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视野下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考*

2011-12-07 07:58林彦芸倪依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全民农民

林彦芸,倪依克

(1.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 510521;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全民健身计划》视野下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考*

林彦芸1,倪依克2

(1.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 510521;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统筹城乡健身事业发展,对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提出更具体的要求。针对当前农村体育工作中存在的经费设施、组织网络、意识观念和参与程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只有改善农村生活,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完善组织网络,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加快农村体育发展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实现。

《全民健身计划》;农村体育;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宗旨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011年2月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进一步修正规范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中关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提法和要求。与以往的规范性文本相比,《计划》中一个明显的变动是添加了“城乡”的概念,明确提出“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将统筹城乡健身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作为“十二五”计划的重要任务,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计划》中较为详细地列举了“加快发展农村体育”的工作措施,为各级政府提供了行动指南,使之更具宏观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这些措施的落实,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缩小其与城市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客观条件限制和主观因素束缚,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困境,而《计划》中“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本文试图结合《计划》宗旨,梳理当前农村体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力求为推进我国城乡全民健身事业的统筹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1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致力推进的目标。发展以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为对象,以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以及服务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农村体育,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建设力度,农村体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近年来,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体育宣传形式多样、深入人心,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群众日益增多,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在许多地方已经形成特色。从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尽管农村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现出不少典型,但发展极不平衡,整体仍然落后。目前农村体育总体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1.1 经费设施问题

1.1.1 体育经费短缺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有关投资方式和原则规定,目前我国农村体育经费来源渠道主要包括4个层面,即政府、社会、体育彩票公益金、农民。在投入比例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指出,“全民健身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其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和其他主要投入都需要政府进行专门投资,不能指望社会力量来完成。”可见政府投入应该是全民健身运动包括农村体育的主要经费来源,社会、体育彩票公益金、农民三个层面只能作为引导或补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尽管用于科教文卫体的支出比重年年上升,但由于基数较小,直接面向农村体育的投入少之又少。地方政府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据调查,我国部分农村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在于农民自筹,社会或企业赞助的不多,体育彩票公益金只是杯水车薪。农民自筹资金的多少由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受村干部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现在还有不少村集体根本没有收入来源,村干部的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对体育的投入了。而即使是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如果村干部无意对农村体育进行大数量的经费投入,体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同样存在。这样,一方面是主要来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后给补充没有保障,我国农村体育呈现出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有学者曾对农村体育经费是否充足的问题做过调查,不到8%的受调查者认为,乡镇体育经费有一些缺口,另外92%的人认为,经费缺口很大[1]。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等常规体育事业和组织群体性体育项目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经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村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

1.1.2 场地设施缺乏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场地的分布比例上,乡(镇)村只占8.18%的份额,而我国农村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5%,根据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的估算,拥有至少一块标准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行政村只占中国全国村落总数的不到五分之一,而且这些村庄大多集中在东部富裕地区。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以农民的人口比例来计算,70%的农民只拥有8.18%的体育场地,在一些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拥有体育场地(含学校)不足0.5 m2,这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 m2相差甚远。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在福建农村每万人平均体育场地1.82个,人均场地面积0.37 m2[2];海南省农村人均拥有体育场地0.21 m2[3];“长三角”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状况比较宽裕的占15.2%,基本能满足需求的占39.3%,紧缺的占34.37%,根本没有场地资源的占10.8%[4]。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投入,但这些投入大多用于城镇,农村投入少之又少。可见,我国体育场地资源的分布仍然表现为“城市优势”的现象,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明显缺乏。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设施,是体育运动中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基础,既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和载体,也可起到诱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作用。虽然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如游泳、登山等体育运动,可依托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但广大农村地区体育健身的主要活动载体,只能是场地设施。缺乏场地设施,农村体育的规模化常规化开展及稳健发展无从谈起。

1.2 意识观念问题

据田振生[5]等对河北省农民对体育的认识调查表明,有87.41%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生产劳动。在华中地区,有将近一半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有一定必要,但他们认为仅在农闲无事可做时才有必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还有7.8%的农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部分人大多认为长期从事田间劳作的农民进行体育锻炼是多余的[6]。在中部地区,72.8%的人认为比较重要,但强调抽不出时间去锻炼,有18.1%的人认为体育可有可无,误认为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2.38%中老年女性则认为体育没有必要,认为求神拜佛能保佑身体健康、家庭平安[7]。在地处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农村,超过62%的农民认为不必参加体育运动,23%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体育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游戏;不到12%的人认为在余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是必要的[8]。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缺乏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缺乏自觉投入和参与的意识。意识观念决定实际行动,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性质和作用理解错误,对体育健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劳动即体育”、“体育锻炼浪费时间”等落后思想,必将影响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上挤压体育运动的余地,在余暇时间的分配上削减体育活动的比例,甚至完全不参加体育运动。

1.3 组织网络问题

目前,全国有98%的城市在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群众体育的专(兼)职机构并配备人员。其中,61.2%的大城市和50%的中小城市不仅有专门机构,而且有专职群众体育管理人员。而农村,除半数左右的乡镇有初级体育组织外还很少见到群众体育管理组织[9]。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缺乏专门的体育机构和负责开展农民群体活动的体育组织,农村中体育部门的领导与其他管理部门相比被认为可有可无,众多乡镇不设体育机构,体育活动由镇一级文化站干部兼管或者完全处于自由状态无人管理。到村一级,只有一部分村指定主管其它村政的村干部兼职分管文体卫,专职分管文体卫的几乎没有,更谈不上专门人员负责体育健身工作的开展了。根据李丹[10]对四川农民体育调查资料显示,“46.3%的乡镇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指导站,有的村虽然设有体育组织,但机构不健全,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农村,也只有5.7%的乡镇配有专职体育专干,6.2%有兼职体育专干,其它不设体育专职管理人员。据裴立新在200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广州研讨会的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在城镇,10%在农村,有7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只有18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约合4万名农村人口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说明我国农村体育的管理力量相当薄弱。体育组织网络属于机制建设的范畴,机制建设是否健全,关系到体育健身运动能否有效稳定发展。我们广大农村地区目前以自然经济为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自由度较高,要有效地开展体育工作尤其是群体性活动,离不开健全专业的管理服务机构从中穿针引线牵桥搭路,组织网络一旦松散,农村体育工作必将失之无序,其效率和质量堪忧。

1.4 参与程度问题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体育人口有1.4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5.11%,约为0.77亿;农村人口占44.89%,约为0.6亿[11]。就是说,在占全国总人口73.92%的9亿多农业人口中仅有0.6亿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人口的比率仅为7.13%。农民参加体育健身人数是农村体育健身现状的最直接体现,参与程度又关系着体育健身的效果。因此,农村体育人口比例能否提高,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程度能否增进,是检验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最直观标准。

以上四个存在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如果以车体结构比拟四大因素的关系,其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其中,经费设施是基础,是“发动机”,关系到速度和力度;意识观念是根源,是“机油”,关系到原动力;组织网络是必要条件,是“构件”,起到支撑作用;参与程度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外在形式、总体表现。因此,当同时存在经费设施缺乏、意识观念淡薄、组织网络涣散三大问题时,当前“农民在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结构中排名垫底(科教文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服务人员、农民)”[12]这一事实的存在,一定是必然结果。

2 当前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思考

从目前农村体育的发展来看,其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由于长期经济上的贫困,致使农民物质生活缺乏,生活处境困难,身体素质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已经具备了“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因此,围绕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在保证国家体育整体发展的同时,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使农村体育的发展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调,努力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乡村农民和城镇居民一起,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的骄人成果。

2.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使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今中外历史标明,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文化体育等社会活动才能活跃起来。当前我国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日新月异,而广大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失重状态,根源就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因此,实现《计划》中“统筹城乡健身事业发展、加快农村体育发展”目标任务的根本前提,在于拉近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从生活负累中解脱出来,在满足生存需要之余还要追求生活质量,农村体育才有开展发展的可能。而基于体育运动在健全身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农村体育又将反过来促进广大农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素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统筹速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工程,也是当前我国着重改革的方向,随着这项工程的日益推进,可以预见,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也必将日臻完善。

2.2 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

《计划》中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在此基础上,还要从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农村体育经费投入的比例,省市二级和有条件的县、乡镇要设立农村体育健身事业专项基金,用以建设体育设施和开展相关活动。整合社会资源,走市场化融资渠道,从政策扶持和精神鼓励双方面入手,扶持投资农村体育的行为,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捐资、出资支持农村体育健身事业。建立“以富带贫”、“以城带乡”的帮扶制度,形成由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由城市到乡村的梯次辐射,确保为全国各地农村体育健身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3 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计划》中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政府规建部门在土地规划中要预留出农村体育健身场地用地需求,并监督体育场地的建设情况。针对农民生活的实际和特点,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当地基础设施统筹考虑,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发挥体育场地的健身、文化、集会等多项功能的效益。针对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建设上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开放程度,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村体育场地的使用效率。

2.4 构建农村体育组织网络

《计划》中提出要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管理组织发展相当滞后的现状,要建成这套体系,除了在县级以上体育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农民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以抓好区域内农村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方向外,还要建立县以下相应的政府体育管理机构和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落实农村体育健身事业的各项具体工作,改变县级以下农村体育工作无人管的状况。乡镇一级政府要以文化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负责农村体育工作;村民委员会的职数分配上,要有相应的农村干部负责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具体开展,为广大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提供健全的组织保障。

2.5 加强宣传引导

《计划》中提出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具体到乡村,宣传教育工作要考虑到农民群体的特点进行。根据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出版一些农民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的通俗读物,在这些读物中简要介绍各种体育健身知识和保健知识,让农民群众认识到“体育健身”与“劳动耕作”的区别和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免费向农民派发宣传资料。要利用通过乡村广播站、宣传栏等传统平台宣传各种体育知识,提高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同时,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或引导支持村一级开展活动,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参与体育健身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2.6 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开展工作

《计划》中提出要在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百度词条将农村体育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也就是说,农村体育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时间难以协调统一。春季和秋季是农忙季节,而冬季和夏季是“农闲”季节。在农闲时节,农民的体育活动时间量大且相对集中。因此,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农作特性,组织农民在农闲进行体育锻炼。在内容方面,也要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习俗,考虑当地农村的地理特点,选择农民喜闻乐见、容易开展参与的项目,如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搞民族特色体育竞赛;利用地理环境搞极限运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特点搞各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提高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几率。对那些软硬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2.7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计划》中虽然没有对这个要素提出明确要求,但毋庸讳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改进农民意识观念的重要条件。如上所述,农民体育健身观念淡薄,给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而加强宣传引导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却不能起到根本性作用。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源头在于消除其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为此,各级政府在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外,还要加快推进农民素质教育事业。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大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今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还要积极推进农民公益性教育,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技能培训及思想文化教育,帮助当前农民群体提高知识和能力,拓宽视野眼界,培养造就知识型农民,从而增加农民群众自觉意识到体育健身重要性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体育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农村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三套马车”齐驱并驾,缺一不可。但就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状况来看,三者有轻重、先缓之分,有深层表层之别。其中,政府加大投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大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农村体育事业的支持,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显著的效果,改善农村体育事业的现状。但如果单靠政府层面的努力,缺乏社会层面的补充,农村体育将不可避免地遗留“死角”,也会削弱农村体育的活力。而农民群体的积极参与关系到政府、社会层面的努力能否得到回应,农村体育事业能否得到真正发展。因此,人的因素具有最为根本和长远的影响,需要放在战略的高度去统筹考虑。

3 结语

抓好农村体育工作是《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和目标,落实好这项工作则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各类社会资源的支持,而目前,在我国各地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这三个层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三者的关系中,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起主导作用,只有政府充分发挥管理服务功能,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激发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才能引导社会力量热心支持农村体育。为此,有必要呼吁各级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农村体育工作摆上更为重要的议程,致力于将其引向纵深发展,为加快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打好根基。

[1]黄北翔,杨锋.新时期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7):26-30

[2]戴维红,许红峰.福建省农村体育场地现状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8-21

[3]蔡友凤.海南省农村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3):17 -20

[4]周奕君.长三角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5:13 -18

[5]田振生,袁玉涛等.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7)11-13

[6]方春妮,田静,王健.华中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20-22

[7]胡启良.中部崛起背景下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贵州体育科技,2007,4:16-26

[8]肖建忠等.广东省农村体育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60-64

[9]马进,田雨普.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65-667

[10]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4

[11]刘巍.我国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2):4-8

[1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http://www.sport.org.cn/ziliaoc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

Thinking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ide Under the Vision of“Program of Building Up National Health”

LIN Yan-yun,NIYi-ke

(1.Guangdong Financi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21;
2.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of planning fitness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areas as a whole.It rai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funds facilities,organization network problems,consciousness concept and participation degress.

“Program of Building Up National Health”;Sports in the Coutryside;Development

G812.6

A

1007-323X(2011)03-0011-05

2011-02-18

林彦芸(1972-),女,广东澄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及高校体育教学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民健身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07JDTDXM890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全民农民
耕牛和农民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农民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