出了“绅士考察团”,向清朝派出了领选使[3]等。在这种背景下,主张进行彻底改革的少壮派民族主义新生力量迅速成长起来,俞吉浚就是其中重要一员。

然而,朝鲜王朝的王妃闵氏势道家族一手遮天,他们反对外来事物,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思想。在国际政治上,他们更贴近清朝,而清朝则是否认近代以来发展的平等关系的,与朝鲜保持传统的宗主关系。对此,朝鲜的民族主义改革派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清除寄生于传统体制的保守势力与固守传统国际秩序特权的清朝势力,把朝鲜改革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民族国家。

甲申政变是民族主义势力企图利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一次政变。改革派的政治目标是:消除现存的政治秩序与国际秩序,建立有限君主制的近代国家体系。然而,匆忙发动的甲申政变仅仅维持了三天就夭折了。甲申政变的失败给民族主义改革运动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它本身是一场流血政变,所以遭受的挫折也很大。之后的十年间,朝鲜政局在清政府的干预下进入了闵氏势道势力专横的黑暗时期。

然而,就在这个黑暗的时期里朝鲜内外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内,反对闵氏集团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在国际上,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日本的地位明显上升。国内外的巨大变化导致闵氏政权的崩溃,改革势力开始掌权,他们凭借日本的力量,积极推进自己的政治主张,随即进行了甲午改革,俞吉浚则是甲午改革的理论家。其改革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制度方面,要实现国家事务与王室事务的分离,向近代民族国家看齐;实行行政的合理化与合法化,建立司法机构和立法机构,达到政治上的近代化。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措施所追求的只不过是近代意义上的官僚政治,但它充分孕育着能够演变为今后自由民主政治力量的潜能,特别是行政方面的有关措施经过殖民地时代的演变,直到今日仍旧保存着基本的框架。

第二,在经济制度方面,制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租税、货币、土地制度等。虽然在实施之前保留了一段时间,但土地改革方面由传统的国有制转变为私有制,明显地追求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其方向与传统相对峙。另外,还设立了一个商工部机构,体现出新型国家对产业化的浓厚关注。

第三,在社会及教育方面,废除身份等级制度,打破不合理的习惯,实施近代教育等已成为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必备前提条件。其中,开国纪元的使用则显示出朝鲜对清朝事大主义意识的抛弃。

总之,甲午改革集中反映了门户开放以来改革的目的,即废除传统同清朝的宗属关系,实现朝鲜社会与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把朝鲜建设成独立主权国家。

二、自由民权思想的民族主体性

俞吉浚政治思想的民族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他为改善民族与国家命运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之中,而且也反映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主观态度之中。

首先,俞吉浚喜欢使用朝文。他的著作《西游见闻》最初是用朝、汉文混用体书写的。他在序言中写到,他只是遵循言文一致的精神,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能读得懂。但在当时,知识分子使用朝文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从中可以看出他喜欢用朝文写文章的风格。在他的帮助下创刊的《独立新闻》使用的就是清一色的朝文。他还编写了朝鲜第一部语法书——《大韩文典》。

其次,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次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表现了他的民族主体性的精神。在其介绍外国文明的著作《西游见闻》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在朝鲜,高丽磁器也天下闻名,李忠武的龟船是最早的铁甲兵船,校书馆的铁铸字也是天下最早的”。[1]这种民族主体性思想在下一段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他写道:“不加任何分析把外国的东西什么都叫好,自国的东西什么都不美,甚至有些人一味地美化外国,贬低自国,却自称为开化党。这种人岂可称开化党呢?其实是开化的罪人”。“嘴上叼着外国烟,胸前佩戴外国徽章,盘坐交椅上议论外国民俗,讲两句连自己都不甚明白的外来语,这种人岂可称开化人呢?他们是开化的残疾”。[1]

俞吉浚描绘了改革者容易犯的丧失主体性的错误和面临的危险。值得指出的是,从贯穿俞吉浚一生的改革思想这个角度着眼,这种观点显得更可贵。俞吉浚民权思想的特征,是将保持传统与改革有机地融为一体。盲目的国粹主义往往会被人误解为民族主义,盲目的改革会被人误解为进取意识。俞吉浚充分认识到这种误区的危险性,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的政治思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权思想。

俞吉浚在《人民的权利》中明确指出,人权是人生天赋之自由的观点。他写道:“人在出生后所占地位的不同是人为的,而享有的权利是天赋的。从天子到匹夫,做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相貌有相同,性情有相近,虽有大小之别,但对外不愿意接受不义无道的暴行,对内各有区分善恶的标准,在这一点上人都是相似的。把人称为人,有谁能说不可?分析人生在天地之意做其人的道理,可以看出世界上并没有人上之人或人下之人,天子也是人,匹夫也是人。”[1]在人间的地位是根据人为的现状区分的,人间的权利则是天赋的,所以人上无人,人下亦无人。

他又说:“自由的存在是通义的功用,通义在身,才能区分天然与人为,所谓天然指天生无法改变的,所谓人为指靠人的智慧制定与遵守法律并有所进退。”[1]人间的天赋权利是不可改变的,人为的权利是根据法律来形成的。

他又说:“虽说权利是天下所有人所固有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依靠法律才能得以维持的。因此,法是帅,权利是卒,卒徒听从统帅之命令和控制是天经地义的道理。然而,若是帅利用苛酷的刑律来压制卒的本分的话,这个帅不能算是好帅。”[1]他进一步指出:“人与人之间因势力的强弱不同,必然存在贫富的差异,但都独立门户保持平等地位,这是因为国法的公道守护人的权利。”[1]这是他论述的人间的权利只有建立在法的程序之上才能成立和容许的思想。他强调,若不设置法律则一切权利不可能存在,天赋的权利也应和法律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东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是从西方输入的异质性理念,所以在研究自由主义思想时其输入的渠道是很重要的。同样,实现这种全然不同的自由主义的方法及其构想也颇引人注目,因为这已经成为自由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首先解释一下俞吉浚对自由主义的论述内容。

他说:“人民的权利是同自由相一致的——人的生存权利与贤愚、贵贱、贫富、强弱无关,这是世界公正的大原理……,有些人认为人的权利因人而异,人各有自己指定的命运,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无知表现。出生后人的地位之差别是人为的,而生存权得是天赐的公道。”[1]这说明人的自由为自然权或是天赋人权。他还写道:“这种(国家的)权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政主权,国内的一切政治与法令应以法律为准则;另一方面是国家外交主权,坚持以独立平等的原则同外国交往。”[1]俞吉浚以此界定民族与国家的自由,他主张个人的自由与国家的自由(独立)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自由主义观点同儒教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视为位阶秩序的观点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他的自由主义主张已经超越了偏向观念的初期形态,变成了实证主义的形态。那么俞吉浚的自由主义观点是怎样形成的呢?

俞吉浚等人认为社会与国家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正是在这种批判的角度上探索改革的依据,在这里不可忽略的是实学传统。实学虽然没有摆脱儒教的范畴,但他主张用现实性改革并解决17、18世纪朝鲜所面临的问题。俞吉浚有可能是在大实学派代表人物朴趾源的孙子朴圭寿的门下学习时接受了实学派的传统影响,而且从此形成了对社会的批判意识。

然而,实学派传统影响并不是形成自由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对于俞吉浚初解自由主义的契机,我们应从来自中国与日本的书籍中寻找线索。当时朴圭寿等先进知识分子都喜读《海国图地》、《瀛环志略》等有关西方的地理书籍与《万国公法》等政治法律书籍以及《中西见闻录》等游记,俞吉浚也应当读过这些书。[4]应当说俞吉浚是通过日、美留学和欧洲巡访坚定了自己的自由主义立场的。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在名声显赫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门下接受了教育。当时日本大学还讲授孟德斯鸠(1689-1755)、卢梭(1712-1778)、托克维尔(1805-1859)、穆勒(1806-1873)的思想,俞吉浚沉醉于这种自由主义思潮之中。深受吉佐特和勃克尔的文明史观影响的福泽积极主张文明开化论,俞吉浚在从之受学的过程中也自然受此影响。另外,当时东方思想界正在流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从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接受对进化论有很深造诣的莫尔斯先生的教育这一事实,我们可以推断出社会进化论对其思想的形成有诸多影响。以上事实足以证明俞吉浚的自由主义已经超越了观念形态的自由主义理解,他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就是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的自由主义。

渐进主义是俞吉浚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也许渐进主义观点出自对甲申政变失败教训的反省之中,但俞吉浚的渐进主义不但没有停留在对甲申政变失败的渺茫的反省之上,而且使之逻辑化了。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俞吉浚政治思想中渐进主义的逻辑框架及其内容。

初期的自由主义偏向于伦理或观念的层次上,试图通过革命一举实现其观念。美国的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其代表实例。但是随着自由主义政治秩序的实施,逐渐出现文明史观、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他们提出自由主义的发展是渐进的“进步”过程的理论,并曾一度形成了主流,这同样影响了俞吉浚,换句话说,俞吉浚改革方法的理论就是渐进主义的。我们从俞吉浚提出的改革进程的多样性、阶段性的理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政治思想的渐进主义观点。例如,他说:“大体上开化指人世间万物皆达到尽善尽美之境界,故开化之境界难以界定。人民才能的优劣决定开化的高低,然而其水准又按人民的习俗及国家的规模而异,此即为开化进程不一致的原因”。[1]这表明,改革(开化)过程本身就是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而且个人或民族的能力、习俗不同而使他们的发展过程也有所不同,这就鲜明地勾画出了俞吉浚的渐进主义的思想特色。俞吉浚还把改革过程分为未开化、半开化、开化的连续性阶段,明确地显示出这个改革(开化)渐进的特点,这不难看出俞吉浚政治思想的渐进主义性质。

三、自由民权思想的影响

俞吉浚的这种改革观直接地影响到他所提出的改革(开化)的战略。他虽然没有描绘出具体而详细的改革战略,然而就其著述或倡导的甲午改革的性质而言,他主张的改革不是由变革权力结构直接引发的革命性改革,而是通过国民意识的弘扬、产业发展及制度(特别是有关政治、行政具体制度)改革的均衡、渐进的改革。这种改革战略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就能够以理论作为基础这一点,也有它的意义。

俞吉浚的政体论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中的渐进主义成分。他把政体分为五类,即如“君主擅断的政体”、“君主命令的政体”、“贵族主管的政体”、“君民共治的政体”和“国人共和的政体”等,他将前三个类型划归为专制性的政体,后两类则归为立宪性的政体。他还认为政体已从众人推举并服从某一智慧与能力超强者的体制,逐步进化为所有人都受同一法律限制的体制。[1]俞吉浚还主张,政体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他写道:“各国政体历经长久之年养成人民之习惯,这种习惯同语言一样难以突然改变。目光短浅、崇尚虚理、暗于实情而随意倡导改革主张者如同儿戏,对君国无利姑且不论,反而遗害非浅。”[1]他主张政体的变化应着眼于传统并循序渐进。

基于政体种类及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俞吉浚主张朝鲜的政体应当采取“君民共治的政体”,即君主立宪制。他认为,现存的朝鲜政体是“君主命令的政体”,虽然习惯于传统以及大臣们的公论制约君主的权力,但这种专制体制有可能根据君主或大臣们的素质不同而产生权力的随意性,而且传统习惯不合乎情理时将会产生不正当的压制。所以他主张要改革,要建立立宪体制,俞吉浚排除了共和政体的可能,选择的是君主立宪的政体。他说:“泰西学士中有人主张,一个国家人民众多,必得其才德足统御一国者,故合众国有选举总统之法,因而值得采用其法,然而这种观点对形势并不相符,对风俗亦不甚相投,不及少儿戏言,况且世界各国初始制度相差悬殊。”[1]他认为共和政体不符合朝鲜的国情与风俗,从而予以否定,他认为朝鲜一直沿用的是君主制度,国民习以为常了,因而主张保留君主的立宪政体可能更符合朝鲜的实际。从他对政体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具体看出俞吉浚在传统、习惯与国情的联系中所探索的渐进主义改革道路背后的脉络。

实现朝鲜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是俞吉浚政治思想的构思。但他的改革是渐进的,是向往自由主义的。《西游见闻》出版及甲午改革以前,1884年由金玉均等人发动的甲申政变却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还缺乏说明其意图并使之正当化的理论依据。相比之下,俞吉浚所提出的理论很明确地表达了改革的必要性及如何进行改革,其政治思想的意义即在于此。

众所周知,俞吉浚等人进行改革的目的在于民族与国家的生存与繁荣,但却未能阻止亡国的命运,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改革条件的不成熟、国际环境的制约等,但归根结底在于改革派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彻底弄清阻碍改革的种种因素,尚不具备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能力。

俞吉浚主张的改革是用渐进的方法追求革命性的变化,改革的出发点还是依靠现存的权力机制,这应当是俞吉浚政治思想的根本局限性。也就是说,改革本身最终要改变旧的权力结构,却仍将改革的权力基础寄托在现存权力的结构之上,这种矛盾就是俞吉浚政治思想的局限性。当时的朝鲜传统体制基本上立足于农业经济,产业化水平非常低下,能够推动改革的潜在力量只有那些接受过先进思想的部分农民和部分知识分子群体,旧的权力阶层缺乏主导社会的能力。俞吉浚的局限性就体现在他没有或不能认识到建立新的权力基础的必要性,只是一味地依靠旧的权力结构推进改革。1894年甲午农民起义爆发,表达了农民的改革意愿,但俞吉浚却鄙视起义,不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进步性的趋势,这就是其政治思想的局限之所在。换句话说,俞吉浚只把改革局限在制度及文明的领域,并未把握住政治社会的结构性脉络。

另外,俞吉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国际环境对改革产生的影响。当时的国际局势是资本主义列强正在瓜分弱国,民族自决主义作为自由主义逻辑的演变已变得有名无实,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在社会结构上起着制约弱国改革的作用。俞吉浚虽然看出了国际形势的危机趋向,但并没有把它与妨碍弱国朝鲜改革一事联系起来看待。俞吉浚虽然明确提出了富国强兵实现自立是当务之急,但没有想到列强正在掠夺朝鲜改革所必需的财富。如果说这种国际环境对俞吉浚等人的改革形成了一定障碍,那么忽视这种国际环境的限制,是他政治思想局限性使然。简要地说,他的局限性就是忽视了社会结构的脉络,未能充分理解当时朝鲜社会及国际环境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而未能正确地选择改革的依靠力量及改革的方法。不过,在当时的思想潮流中这种局限性是普遍存在的,直到2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出现以后,才有条件分析社会结构的脉络并从理论上辨析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的本质属性。俞吉浚思想成型与成熟的年月毕竟是在19世纪,是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影响下的产物,20世纪更加先进的思想对他而言,已经超出了他的限度了。

[1]俞吉浚全集:第一卷[C].汉城:一潮阁,1971.63,84,384-385,114,110,119,88,109-129,109-129,375,143-151,150,139-140.

[2][韩]崔昌圭.近代韩国政治思想史[M].汉城:一潮阁,1972.153-165.

[3][韩]姜万吉著.韩国近代史[M].贺剑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85.

[4][韩]李光麟.韩国开化史研究[C].汉城:一潮阁,1982.52.

On Yoo Kil-jon’s Thought of Free Civil Rights

ZHANG Hua
(Teaching Of f ice of World History,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The Enlightenmen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Korea linked the thought of civil rights against feudalism with the thought of national rights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closely and systematically.The corruptive feudal dictatorship and the expansion of western powers forced Korea to overcome feudalism and fight against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apitalism.The Enlighteners realized that Korea could not be independent without capitalist reforms,while capitalism would not be normalized without national independence.Based on thought of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of man,Yoo Kil-jon proposed his systematic thought of civil rights,which strongly insisted that human rights were innate.

Yoo Kil-jon;thought of free civil rights;school of the Enlightenment

K312.4

A

1009-3311(2011)04-0060-05

2011-06-22

张华(1958—),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校:张京梅]

猜你喜欢
政体自由主义朝鲜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近代中国的两种自由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变迁理论及启示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论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伟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