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广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我国体育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及其根源探究
程文广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缺失不仅是学校教育功能缺失的表现,更是表明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机能的缺失。面对当前体育教育缺失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本文在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体育教育功能演变的特点,探讨了其功能性缺失表现的内容,深挖了其功能性缺失的根源,并进而提出了体育教育功能运行的保障措施,以期达到促进我国体育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体育教育;功能;缺失;根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虽历经不同历史时期,但都发挥了它特有的功能,虽在不同时期历史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但体育教育的功能依然存在。然而,当我们梳理体育教育发展的脉络时赫然发现,在体育教育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它的功能却变得越来越弱化。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迭不仅没有使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兴旺,相反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许多令人尴尬的窘境,这不得不让我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体育教育的功能问题。
1.1 体育教育功能的独特性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体育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只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对其有独到的见解。亚里士多德认为“体力教育应该先于智力教育”[1]。美国艾斯纳博士认为体育教育是人类文化和身体运动极特殊的方面,体育运动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内容[2]。而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今之言教育者,以体育、智育、德育并重,其功效胜于旧教育什百……今经科学发明,人之智慧学术,皆由从这脑质运用之力而出,故脑力盛则智力高,身体弱则脑力衰,新教育之所以注重体操运动,实基于此”[3]。针对体育毛泽东早在《体育之研究》中就强调:“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4]毛泽东认为,体育可以强筋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磨练人的意志,从而能达到强烈、无畏、敢做敢为的功效,实现健身为国振兴的目的。现代伟人邓小平同志,1978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
从上述的真知灼见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皆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功能。
1.2 我国体育教育功能演变具有社会阶段性的特点
体育教育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孕育出不同的体育教育,不同的体育教育所体现的功能遂也呈现阶段性的特点。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使当时的中国洋务派、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派进步人士看到了西方体育的军事价值,欣赏“军国民教育”利于“强兵”,因而迫不及待地首先引进了西方包括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在内的兵操体育。尤其是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其标志着我国体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强国强种”、“尚武救国”是当时体育教育功能的时代反映。
“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在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由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开始注意接收西方先进思想,国际上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各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本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上,而美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恰逢适合当时发展的需求,因此,不失时机地向其他国家进行传播尤其在我国得到了生根发芽。在国内国际双重影响下,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不重尚武和基本不设体育课的历史,而“健康实用”则更多体现的是当时体育教育的功能。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的政权发生了根本改变,体育的性质和地位从此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与祖国的命运相连更为紧密,且伴随着新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此时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增强体质”、“保卫祖国”则诠释着当时体育教育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教育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大好形势下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而20世纪90年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其内涵不仅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更集中表达了对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身心健康”则是这一时期体育教育功能的最好解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体育教育的功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恰恰符合教育的社会性。众所周知,教育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由此,我们可以释然体育教育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建设社会、创造社会的人。然而,当寻着体育教育功能更迭的轨迹时却发现体育教育一开始就肩负着“强国强种”的大任,后期发展虽有所改变但都没有脱离为国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而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却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2.1 体育教育目标的缺失
我国体育教育自随德国、日本兵士体操课程传入我国伊始,就带有浓厚的“强身健体”情怀。把原本是强身健体手段的体育运动变为了教育的目标,并在日常体育教育中将作为手段的“运动”上升到本质的地位。这种体育教育目标缺失的直接后果导致多数学校在体育教育中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体育课教材也大都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则被“在运动的全过程进行”导致模糊不清。大部分体育教师则以传授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而“努力”地工作着[6]。人们把学生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作为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被肯定,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一些生物学的指标成为评定学生体育学习的标准[7]。如此一来,由于体育教育目标的缺失,不仅体育教育所强调的结果没有实现,而且“强身健体”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2.2 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缺失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经过50余年的发展,虽然已得到不断完善、丰富,但整体来看还是存在教学内容缺失的现象。这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所认为的那样,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经过多次的修改,可以说从大纲的角度上来讲,已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但从教学大纲的主体——教学内容来看,似乎改革的力度还不大[8]。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仍旧是竞技运动教学内容体系;其二教学内容仍旧是数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关于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最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版本)》中窥见一斑,而且也可以从下面案例中得以诠释。2011年4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中学体育教师的体育课之忧”一文中谈到一位中学体育教师无奈之说“教学大纲在制定中学体育课程时大多与奥运竞技项目挂钩。而像跳绳这种大众项目或篮排球这类团体项目,教学大纲上没有,你就不能教。”又如,我国中学课间操几千人站在那里,像木桩一样,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像军队在操练。但实际上没有几个孩子喜欢做课间操,做起来大多敷衍了事,健身效果自然也不好。
2.3 体育教育锻炼时间的缺失
每天都有一定的体育活动时间,是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基本条件。关于这一点国家也做出了相关规定,例如,为了保证中小学每天有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在2000年底制订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学校在完成体育课程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训练,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练时间,使青少年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再如,2005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第十条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之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例如,2005年3月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一文述及“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期末提前两周体育课就得停,这已成惯例。从目前各中小学校实际情况来看,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几乎成为空谈;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吉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曾提出“我一定要跟孩子们上一堂体育课”。这一方面表达了总理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是何等困难。
2.4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缺失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根据体育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具体情况,体育教学环境而合理采用的体育教学方式。科学、合理、易行、实用的体育教学形式是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体育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效果的组织保证。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曾做过深入研究,并全面、透彻分析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其中包括:过于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以行政教学班为主的教学形式、男女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分项教学组织形式等[8]。但是不管哪种教学组织形式,多数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都采取“三段式教学”(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往往把体育器材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进行锻炼,至于锻炼效果的好坏则取决于学生个人。这表明,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仍然处于缺失的状态。面对如今80后、90后的孩子们都习惯于“宅”,饮食不规律、不参加体育运动、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态势,如何通过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已成为当前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体育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3.1 对体育教育本质功能认识的缺位是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根本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具体可分为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三个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身体孱弱的中华民族急需找到一种途径解救民族危难,于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有识之士的觉醒与呼吁下“军国民教育思想”迅速得以传播。结果是“尚武”救国、“强兵强种”的体育思想便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生根发芽,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被当做工具而被利用。这种对体育教育本质功能认识的缺位不仅在当时产生深厚的影响,而且对新中国成立后乃至当今都有一定的影响。诸如,1952年毛泽东为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充分体现出主席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关心,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视。而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我们仍旧可以从“三基”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中窥探出人们对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忽视。纵观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从鸦片战争之后的百余年历史中学校体育教育一直被当作工具来运用,这均缘于对体育教育本质功能认识的缺位。
3.2 教育制度保障性不足是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基础
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具有被动性的特点,是在学习、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出台的,而且不同时期教育制度的制定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由此其对体育教育的影响也具有时代的特点,这为我国体育教育功能性缺失埋下了伏笔。例如,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又如1922年《壬戌学制》中规定高等小学以上的体操课,必须重视兵式操;再如,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而199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
从上述不同时期的教育规章制度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它们都对体育教育的开展有所规定,但我国教育制度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体育教育功能具体发挥得如何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这样一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变得越来低,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弱,至于其本质功能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就无从谈起了。
3.3 传统思想文化的偏见是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外因
自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我国古代的官方思想一直被儒家思想所统治,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亦束缚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使得封建时期的体育教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正常发展。及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不得不开始向西方学习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先进思想时我们才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保种”、“保国”、“保民”等旗号学习西方体育教育,至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仍以缓慢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开始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体质教育、快乐体育、“全面教育”等纷纷出现在我国学校体育之中,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深蒂固,各种体育教育虽然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昙花一现,但开展起来却是困难重重。目前有些学校仍然对体育这一“技艺性”的课程不重视,致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步履艰难。这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所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本应该很好,但由于没有重视科学锻炼,青少年的身体出现了不少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偏见所致。只有全社会对体育教育都重视起来,才能彻底摒弃长期以来所持有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
3.4 应试教育内容的缺位是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必然
自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这说明“应试教育”在这30余年中起到了选拔与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这么多年来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中不包括体育这一学科,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教师、家长的任何一个角度出发,作为一门高考不涉及到的学科,在教育中是根本没有其学科地位的,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受到“重视”。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甚至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中发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这一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实施使体育学科得到了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效果却并不如意。一方面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仍旧在发挥着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家依然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另一方面初中的体育课教学仍受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的影响,也只是教授国家规定的要求达标的几个简单项目,而没有真正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来实施体育教育。
概而言之,由于“应试教育”中缺少体育学科的内容,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是一个“装饰品”。
4.1 追本溯源,从思想上理清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
中西方古代早就对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即造就人的健康体魄做过深刻诠释,诸如,古希腊柏拉图曾认为“幸福中最高的要算:第一为康健;第二为美;第三为体格的强壮与活泼”[10]。而我国古代的教育,体育也是占据教育内容三分之一的重要学科,而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学习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他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学生3000多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就有70余人[11]。而其中的射、驭两种都是体育教育。虽然自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我国体育教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正常发展,但是这并不等于它的本质功能已经消失,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体育教育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而已。又如鸦片战争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在西学为用的情况下我们引进了军国民体育教育、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在一切向前苏联学习的背景下我们借鉴了“三基”体育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开始出现多样化的态势,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才真正开始发挥出来。
然而当我们从体育教育功能演绎的历史轨迹中探寻时,不难发现当经历几千年的漫长考验后,“健康体魄”的本质功能终于在历史的今天又被赋予新的内涵。
4.2 遵规守制,从制度上保障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为了体育教育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以顺利开展,自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诸如,1902年和1903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决定在各级学校正式开设体操科;1906年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更明确规定:凡中小学堂教科书,必寓“军国主义”,设置体操课;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的《壬戌学制》等都对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教育开展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加大了保障体育教育开展的力度,尤其21世纪以来国家对体育教育的制度保障越来越强。诸如,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规定:坚持健康第一,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按国家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程并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么多的规章制度不管历史多么久远,也不管规定多么严格,体育教育开展的现实状况依然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正如2006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解说员黄健翔作客清华大学时所谈到的“中国体育教育严重缺失,学生体质问题普遍”一样,我国的体育教育已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了。这一切都需要各级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广大教师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不折不扣地去执行。
4.3 明职划责,从评价体系上健全体育教育的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学校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以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去实施教育工作,而对学校、领导、教师的业绩考核也是严格按照学生的升学率以及分数来评价。这种情况已经被社会、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所认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在演绎着其不衰的神话。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好与坏如何与学校的业绩相联系就无人问津了。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明确阐明:在教育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要真正把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目标……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随后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一次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紧接着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又提出: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等。
从上述国家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如何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绩效,尤其是如何对待体育教育问题,国家已经给出明确答案。因此,各级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如何明确各自的职责,从评价体系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体育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4.4 移风破俗,从社会环境上提升体育教育的社会地位
千百年来由于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至今人们对体育仍然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学习体育就是不务正业。殊不知,学生只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把课上好。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不仅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意味着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世俗的偏见,重视体育的社会地位,并从更加丰富的层面看待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全社会都对“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有了深刻的理解,体育教育的发展才能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体育的开展也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一方面各级管理部门及学校应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体育及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力度,转变长期以来所持有的不正确观念,积极营造一种学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
[1]麦丁斯基著.叶文雄译.世界教育史[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0.
[2]王建军,张 婷.试论学校体育追求的最高目标[J].体育与科学,2000(5):58-60.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3.
[4]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5]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0.
[6]杜子平.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0,4(3):29-32.
[7]罗建萍,徐 武.新时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1,22(3):54-55.
[8]季 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8.
[10]G.lowes Dickinson著.彭基相译.希腊的生活观[M].北京:北京商务出版社,民国23年.
[11]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 60.
Exploration on the Root and Function Deficien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CHENG Wenguang
(School of Sport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and its absence is not only a loss of fun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absence of personnel training.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lack of phys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func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performance content of the loss of its function,the root of its lack of functionality,putting forward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unction effectively.
physical education;function;deficiency;root
G80-05
A
1004-0560(2011)06-0007-05
2011-08-10;
2011-09-08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A880020。
程文广(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刘红霞
◂冰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