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河,郭益平,王璐瑶,王旭明
(1.东北电力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2.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3.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治理技术
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工艺处理低温高浓度苯酚废水
张兰河1,2,郭益平1,王璐瑶1,王旭明3
(1.东北电力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2.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3.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采用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工艺处理低温高浓度苯酚模拟废水。应用Design-Expert 7.1设计系统对臭氧氧化高浓度苯酚模拟废水进行了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5~10℃)、臭氧加入量为0.67 g/L、进水pH为9.85的条件下,臭氧氧化出水苯酚质量浓度为1 237.6 mg/L,苯酚去除率为38.12%;臭氧氧化后的废水经调节pH至7.00~8.00后进入BAF,经BAF处理后的出水苯酚质量浓度小于0.5 mg/L。该工艺操作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苯酚;废水处理
目前,国内煤气生产、制药以及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均会产生不同浓度的含酚废水。酚类化合物是难降解有毒物质,含酚废水的处理一直是研究热点。高浓度含酚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有吸附法、高级氧化法、萃取法、液膜分离法、气提及蒸馏气提法和生物法[1-5]。生物法处理含酚废水因价格低廉一直应用广泛。但当废水中的酚类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会抑制微生物活性,浓度过高时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因此,生物法处理含酚废水受到很大限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工艺进行了研究[6-8]。这些研究主要考察了常温下运行参数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而对低温下苯酚去除效果与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较少。
本工作在低温条件下采用臭氧对高浓度苯酚模拟废水(简称苯酚废水)进行氧化预处理,利用Design-Expert 7.1设计系统对臭氧氧化高浓度苯酚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对苯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臭氧氧化—BAF联合工艺对苯酚废水的处理效果。
1.1 材料和仪器
高浓度苯酚废水(质量浓度):NH4Cl 200 mg/L、苯酚 2 000.0 mg/L、KH2PO420 mg/L、CaCl2·H2O和MgSO4·7H2O 少量,平均COD 4 819.28 mg/L、平均氨氮质量浓度54.213 mg/L。
Oxi3310型DO仪、PH3310型pH分析仪:德国WTW公司。
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臭氧氧化柱和BAF均由有机玻璃制成。臭氧氧化柱高2 m,内径8 cm,有效容积6 L。BAF高2 m,内径10 cm,滤层高1 m,陶粒填料直径3~5 mm,有效容积2 L。臭氧氧化—BAF工艺流程见图1。原水经蠕动泵进入臭氧氧化柱,经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通过氧化柱底部曝气头均匀曝气,由继电器控制曝气时间。臭氧氧化柱出水pH为8.09~9.45,高于微生物生长的适宜pH范围(6~8)。因此调节废水 pH至 7.00~8.00后再导入 BAF。BAF的HRT为30 h。用气泵将压缩空气通过BAF底部的气体扩散装置均匀送入BAF内部,在BAF内承托层下部设DO仪探头,通过调节空气流量控制水中DO大于6 mg/L。
图1 臭氧氧化—BAF工艺流程
1.3 分析方法
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苯酚质量浓度[9];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COD[9];采用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氨氮质量浓度[9];采用稀释接种法测定BOD5[9]。
2.1 臭氧氧化处理低温高浓度苯酚废水
采用Design-Expert 7.1设计系统提供的D-optional正交实验设计方案考察臭氧加入量与进水pH对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苯酚去除率的影响。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见表1,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
表2 正交实验结果
由表2可见,反应温度为常温(21~25℃)时的苯酚去除率略高于低温(5~10℃)时的苯酚去除率。
应用Design-Expert 7.1设计系统拟合得出不同反应温度下臭氧加入量和进水pH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响应曲面模型,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在反应温度为5~10℃、臭氧加入量为2.00 g/L、进水pH为12.00的条件下,苯酚去除率最高可达86.20%;在反应温度为21~25℃、臭氧加入量为2.00 g/L、进水 pH 为12.00的条件下,苯酚去除率最高可达93.95%。
图2 臭氧加入量和进水pH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响应曲面
根据Design-Expert 7.1的系统优化,结合考虑经济原因,选择适宜的臭氧加入量和进水pH。实验确定:在反应温度为5~10℃、臭氧加入量为0.67 g/L、进水 pH为9.85的条件下,臭氧氧化出水苯酚质量浓度为1 237.6 mg/L,苯酚去除率为38.12%;在反应温度为21~25℃、臭氧加入量为0.67 g/L、进水pH为8.58的条件下,臭氧氧化出水苯酚质量浓度为1 638.54 mg/L,苯酚去除率为18.07%。臭氧是与苯酚直接反应的电子受体,是产生强氧化性·OH的主要来源,臭氧分子只能对活化的苯酚分子进行攻击。提高反应液pH有助于臭氧溶解和分解产生·OH;苯酚在碱性条件下易电离成苯酚离子和质子,臭氧与苯酚离子的反应速率比臭氧与分子态苯酚的反应速率快[10-11]。因此碱性条件更有利于臭氧对苯酚的氧化。
在实验确定的臭氧加入量和进水pH条件下,高浓度苯酚废水经臭氧氧化处理后,BOD5/COD可由处理前的0.02分别提高至0.31(低温)和0.23(常温),可生化性明显提高;但COD去除效果不明显。这表明臭氧对苯酚废水的作用主要是将苯酚分子氧化,而未将苯酚完全矿化,导致废水COD下降不明显,臭氧氧化苯酚的过程为传质控制过程[12]。
2.2 BAF处理低温高浓度苯酚废水
在反应温度为5~10℃的条件下,分别将质量浓度为150.0,300.0,500.0 mg/L 的苯酚废水导入BAF进行污泥驯化培养,无曝气下培养9 d后排出。再将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苯酚废水从底部通入BAF,每天增加质量浓度50.0~100.0 mg/L。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见图3。由图3可见:当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小于1 300.0 mg/L时,苯酚去除率大于98.23%;但是当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大于1 300.0 mg/L时,苯酚去除率迅速下降;进水苯酚质量浓度达1 500.0 mg/L时,苯酚去除率仅为1.87%。由此可见,当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大于1 300.0 mg/L后,废水中的苯酚对BAF的微生物系统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苯酚去除率急剧下降。因此,臭氧氧化系统应将苯酚质量浓度降至1 300.0 mg/L以下,以达到BAF进水的要求。
图3 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2.3 臭氧氧化—BAF联合工艺处理高浓度苯酚废水
控制臭氧加入量为0.67 g/L,在进水pH分别为9.85和8.58的条件下,采用臭氧氧化—BAF联合工艺处理低温和常温高浓度苯酚废水,实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臭氧氧化—BAF联合工艺适用于处理低温和常温高浓度苯酚废水;出水苯酚质量浓度小于0.5 mg/L。该工艺操作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3]。
表3 臭氧氧化—BAF联合工艺对高浓度苯酚废水的处理结果
a)采用臭氧对高浓度苯酚废水进行氧化预处理,通过Design-Expert 7.1系统的设计计算,并结合考虑经济原因得出:在低温(5~10℃)条件下适宜的臭氧加入量为0.67 g/L、进水pH为9.85;在常温(21~25℃)条件下适宜的臭氧加入量为0.67 g/L、进水pH为8.58。
b)在反应温度为5~10℃的条件下,采用BAF处理苯酚废水,当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小于1 300.0 mg/L时,苯酚去除率大于98.23%;当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大于1 300.0 mg/L时,微生物系统受到强烈抑制,苯酚去除率迅速下降。
c)采用臭氧氧化—BAF联合工艺处理高浓度苯酚废水,当进水苯酚质量浓度为2 000.0 mg/L时,在低温和常温下出水苯酚质量浓度均低于0.5 mg/L,出水水质达到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 Ahmaruzzaman M,Sharma D K.Adsorption of phenols from wastewater[J].J Colloid Interface Sci,2005,287(1):14-24.
[2] Yavus Y,Koparal A S.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phenol in a parallel plate reactor using ruthenium mixed metal oxide electrode[J].J Hazard Mater,2006,B136(2):296-302.
[3] 张洪林.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技术进展[J].水处理技术,1998,24(5):259-263.
[4] Raquel F,Pupo N,Jose R G.Photodegradation of dichloroacetic acid and 2,4-dichlorophenol by ferrioxalate/H2O2system[J].Water Res,2000,34(3):895-901.
[5] 安燕,陶文亮,吴玉娟,等.含磁粉生物反应器处理苯酚废水[J].化工环保,2009,29(3):199-202.
[6] 任小花,崔兆杰.煤气化高浓度含酚废水萃取/反萃取脱酚技术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0(1):94-97.
[7] Bahadır K K,Abdurrahman T.Continuous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of phenolic wastewater in a tubular reactor[J].Water Res,2003,37(7):1505-1514.
[8] Gali S V,Pradeep K,Indu M.Treatment of phenol and cresols in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process:a review[J].Water Res,2005,39(1):154-170.
[9] 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422-497.
[10] 阳立平.臭氧氧化降解高浓度苯酚废水的研究[J].四川化工,2004,7(4):11-13.
[11] 帕特森 J W.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手册[M].汪大縢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402-420.
[12] 丁峰.臭氧氧化法处理苯酚废水的影响因素分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3):54-56.
[13] 原国家环境保护局.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Treatment of High Concentration Phenol-containing Wastewater at Low Temperature by Ozone Oxidation-BAF Process
Zhang Lanhe1,2,Guo Yiping1,Wang Luyao1,Wang Xuming3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Jilin Jilin 132012,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90,China;3.Beijing Agro-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89,China)
The simulated wastewate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phenol was treated at low temperature by ozone oxidation-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process.The parameters for ozone oxidation were optimized using Design-Expert 7.1 design system.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5-10 ℃),ozone dosage 0.67 g/L and influent pH 9.85,the phenol mass concentration in ozone oxidation effluent is 1 237.6 mg/L,and the phenol removal rate is 38.12%;The ozone oxidation effluent is adjusted to pH 7.00-8.00 and then introduced into BAF.The phenol mass concentration in BAF effluent is less than 0.5 mg/L.The process is simple and stable,and the final effluent quality can meet the discharge standards of GB8978-1996.
ozone;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phenol;wastewater treatment
X703
A
1006-1878(2011)06-0511-04
2011-05-30;
2011-08-04。
张兰河(1971—),男,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废水与废气生物治理技术研究。电话0432-4806371,电邮 zhanglanhe@163.com。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QA201013);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090599)。
(编辑 王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