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曾桓辉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梅州客家迎灯体育文化现象与特征研究*
——以五华下坝迎灯为例
张俊华 曾桓辉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就以五华下坝迎灯为例的梅州客家迎灯文化现象及内容进行了调查,并认为梅州客家迎灯文化具有传统性、教育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的特征。
迎灯;五华下坝;客家
客家(人),根系中原。许多史学专家一致认可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从秦汉开始,由于历史的战乱、灾荒等原因,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1]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位于梅州市西南的五华县下坝地区的“迎灯”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下坝迎灯”是一项极富有客家地区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俗活动,于2010年被梅州市列入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迎灯”是客家话的直译,即是灯会,迎灯有双重含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在客家方言中,“灯”与“丁”谐音,“丁”是男丁的意思,因而迎灯就是“迎丁”,有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关于五华下坝迎灯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下坝周氏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周瑄公死后,当地周氏族人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便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如天气不好就往后推延)敲锣打鼓迎举着竹筒制成的油灯,沿着周姓氏居住的地方——水寨下坝(今为河东镇)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二是,传说周姓人氏有做灯笼卖的传统,而“灯”与“丁”谐音,周姓人氏感觉把灯笼卖了就好像自己的人“丁”也卖了一样,而产生不安的心理,为了摆脱这种不安,便在元宵节那天举行迎“丁”仪式(迎灯笼游街),把自己的“丁”给迎回来,于是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擎灯游行。因为邻近其他姓氏生怕他们把自己的“丁”给迎走,不允许他们经过自己的地盘,所以他们擎灯游行的路线也不会太远,只能在属于自己的范围内举行迎“丁”仪式。由以上两种传说可知,五华下坝迎灯活动有祭拜先祖和兴旺人丁两种基本寓意。
五华下坝迎灯活动开始于每年正月十五下午二、三点钟,每家每户先行“三献礼”祭祖,即陈列好供品之后行三次献酒: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六点钟各房子孙到祖宗神位和诸神前参拜,在老祖屋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放孔明灯等很是热闹。参拜过后,男女老少集体到下坝河堤。周氏祖先周瑄公有三个儿子(即三房),他们迎灯也得是按照兄弟辈份排着走,老大那一房的后裔先走,接着是老二,最后是老三的后人,所有人都要经过水寨大桥旁边的观礼台向各界的嘉宾和周氏的长者致敬;迎灯队中前导是扎着各式图样和鲜花制作精美的牌灯,以金鼓、高灯、横额、八音彩旗、花车、牌楼、锣鼓、扮景、乐队、龙狮、花灯的顺序,手擎自编自织的各式花灯开始游行,游行回来各房子孙围坐祖屋进行升灯、赏灯、猜拳、吃“新丁”酒等活动。每家每户除了比灯笼漂亮以外,还比各队的花车漂亮,看看哪房的人财丁兴旺,热闹、祥和。精彩的迎灯活动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各地赏灯的群众。
2.1 迎灯活动内容之一——舞龙舞狮活动
舞龙又称“舞龙灯”,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艺术,是中华大地最为神圣与吉祥的象征,是汉族民间最传统的文化艺术,是客家人在重大节日里的一项重要的民间文艺体育活动。龙的种类各地也略有不同,客家地区的龙大多是用竹篾片扎的,用黄布缝的黄龙,也有用稻草扎的草龙[7]。最初的龙灯的“灯”是蜡烛或油灯,但在活动过程中常有因为意外而烧坏灯笼的事发生,客家人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后来就改用干电池小灯泡。客家地区一支舞龙队一般是由一个姓氏家族组建的,主要由舞龙的人员和锣鼓队组成。舞龙灯通常在屋外空地进行,表演完后,便进入主家的厨房下敬“灶神”,从龙头拔下几根龙须放到灶头上,以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狮子是祥瑞之兽,一贯被认为是镇邪、吉祥的象征,在迎灯活动中,舞狮更是一个必备项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人员各尽所能,助庆祈求吉利。在表演之前,要先登门入堂参拜,以驱邪魔保平安。客家地区一支狮班的规模大小不等,一般也是由一个姓氏家族组建的,但最少都得有八个人,舞狮子两人,大头和尚一人,猴子一人,打锣鼓的四人。
2.2 迎灯活动内容之二——武术活动
客家先民长期处在社会动乱和迁移的环境,不同姓氏和宗族为了争夺生存地等因素使得客家地区习武之风盛行,以维护自身的需要。客家自古武风盛行,流派众多,拳械复杂,如昆仑拳、刁家拳、岳家拳等。梅州还是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等的发源地。民间各地区形成了以习武为强身健体手段的风气,武术在当地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千百年来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其中大埔县素有武术之乡,五华人尚武精神在梅州地区最为突出,根据史载:清朝早期(乾隆24、25年)五华出了三个武举人:李南馨、李威光、魏大斌,后来殿试魏大斌成了武进士,李威光被乾隆钦点武状元及第,李南馨、魏大斌还率兵海战,屡立战功,扬威海外。[2]各流派之间也会利用迎灯等节日盛会互相切磋武艺与学习交流,成为节日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色。
2.3 迎灯活动内容之三——赏灯活动
五华下坝地区的周氏人有做灯笼卖的传统,灯会的花灯都是由每家每户自己制扎,家家户户根据自己的爱好,尽显其艺,它的造型是采用竹篾为骨架,糊纸绘图,中燃油灯(现在都改用电灯),完全用手工精心制作,巧夺天工。花灯的样式五花百门:有长方形、五角形、圆形、菱形等;种类甚多:有鱼灯,虾灯,蟹灯,水果灯,百花灯,走马灯、十二生肖的吉祥物等等。每年也会有若干件新品种在节日中展示给大众欣赏,当晚擎灯游行的队伍活像一条气势磅礴的“火龙”。
3.1 传统性
客家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崇拜祖先,重视传统[3]。客家人的宗祠、堂号、祖宅、族谱、族规、习俗等,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客家人是围龙屋聚族而居的,实行宗族管理严密的族长制,传承儒学所推崇的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观念,对族姓有功业或是移民过程中的开基祖作为崇拜对象,充分体现客家人不忘先人,不忘传统的特质。客家祖先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由于迁徙的历史,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客家人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虽经不同朝代更迭,但仍然保留着许多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客家人重视儒学、尊祖敬宗的意识强烈,逢年过节各村各寨以宗族为单位组成迎着各式各样的彩灯,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集中到祠堂祭祖,这些活动增强了客家宗族的凝聚力,满足了族人文化交往的需要,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丰富的文化传统。
3.2 教育性
祭祀迎灯活动不仅传承了文化,发扬了传统,而且以具体的各种民俗活动来引导与教育下一代要尊祖敬宗、尊老爱幼,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谦和礼让的行为。通过追溯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教育下一代要以读书求学为荣,以自强自立、刻苦耐劳和开拓奋进的客家精神为荣。在迎灯活动中,许多长辈言传身教的让年轻一辈学习活动中的打鼓敲锣的方法,舞龙舞狮的技巧,制作彩灯的工艺等,从而使这种传统自然的得到了传承,也使年轻一辈学习到了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3.3 竞争性
中国自古崇尚和而不同,客家迎灯活动同样在和谐之中存在着积极的竞争,正所谓“祭礼所以别尊贵,射礼所以辨实力”祭祀以宗族为别,各宗祠往往别具一格;在祭祀时各宗族会比哪宗族人丁兴旺,场面宏大,节目精彩。为了取得优势,各宗族一般从正月初七左右就开始制作彩灯,在正月十五晚上展出,谁得到观赏人群的赞赏多就预示着来年本族人丁会更兴旺。
3.4 娱乐性
迎灯,就其本质言,是农村中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梅州客家人由于生存在比较闭塞的山区里,在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当中,迎灯等民俗体育已被客家人作为节日、祭祀及劳作之余的精神娱乐的需求,这些活动以养生、表演娱乐为目的,成为客家人释放精神,娱乐身心的一种方式。客家地区迎灯作为元宵期间的一种民间集文化、体育、音乐于一体的娱乐活动,体现着客家体育文化的丰富性,舞龙灯、舞狮、各流派的武术大荟萃、当地特色的灯舞和山歌等文化内涵丰富的节目,使人们劳作了一年之后的抒怀和对新的一年的憧憬。
梅州客家迎灯体育文化是一项极富有客家地区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境。这一体育文化现象具有传统性、教育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对客家迎灯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吴玉华.客家体育——中华传统民俗体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
[2]田维舟.梅州客家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36 -38
[3]袁光明.客家民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0
[4]周华.舞炮龙运动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的探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562-564
[5]胡小明.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体育学刊,2009,16(12):1-8
[6]刘邦华,周怀球.湘西苗族跳鼓活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1):96 -98
[7]吴玉华.赣闽粤客家“打龙灯舞狮子”与民俗体育文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51 -53
[8]邓小勇.客家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特征[J].嘉应学院学报,2004,22(4):77 -79
[9]祝振军,杨明.客家传统文化对梅州“足球之乡”形成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5:91-93
[10]曾世华.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36-1438
[11]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66 -69
Study of Sport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 on Hakka’s Lantern Festival——A case study of Xiaba
ZHANG Jun-hua,ZENG Huan-hu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ying Universisty,Meizhou 514015,China)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Meet Lamp culture and it’smain contentofWuhuaxiaba in Meizhou hakka area by Literature review,fieldwork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Itbelieved the Meet Lamp culture hav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ntertaining features.
Meet Lamp;Wuhuaxiaba;Hakka
G812.6
A
1007-323X(2011)03-0075-03
2011-02-18
张俊华(1976-),男,广东大埔人,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招标课题(11KYKT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