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休闲观与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趋向

2011-12-07 20:31薛冬雪邹本旭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体育发展

薛冬雪,邹本旭

(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2.沈阳体育学院学生工作部,辽宁沈阳 110102; 3.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马克思的休闲观与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趋向

薛冬雪1,2,邹本旭3

(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2.沈阳体育学院学生工作部,辽宁沈阳 110102; 3.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通过文本与现实相结合、逻辑与价值相结合、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马克思休闲观的实质及对我国休闲体育未来发展之影响。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体现在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存样态的关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批判、对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无限憧憬中。马克思休闲思想中自由时间、生态思想、道德约定、自由全面发展为我国休闲体育未来发展提供了哲学前提、经济学制约、伦理限度及人本终极关怀。

马克思休闲观;休闲体育;自由时间

马克思的休闲概念最初是隐喻在劳动的对立面之中的。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及活动表现,贯穿于马克思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全部理论过程。马克思以劳动的性质为标尺,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生存为目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为目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为目的劳动的界定的同时,完成了劳动与休闲的分离、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变迁的论述,从而使劳动与休闲共同成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两个内在逻辑起点。马克思的休闲观实质是,劳动是休闲的基础前提,劳动为休闲创造了可能性,休闲是劳动的发展目标,人们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体验休闲,劳动最终会成为休闲的具体形式,人们在休闲中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在劳动与休闲的对立统一中得到充分完美的展现。自由时间—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休闲观的理论形成轨迹,马克思的休闲观为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1 自由时间的存在与利用——休闲体育存在的哲学前提

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概念。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批判和主体性实现的起点。在马克思的休闲观中,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外在保障,异化的扬弃是休闲的内在前提。休闲体育中的休闲是指从劳动时间脱离出来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体育是从劳动中挣脱的非谋生的和对身体进行全面锻炼的活动。因此休闲体育与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闲观渊源相关。

1.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休闲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休闲体育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入的丰裕时代的标志,在被谋生劳动所困扰的前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阶段,休闲只是统治阶级或资本家才享有的特权,因为在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阶段人们的时间与精力都耗费在如何能够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活需要方面,休闲被认为是一种浪费,是有悖社会文明的不道德行为,而体育则因为其身体性活动的特点被超负荷的劳动的艰辛所遮蔽,在除了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所耗费的时间之外,除少数特权人之外,几乎没有劳动者拥有生产劳动以外的时间,当然也就没有人会牺牲本该用在劳动上的体力去从事可笑的、没有养家糊口功能的、生产劳动以外的活动。因此,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条件下,休闲体育是被排除在大众生活之外的,是没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的。

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人们摆脱了基本生存条件的困扰的基础上,也就是在马克思所说的必要劳动终止的自由王国里,强制性劳动的束缚消失,充裕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人们得以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拥有了可以选择的自由时间,人们才可能将自己支配的时间利用成自己想要从事的事情,但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是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换来的,物质生产基础又从负面给休闲体育带来了新的机会,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态,另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持续高强度运作、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来自现代社会的压力催生出很多“现代文明病”,人们渴望以休闲体育的方式来消弭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带给自身的身心的伤害,休闲体育在资本增殖、财富增长的商品世界中成了人们逃离物质诱惑、抗拒身体退化、追求心灵宁静的一剂良药。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形态,在小康社会必将得到大力发展[2]。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超越一定的物质条件,依靠内心的丰富追求去享受休闲体育带来的精神享受。但是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具备了十分成熟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全民共同开展和享受休闲体育。对于国家来说物质基础是休闲体育的必要前提,这也是马克思休闲观的主要内容。

1.2 自由时间的获得是休闲体育存在的时空基础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3]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观的主线,自由时间的获取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的维度,是马克思建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标尺,是人之为人的外部性条件,是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标准。在休闲体育中自由时间是前提,因为无论国内外学者如何界定休闲体育的概念,休闲体育都是在休闲的前提下开展的,休闲的时间一定是与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应的是自由时间。马克思通过对“自由时间”的论述表达出休闲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自由时间”的概念源于对工人劳动状态的批判,对资本侵蚀工人自由时间的批判,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全面性的角度提出,休息时间是个人维持生理需要的时间,而自由时间则是工人用于自身发展的时间也就是休闲时间,休闲时间的获得一方面可以挣脱资本家对工人的自由时间的强取豪夺,“在一方产生剩余劳动时间,同时在另一方产生自由时间。”[4]从马克思自由时间的属性来看,自由时间是“用于消费产品”或“用于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消费产品时间”是相对于必要劳动时间提出的,是生产外的自由,是生存层面的自由时间;“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是相对于个体的心愿与心境而言的不是从事强制性活动的时间,是强制外的自由,是发展层面的自由时间。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尤其指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从事科学研究等自由自觉活动的根本保障:“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5]”马克思通过对自由时间的来源、属性、功能的论述,为人类规划了共产主义新世界的瑰丽蓝图,在人人拥有自由时间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劳动不受分工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选择自己的活动:“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6]马克思对自由时间里人类行为的描述与休闲中的体育如出一辙,自由时间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休闲中的体育在功能上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人驾驭自由时间的理性能力是休闲体育开展的主体基础

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关键在主体的选择,如前所述,自由时间既可以是用来消费的时间,也可以是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时间,所以只有自由时间是不够的。人是一种具有多种存在状态的存在物[7],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多样的过程,其中就包括人的体、智、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在自由时间里人可以充分享受与大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共融,并利用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储备条件。在马克思的休闲观中,休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有限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存、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平衡。在存在层面表现为超越动物的理性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不断超越性的自由活动,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所做出的自由选择、创造、生成。从发展层面来看,休闲更注重发展自我的精神的体验和享受、提升和创造,尽管并不直接反映为有形结果,但是对人的发展必需又重要,正如马克思在论述香槟酒与听音乐哪个对人来说更有意义一样,教育、社会交往、政治活动、科学艺术等等对于人类的发展比面包的作用更突出。

从主体角度看休闲本身就是个人体验,是人的情感、道德等与所处环境的交流、融合、互动,是高于物质享受的心境和谐。马克思曾经以在闲暇时间喝香槟酒或听音乐为例,说明选择听音乐对人类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对自由时间的利用更强调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从经验的生活中、形下的感性活动中彰显出超验的、形上的维度;马克思把自由时间理解为可自由支配就带着主体性的色彩,可自由支配一定是人的选择,其中就突出强调了人的多种选择性的可能,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选择,也可以是消极的行为选择,作为主体性的人的理性在自由时间里的主宰地位清晰呈现;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的另外一层含义是供人们自由发展的时间,作为社会的个人的发展当然主要包括个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人际交往、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等,当然也包括身心锻炼的休闲体育。因为人在休闲体育中体验与享受到的正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生存价值、生命的意义和精神超越。

1.4 异化体育的扬弃是休闲体育未来的社会客观基础

异化这一概念源于黑格尔,马克思对异化概念在现实性的解读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的超越。异化简言之就是指人自身的发明创造反过来以一种独立的异己力量奴役人。因此只有摆脱了体育的异化休闲体育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良性发展。体育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体育的工具化。体育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育承担的社会职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那就是体育史对人的生存发展的生理载体服务的是永远担负强身健体的社会功能的。在未分化的原始社会体育的作用表现在通过与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及动物的抗争、搏斗与劳动共同完成的人类的谋生需要,所以说原始社会的体育是原始的低级的但却是人本的体育;而阶级诞生以后体育就异化成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精神奴役和阶级压迫的工具,体育的价值取向已从原始的人类生存目的转向至军事、战争、政治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统治阶级的资本家虽然也很重视自身及工人的身体,而其实质也不过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本的增殖,因此体育间接地在为资本服务;在体育为资本服务的阶段体育的经济价值已初露端倪,到了全球化的当代体育的异化尤为明显,被人们推向了国家民族精神的竞赛、企业团体商业利益的竞争、个人追求功名利禄的角逐,体育的附属功能变成了主要功能,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高于人本价值,多功能的完美性被功利化的习惯思维所掩盖,五花八门的经济丑闻屡见不鲜,如此林林总总的体育异化与休闲体育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唯有消除对体育的异化才可以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清除路障,以实现其休闲体育开放、和谐的环境和全民的公平的参与权利,人们自愿、自由、自主的选择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活动本质。

2 要素禀赋理论与比较成本优势——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制约

2.1 自然:自然资源禀赋来自自然的约束

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人类财富第一来源,到人化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生产资料,再到生态伦理思想都表明马克思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重视。休闲体育的休闲中就包括人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人的休闲是在自然中的休闲,体育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体育,体育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无不来自自然。因此,自然资源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直接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休闲体育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禀赋提供的气候、地理、植被等条件为休闲体育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气候条件的国家,自然条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可能的休闲体育载体包括可发展登山运动高原山峰、帆船划艇的江湖河流、冲浪滑翔的海浪海域还有适合其他休闲体育的草原、雪场等这些自然天成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要素为我国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物质载体。

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出现了以人工的设施代替自然条件,但是其造价成本则不敢恭维,所以休闲体育的发展还要考虑到成本问题。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在休闲体育的发展中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目标和实施战略步骤。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并不发达的经济状态,各地区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时一定考虑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充分利用,依此作出有利的政策或投资的调整,而不能为了跟风或政绩盲目地求全求大。因此在考虑休闲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时一定要在要素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2.2 社会:经济存量、公共设施及商品的供应

马克思在讲到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时说:“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8]。”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布局也同样具有历史继承性。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应充分利用与发挥已有的社会资本存量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据所在地区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资本存量,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和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资本存量等,进行休闲体育产业的投资。公共设施条件和商品供应较好的地区,也是休闲体育产业的顺利发展的外部性保障。公共设施中交通运输条件和信息条件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较大。交通条件是休闲体育产业进行对外物质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基础条件,交通条件越是优越休闲体育发展、更新的就越便捷迅速;信息包括越及时准确的地区,由于方便快捷的物流、人流,对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布局十分有利。信息条件对现代产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自明,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政策、法规信息、金融信息,还是市场方面的产品信息、价格信息,抑或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技术信息、就业信息等信息的及时、畅通、便捷都将为休闲体育产业布局的发展起到节约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商品的供应也是休闲体育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商品的供应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商品的生产受地区技术水平、原材料资源及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随着商品生产工艺的提高、技术的进步、效益的增长,休闲体育产业成本降低,休闲体育产业布局中的时空障碍被消除,产业布局的更趋于合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杠杆、竞争力

产品的市场需求容量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按照马克思的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如果产品量超过这种需要,商品就必然会低于他们的市场价值出售……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供求关系。”[9]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产品的价格与生产的数量,以避免产品积压、重复布局、重复建设带来的损失。尤其是观赏性休闲体育因其所具有的生产消费同时性,对于市场需求量的预算及计划的要求程度更高。因此,在休闲体育的项目选择、投资、建设等方面都要首先考虑消费水平、开发程度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掌握现有生产供应能力和潜在的供应能力,才能形成合理的休闲体育产业布局结构。价格是调节市场供需关系和商品交换数量的杠杆。市场价格直接影响休闲体育的产业的经济效益。价格体现出国家宏观调控和产品的区域差异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合理的价格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积极的调整。产业的竞争实力决定了产品是否能够以最短的路线、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的合理区位。竞争可以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协作和合理集聚竞争实力强则能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向前发展。

因此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并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

3 休闲观的责任践行——休闲体育科学发展的保障

3.1 政府责任:休闲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

休闲体育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平台,是每个公民向往的生活状态,政府应致力于体育休闲公共文化的营造,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休闲体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对休闲体育的总体规划布局、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公平的休闲体育市场秩序的维护是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与任务。总体规划布局包括对休闲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区域分布、产业结构、发展的数量质量以及投入产出等进行宏观管理,使休闲体育建设平衡发展使全社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休闲体育的权利都能实现。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方面政府应全面制定能够推动休闲体育发展的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对不同类型的休闲体育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公益性休闲体育组织政府要给予适当政策倾斜,确保其公共休闲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在干预休闲体育发展中应扶持和引导休闲体育市场的发育,首先依靠法规、制度等方面的保障,通过立法和执法及行政管理维护休闲体育市场秩序,另外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等协助休闲体育市场发展,利用政府公权力的强制性优势对不文明的市场行为进行行政干涉,引导休闲体育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公共利益目标。

此外,政府还应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倡导科学文明的休闲体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多种休闲体育的社会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全民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同时加大休闲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入,为全民休闲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3.2 企业责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由于休闲体育与自然界关系密切,尤其是休闲体育项目开发受到自然界的决定性限制,因此休闲体育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主要是维护生态的伦理责任。首先来看我国休闲体育开发面临的生态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休闲体育的人均资源的需求与实际占有之间缺口很大,而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利益主体生态意识淡薄,在休闲体育项目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功利化的非理性倾向十分突出,部分开发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只关心政绩,大多群众并不关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不规范,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自身的承载量,无限制地接待休闲体育客户造成对当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居民生活环境的破坏,使得生态休闲体育无法实现。

休闲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休闲体育主体来说自然不再是掠夺和消费的对象,自然以其自身的博大、清新、美好走进人的心灵世界,成为“人的无机身体”。自然作为休闲体育的财富来源,理应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注重效益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为了利益而去伤害自然界的生命,自然界的动植物同人一样,享有合法的生存权利,人的蓄意捕杀、恶意破坏、任意掠夺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

休闲体育的发展刺激大众消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体育用品的生产明显向休闲方向发展[10]。扩大内需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企业不可以迎合大众对休闲体育需求扩大的现实状况和消费心理而诱导其过度消费,一方面夸大其实的宣传和虚假的广告对消费者来说是欺骗,有悖商业伦理,另一方面无节制消费的后果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毁坏。

3.3 个人责任:建构休闲体育伦理

休闲体育以其自身的积极特质把陷入低级庸俗的休闲方式中的个体解脱出来,把被笼罩在消费弥漫的物化社会中的个体解脱出来,把无法正确对待感性体验与理性享受的个体从迷茫中解放出来,但是休闲体育的休闲也并不是无节制的休闲,“休闲的自由是一种成为状态的自由,是在生活规范内做决定的自由空间。”[11]休闲体育证明了对于万物之灵的理性人类来说有了面包之后更需要阳光和真理。然而不尽人意休闲体育伦理失范仍不鲜见。首先,休闲体育消费奢侈化。休闲体育目的在于在自由支配的时空里以轻松自在的心态通过肢体活动达到自我的提升,因此其效果与消费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本来作为休闲体育手段的的消费反过来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主体反倒成了被占有和消费欲望所驾驭和支配的盲目的自然的存在。其次,休闲体育行为功利化。休闲体育有时被作为实现个体利益的工具,被休闲体育者由于拥有某种权利享受免费休闲体育资格,还有的为了自身或所在单位的利益为某些具有权力者办休闲体育卡,或以高档昂贵的高消费休闲体育项目作为贿赂的手段。最后,休闲体育目的异化。休闲体育由于其高成本受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经济状况的制约,例如高尔夫、摩托艇等被认为是有钱阶层的象征。休闲体育的目的被符号化的身份、地位、财富等遮蔽,只有重视精神生活的休闲才不会失落于物质与符号的控制中。

4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休闲体育发展的人本旨归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首先,人的能力自由发展,从人的类本质来看,人是具有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主体,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劳动,人是在与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确证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其次,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体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生活关系等等,社会关系使人变得丰富而全面;最后,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个性指的是人高于其他动物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性,包括人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级表现形式。

4.1 人的能力的发展在休闲体育方面应表现为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关注

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身体是人的各种行为及能力的载体,良好的身体状况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休闲体育应积极关注人的身体的发展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生理能力锻炼的机会很少,尤其是从事理论或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更需要身体锻炼的机会。身体的发展伴随人类出现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以体育的形式来对抗文明中的退化,体育是人的自然能力提升的最好途径,唯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从肉体上阻抗来自外界的侵犯。健康的身体是人的社会关系发展及个性发展的基础,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个体才能积极应对当今这个飞速发展而又充满挑战的世界,才能有效地对抗人类的背离与退化,因此休闲体育的实质与基本任务也是使个体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没有压力的自然状态下通过身体活动实现的人的体质的增强与精神上的享受与提升。休闲体育中应始终关注人的自然身体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作用。

4.2 人的关系的发展在休闲体育中应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主体间性的和谐互动

人的关系表现的是人的社会性,休闲体育其实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全面、丰富、完整、自由直接影响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历史上无论人与自然界是依附关系、利用关系或是对立关系,在伦理的终端都要形成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统一关系。唯有此,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命来源和生活资源,才能保护人的无机生命。休闲体育要利用项目与环境的结合、人与环境的交融来克服那种将精神和物质割裂、人类和自然分离、灵魂和肉体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论调,培养人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通过遵循“自然主义”合规律性生产和尊重“人道主义”合目的性利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但是人终究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3]人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发展也应该是社会关系的发展,丰富、全面性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二者是共存的而且是同步的。休闲体育在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系的因素,实现其培养人的社会关系的功能。

4.3 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休闲体育中应表现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的价值追求

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宽泛的综合的概念,这里主要指人类的理性价值追求,即作为精神存在的个体应具备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休闲是人的存在的组成部分,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滋养[14]。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第一生命,是人的存在基础,人的精神存在是人的第二生命,是超自然的存在,是人的发展的高级表征,人的精神存在决定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超越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表现。人的个性的发展表现为在对象性活动中不断创造文化—精神的向度的存在意义,彰显人的生命本质所特有的价值维度。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不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或客观事实表现出来的,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的超越达到的自我实现,通过主体间交流实现的人格尊严的确立,这些才是理性的人的应实现的发展价值,才能凸显人的自由本质。休闲体育要承载的是人在自然的、和谐的境界中实现的自我解放与完善,追求的是在回归中超越,在宁静中提升,在和谐中发展,将理想与现实在心灵深处统一融合,在体验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生存价值、享受权利和发展功能。

由上不难看出,马克思的休闲观是劳动基础上的休闲,是劳动与休闲的统一;是自然状态下的休闲,是自然与社会的融合;是人本导向的休闲,是主体与伦理的并存。马克思休闲观以其对现实的人的终极关怀为休闲体育主体发展的自然性、社会性、价值性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2]徐 佶.新的体育视角: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3):2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3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1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7]冯 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2.

[10]袁建国,董永利,王建议.休闲体育促进体育用品业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12.

[11]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0.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13]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14]马惠娣.休闲与体育的文化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Marx’s Leisure Viewpoint and Leisure Sports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

XUE Dongxue1,2,ZOU Benxu3
(1.Marxism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Liaoning,China;
2.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3.Social Sports Schoo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is article’s Research methods are to combinate text and reality,logic and value,comparison and analysis,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of Marx’s idea of leisure and its impaction on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in China.Marx’s thought of leisure manifests in his concern of“the reality person”and their survival state,to critique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labor alienation,to expect the communist person’s freedom and aware activity.Marx’s leisure thought of free time,ecology thought,moral agreement,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will help leisure sports in our country develop in four aspects:the philosophy premise,the economic restriction,ethics limit and human this ultimate concern.

Marx’s leisure viewpoint;leisure sports;free time

G80-05

A

1004-0560(2011)06-0040-05

2011-10-20;

2011-11-16

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1lslktjjx-83):辽宁省休闲体育俱乐部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薛冬雪(1975-),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刘红霞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体育发展
马克思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