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达道,阳 芸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论湖湘文化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影响
胡达道,阳 芸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毛泽东体育思想深受湖湘文化影响。湖湘文化“躬行践履”的知行观促使毛泽东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探本究原”的哲理思想催生了《体育之研究》;“霸蛮”精神培育出毛泽东的蛮拙体育;“立德、修身”的传统升华了毛泽东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经世济国”精神奠定了毛泽东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这种文化渊源,可以更好地领会和解读毛泽东体育思想,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湖湘文化;毛泽东;体育思想
湖湘文化是产生于湖南的地域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湖湘儿女,“惟楚有才”表现出湖南人的自豪。尤其是明清以来,湖湘文化横空出世,孕育了一大批为追求理想信念而坚忍执著、坚守民族气节而舍生取义、战胜困难而勇猛刚烈的精英人物,形成一个“湖湘文化人才群”,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世人瞩目。毛泽东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生于斯长于斯的毛泽东在湖南度过了人生的成长期和塑造期,湖湘文化的精髓深深浸润于他的血液之中,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湖湘文化烙印。毛泽东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与湖湘文化有割舍不断的联系。研究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有必要追根溯源,探究其与湖湘文化的内在联系。
“湖”指洞庭湖,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湘”指贯穿湖南全境的湘江。关于湖湘文化有多种定义。湖南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万里先生在论证了学术界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湖湘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看,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1]因此,湖湘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既包含了意识形态层面的观念文化、精神文化,也包含了物化形态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既包含了上层社会的主流文化、庙堂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和江湖文化”。[1]所以,简单概括难以表达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所指的是高度抽象、凝练的狭义层面的湖湘文化精神。
特定的历史、环境、社会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而独特的文化又塑造了具有独特精神特质的人。湖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水,是“四塞之地”。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在湖南融合升华,形成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远古就生息在此的原住民、三苗及其他民族创造的本土文化,到以屈子为代表的楚文化、中原的儒学都是湖湘文化的源头。近代,涌现出的湖湘文化人才群为世人瞩目,影响和书写了中国历史进程。他们表现出的湖湘文化精神特质主要有探究宇宙、人生大源大本的哲理思维;重视躬行践履的知行观;百折不饶、坚忍不拔、悍勇顽强、敢打敢拼的“霸蛮”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经世致用、济国安邦的治学和立身处世原则等。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在韶山、长沙度过。从韶山的私塾传统启蒙教育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18年6月),在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和个性品质的成长期和塑造期,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教育,打上了湖湘文化的深深烙印。尤其是湖南近代人才群对毛泽东影响深远。他潜心研究了湖湘文化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经常与同学一起到船山学社听船山之学。1920年秋至1921年冬,他在船山学社居住和工作一年多,期间邀罗章龙等到王夫之家乡访问[2]。对曾国藩毛泽东更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3],他还说“曾(国藩)、左(宗棠)吾之先民,黄(兴)、蔡(锷)邦之模范”[4]。杨昌济是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他对斯诺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5]。”受湖湘文化精髓浸润的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和实践表现出明显的湖湘文化的脉络。他的体育思想同样具有很深的湖湘文化的渊源,把握好这种渊源可以更好地领会和解读毛泽东体育思想。
2.1 湖湘文化“躬行践履”的知行观促使毛泽东终身坚持体育锻炼
在知行观上,湖湘文化强调脚踏实地,重视躬行践履。从张栻主张“若如今人之不践履,真是未尝真知耳”强调行比知更为重要,到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再到曾国藩“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都是“躬行践履”的表证。深受湖湘文化浸润的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主张“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该,遍游四方而已”[3]。之后,他把“实事求是”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既是对这一文化思想的继承,也是发展和超越。
在体育思想和实践上,毛泽东终身坚定地贯彻湖湘文化“躬行践履”的知行观。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6]。少年时期,毛泽东“自伤体弱”,还有两个哥哥也因病夭亡,可谓天生体质孱弱。因此他“因欲研究卫生之术”[6],下决心锻炼身体,经常游泳、爬山、跑步,后来又通过雨浴、日光浴、做操等磨砺体质和意志,健康状况逐渐好转,以至于可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所以他总结“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6]。这种锻炼贯穿于他的终身:在井冈山艰苦斗争时期,他带领红军战士在步云山爬山,鼓励大家“你们要加强训练,要打好野操,要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7];中央苏区时期,他亲自带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有冷水浴、体操、跑步、爬山等十几个项目[7];延安时期,打乒乓球、跳舞、爬山、散步成为毛泽东体育锻炼主要方式;解放后,国事繁忙,毛泽东日理万机,一有时间就通过散步、游泳、打球等来锻炼身体;1952年在杭州考察时每天坚持爬山,1966年以73岁高龄还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正是湖湘文化“躬行践履”思想浸润于毛泽东的血液,促使他在那重文轻体、国人多数不知体育为何物的年代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中获益匪浅并贯穿终身,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体育价值观和方法论,构成其体育思想的物质基础。
2.2 湖湘文化“探本究原”的哲理思想催生了《体育之研究》
湖湘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探索宇宙、人生本源的哲理兴趣及探本溯源的高度哲理思维能力。楚国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表现出湖南人喜欢“探、究”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始终流淌于湖南人的血液。形成于两宋时期的湖湘学派就以理学见长。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宇宙本源的探寻,其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都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至明清之际王夫之为集大成者。近代的魏源、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等同样对“大本大源”问题兴趣浓厚,总是力图从宏观上把握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作为自己的最高信仰和立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原则[8]。深受其影响的毛泽东表现出很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他1917年给黎锦熙的信中认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岂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毛泽东这种对事物客观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探究精神与能力催生了我国早期体育研究的经典之作《体育之研究》。该文是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杂志,全文6 500字,从研究的目的、体育的本质、德智体三育的关系、当世体育的弊病、体育的功效、不好运动的原因、体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多方面作了科学思辨,还介绍了他自创的“六段运动”。《体育之研究》发表至今引起各方重视,关于它的研究几十年不绝且还在学界继续,是毛泽东体育思想、新中国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堪称体育理论研究里程碑式的鸿文。应该说毛泽东一介书生,并未接受专门体育教育训练,非“专业人士”;加之当时受到传统教育“重文轻体”影响,一些文人士子还以谈体育为耻;且体育引入中国为时不久,许多人还不知体育为何物,他又何以劳心劳力研究体育?原因在于“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6]。毛泽东认为要救国、强国首先要强国民之体,而“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6],所以他要探究体育的大本大源,唤醒民众,从事体育,强身健体。于是,毛泽东在大量研究并结合自身体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这篇论文。没有毛泽东心怀救国、强国的情怀,没有湖湘文化“探本究源”的哲理思维的兴趣和能力积淀,就不会有《体育之研究》的诞生。
2.3 湖湘文化的“霸蛮”精神培育出毛泽东的蛮拙体育
湖湘文化具有百折不饶、坚忍不拔、悍勇顽强、敢打敢拼的“霸蛮”精神。由于湖南历史上长时期在汉民族及封建王朝前处于生存空间、政治话语和文化话语(如“夷夏之防”)的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使得这一子系统文化具有顽强求生、敢于冒险、叛逆主流、独立不羁和草野蛮横的精神特质,是湖湘文化强悍、坚韧、耐艰苦、不怕死的士风民习的重要来源之一[1]。毛泽东深受这一精神特质熏陶,一生“霸蛮”。他在青年时期就提倡“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战争年代他的亲人一个个牺牲,自己的政治生涯起起落落,从不气馁。建国后搞大跃进,发动文化大革命,在反华势力包围下实行自力更生,都表现出这一精神特质。毛泽东的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在体育上就是他的“蛮拙”体育思想和实践。
《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6],这是先定了一个总的基调。而后在他提出的三项运动注意事项中第一要“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就是运动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提倡运动时“裸体最善”,实非一般人敢为;第三是“运动宜蛮拙”,“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6]。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他青年时期的锻炼项目:日光浴、风浴、冷水浴、爬山、露宿、远足、在江河之中游泳,无不是需要莫大勇气和胆量的蛮拙之法。甚至到70多岁高龄,不顾大家反对,执意要畅游长江,足见其蛮。毛泽东虽然不认为体育比赛赢得越多越好,但是参赛态度却要有霸蛮之气。1972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毛泽东批示:“我队应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9]。毛泽东崇尚蛮拙体育,不只是单单锻炼体魄,更是通过蛮拙体育来调节情绪,磨砺人的意志品质。
2.4 湖湘文化“立德、修身”的传统升华了毛泽东对体育功能的认识
湖湘文化历来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政治目标,追求成为“德、业”兼备的圣贤。王夫之就认为“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也;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4]。王夫之的这一思想对毛泽东产生重要影响,他“独服曾文正”,是因为他认为“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3]。毛泽东把曾国藩视为“德、业”兼备的圣贤,自然以成为圣贤为人生追求。而要成为圣贤,首先就要立德、修身完善自我。毛泽东立德、修身的方法除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标准外,体育成为他重要的立德之基和磨练身心、砥砺气节、强固意志的修身手段。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体育,毛泽东不仅认识到体育的生理功能,更认识到体育的心理功能。他对体育功能的论述,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较为全面而深刻的。
《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辩证地论述了体育与德、智的关系,即“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6]。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就缺乏立德、修身的物质基础,更谈不上成为德、业兼备的圣贤。所以,他举例“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迹往来传道,死年亦高;……此皆古之所谓圣人”[6]。毛泽东阐述体育的功能“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6]。而且体育之大效在于强意志,“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6]。总结为“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6]。毛泽东喜欢的体育项目——日光浴、风浴、冷水浴、爬山、露宿、远足、在江河之中游泳,不只蛮拙,而且都是强意志之法。1954年,他在北戴河游泳时就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风浪越大越好,这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10]。”
2.5 湖湘文化“经世济国”精神奠定毛泽东“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所谓“经世济国”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湖湘学人历来有“经世济国”的传统学风。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生活于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因而强调“言必征实,义必切理”,非常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11]。而湖湘文化精神表现为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具体地说,就是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12]。因理学和经世观念的制约,重躬行实践而局限于政治伦理,这又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湖南学人皆喜谈躬行实践,但他们主要从理学、经世观念角度谈“实践”和“行”,因而他们所说的“实践”被限制在政治、伦理的范围之内。在湖湘学风的影响下,明清以来湖南人才甚众,有“惟楚有才”之称,但湖南所出的人才最突出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13]。毛泽东作为湖湘文化孕育出的杰出代表,湖湘文化的这一精神特质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多领域有杰出成就,但最根本的是一个政治家,这就决定了他“经世济国”的体育思想是“为政治服务”。尽管他在不同时期提出过体育的不同目的任务,但是归结到根本,体育还是要“经国济世”,要为政治服务。
2.5.1 体育为救国兴邦服务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湖湘文化的特点。青年毛泽东生活在积贫积弱、深受列强欺凌、社会激烈变革的时代,国家处于危亡之中,中华民族被列强讥称为“东亚病夫”。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毛泽东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积极思考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但是,他认识到国民体质孱弱,“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6]”如此,怎能抵御外族入侵?怎能强国强民?面对这一现实社会问题,他认识到体育之效“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6]。因此他呼吁“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6]。主张通过体育强壮国民来强大民族,抵御外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研究体育显然是把体育作为“经世济国”之道,作为强民强种强国之道,是为救国兴邦服务的。
2.5.2 体育为军事斗争服务 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带着“经世救国”的理想逐步展现其领导才能,参与组织领导革命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处于严重危机中的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光辉思想[14]。随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武装夺取政权之路。从井冈山、中央苏区到延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首要工作是领导军事斗争。湖南人素有尚武精神,被称为“无湘不成军”。毛泽东深受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蔡锷等湖南军事家的军事思想和带兵练兵方法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毛泽东体育思想突出“体育为军事斗争服务”。在井冈山时期就要求红军锻炼好身体,目的是“才能打敌人”。中央苏区时期,1933年毛泽东为五卅运动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之后又指示“应该把苏区的体育活动很好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军事体育和田径运动”[15]。这与当时要求红军跑得快、跳得远、投得准(远)的军事斗争环境是一致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因为要“同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猛兽作残酷的搏斗”,“非有钢铁一般的身体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16]。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无论战争条件多么艰苦,在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根据地,体育运动尤其是军事体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锻炼好了军民身体,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2.5.3 体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毛泽东的理想和目标,这必须要有健康的建设者作物质保障。然而,从旧中国战争和贫穷走来的国人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体育作为毛泽东“经世济国”的手段再次被运用。1949年9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新中国制定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把全民体育纳入法制的轨道。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7]。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非常重视群众体育工作,他说“全国六亿人口,能不能有三亿人口都来游泳呢?”,“民兵师……又是体育组织。……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18]。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递进来看,建国后他站在领袖的角度来审视体育,必定是考虑到体育为提高建设者素质服务。
体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还表现在毛泽东的体育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反华势力的包围,我国国际空间有限。毛泽东很重视利用体育比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经常接见在国际赛场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1958年他鼓励运动员“要超过吴传玉”[18],1971年中美乒乓球运动员互访,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成为毛泽东体育外交的典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励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他并不认同取胜是比赛的唯一目标。他说“(乒乓球)统统七项冠军,我们拿了四个,他还嫌少呢。象个什么话”[18]。可见,毛泽东认为国际体育赛事要为外交服务,为政治服务。
2.5.4 体育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体育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突出表现在毛泽东的体育教育思想中。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在青年时期即已形成,虽然当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但其体育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且逐步递进的,所以考察其体育教育思想应该从其青年时期着手。青年毛泽东受杨昌济“三育并重”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其《体育之研究》也是杨昌济推荐给《新青年》杂志的。文章以较多篇幅论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在论述了“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6]之后,进一步阐述“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总结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6],非常明确了体育在三育中的地位,又分析了学校教育重德智轻体育的危害,充满了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哲理和讲求实际重视实效的湖湘文化学风。
青年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还是从人的个体发展出发进行研究的,走上革命道路后,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就是从培养“革命接班人”来考虑了。1933年9月毛泽东在瑞金列宁小学创办一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儿童团员说“你们儿童团员要好好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为革命出力”。在《兴国调查》中说“童子团每个星期下三操,都在人民学校指导下,操得很好”[15]。在延安,他为保育院小学的同学题词“又学习,又玩耍”[16]。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他的体育教育最终目的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关于三育关系则继承了他青年时的思想。
建国后,毛泽东站在党和国家领导者的角度必然考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视教育和体育教育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分别在1950年6月19日和1951年1月15日,先后两次致信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明确指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随后又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口号,再一次强调了青少年和儿童要健康第一[19]。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也成为我国几十年的教育方针。
客观来说,毛泽东并非体育学者,他从来没有把体育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就体育研究体育。他关于体育的研究都是从体育的价值和伦理入手,都是为经世济国、为政治服务的。他关于体育与人格完善、与军事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与教育的思想都显示了这一特点。
渊源流长的湖湘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杰出的近现代湖南人才。毛泽东作为其中的骄傲代表,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其体育思想具有很明显的湖湘文化渊源,打上了湖湘文化的深深烙印。由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他的体育思想对我党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准确把握这种文化渊源,可以更好地领会和解读毛泽东体育思想。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当下,对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军事体育都具有指导意义。
[1]万 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3):81.
[2]党史资料研究:第1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5]斯 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6]毛泽东.体育之研究[DB/OL].凤凰网:历史综合,2009-04-29.
[7]谷世权,杨文清.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1.
[8]郭凤莲,刘忠洋.论湖湘文化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118.
[9]周德胜.浅析毛泽东体育思想[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 (9):17.
[10]王燕珍,于 淼.毛泽东体育思想窥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9.
[11]户为华.湖湘文化及其特征与历史定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
[12]刘绪义.“江湖”与“庙堂”:湖湘文化的历史吊诡[J].湘南学院学报,2004(8):55.
[13]朱汉民.湖湘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J].湖湘论坛,2000(5): 61.
[14]余伯流,陈 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5]曾 飙.苏区体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6]党 挺.延安体育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17]肖谋文,朱建宇.论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296.
[18]苏肖晴,谭 华.从自身人格完善到增强人民体质——论毛泽东体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 (4):6.
[19]孙 娟,孔庆波.论毛泽东体育思想与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变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5):5.
On the Impact of Huxiang Culture on Mao Zedong’s Sports Thoughts
HU Dadao,YANG Yun
(School of P.E.,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Jiangxi,China)
Mao Zedong’s sports thought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Huxiang Culture.The key point“to practice”in the view 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Huxiang Culture drove Mao Zedong to do sports throughout his life;the philosophy“to get down to bedrock”gave birth to Mao’s“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spirit“to be dominative”bred Mao Zedong’s dominative sports games;the tradition“to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promoted Mao’s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functions;the spirit“to benefit your country”laid the foundation of Mao’s Thought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must serve politics.Understanding accurately Huxiang Culture,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Mao’s sports thoughts,thus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Huxiang culture;Mao Zedong;sports thoughts
G80-05
A
1004-0560(2011)06-0045-04
2011-09-02;
2011-09-28
胡达道(1969-),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郭长寿 王艳萍
◂博士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