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系,吉林通化 134002)
古墓壁画中的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研究
宋伟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系,吉林通化 134002)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其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而且是散见于中国古籍,所以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高句丽古墓壁画就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风俗、文化生活、艺术生产等的重要资料。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健康、高尚和文明的显著特性。体育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高句丽体育文化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得到了展现,其中有民俗体育、军事体育,既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又和同时期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联系,也是高句丽这一曾湮没在历史中的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文明的特殊见证。为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古墓壁画中展现出的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的研究,着重论述了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特征,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高句丽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祭祀和战争历来被看成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高句丽国家也不例外。也许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有关高句丽的文献,乃至碑碣石刻,大都略于文治而详于武功。但这些记载对战争的描写较为简略,更不要说形象的展现了。然而,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战争画面却较为具体、形象、直观地反映了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的情况。绘有战争壁画的高句丽古墓并不算多,主要有麻线1号墓、安岳3号墓、德兴里古墓、马槽墓、三室墓、长川1号墓,大体上都是4世纪中叶到6世纪一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包括攻城、马战、斩俘及军队出行等方面。这部分壁画的军事主题突出,画面简洁,战争气氛强烈。
表现高句丽军队攻城略地的壁画绘在三室墓第一室北壁。在人们视觉所及的画面中虽然共绘六人,却给人以千军万马城下争战的感觉,可见高句丽匠人的艺术渲染是相当成功的。从三室墓的形制、结构、壁画的布局及内容分析,攻城图所反映的应当是5世纪初期,即好太王统治之下的高句丽军队攻城略地的情景。
与攻城图年代相近的另一幅战争画面绘在马槽墓(通沟12号墓)北墓室左壁上,由骑士出战和斩俘两部分组成。画面上所见的两位高句丽将军,头戴的兜鍪精致,衣甲完整。整个画面表现了出战、胜利、斩杀俘虏的全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高句丽军队参加战斗的情景。
在4世纪末的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关于战争和军旅生活题材的壁画还有几幅,但多已剥蚀脱落,不甚清晰。5世纪末的长川1号壁画墓中,一幅骑士交战的图画绘在前室藻井西侧第二、三重顶石组成的“凸”字形壁面上。从残存的画面中可以看出,这是两个骑马武士在交战,可惜其残缺太甚,难以辨别战斗的规模。安岳3号墓和德兴里壁画墓是4世纪中叶到5世纪初的壁画墓。壁画中虽没有战斗的场面,却有军队出行的情况,可以了解高句丽军队的组成及装备情况。
高句丽民族英勇亦好学,其学习的内容不仅有经学、史学、文选,还有习射,这既是一种体育课程,又是一种实用技术。正是这种教育,为高句丽的军人素质、军队战斗力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2.1 5世纪前后高句丽军队的组织及其战争模式
第一,战争规模。高句丽的战争主要包括对内战争和对外战争两个方面。对内战争次数不多,主要表现为王公贵族之间争夺财产和权力。较频繁的是对外战争,即吞并周边小国,扩张自己势力,攻取城池,掠夺人口财物等。据史料记载[1],4世纪末到5世纪初,高句丽军队军事实力相当强,每次战争至少要动用五万左右军队。对于北方诸国来说,战争规模是不小的。
第二,作战方式。高句丽已有步、骑、水三军。关于水军船上激战的情况,史无记载,壁画中亦不见,难以进行推测。而步兵和骑兵壁画中均有所描绘,如三室墓的攻城图。步兵的作战方式是短兵相接,这是挺进、占领、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一支重要队伍。骑兵是高句丽军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符合高句丽民族擅长骑射的特点。两军的进退与胜负一般由将领的胜负来决定。骑兵的作战方式与三国魏晋之际中原诸国军队列阵攻城的战法相同。
第三,俘虏政策。高句丽对俘虏的士兵及百姓基本上不杀。然而,在通沟十二号墓北室左壁的壁画中,却看到一幅斩杀俘虏的画面[1]。这一斩俘图对于了解高句丽军队在战争中实行什么样的俘虏政策是极为珍贵的。
第四,军事装备。高句丽壁画中提供的军事装备大体上包括两部分:坐骑——战马和武器。高句丽聚居之地多大山深谷,出产的马匹个头虽不大,耐力却很强,又善于走山路,只要经过训练是可以披甲上阵的。一般王公贵族家庭都有专门驯养的马匹以供征战之需。至于武器,壁画中所见的有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器、防御性兵器等。近年来考古发掘中,集安一带出土了大量的高句丽兵器,种类、形制与古墓壁画中大体上相同。
第五,高句丽军队。壁画中所能见到的高句丽军队是由常备部队、守卫部队和后备部队组成的。常备部队即是高句丽王经常派遣征战的队伍,包括水军、步兵和骑兵。守卫部队主要担负高句丽王宫内苑及贵族大臣宅院的保卫任务,一般不外出作战,如同中原的御林军,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守卫者的图像较多。后备部队也可称之为后备兵源,主要是指处于高句丽社会基层的村民,他们平时从事农业或渔猎生产,战时拿起武器参加战斗,补充常备部队。
2.2 高句丽军事体育具有其民族特性
高句丽人具有“性凶急,喜寇钞”、擅长山林骑射的特性。平时有组织的田猎,既是一种极好的军事训练,又体现出高句丽人骁勇好战的民族特性。通过田猎来组织训练军队的情况,古已有之。《左传》一书多次记载“大蒐”,就是诸侯国君通过有组织的围猎,训练军队,熟悉指挥信号、作战方式、武器运用及整个部队的行进与调动。因此,好太王碑记载乙未年(公元395年)讨伐碑立凯旋途中“游观土境,田猎而还”,这不仅仅是娱乐活动,其中亦有检阅队伍、准备再战的意思。高句丽壁画中有许多幅山林狩猎的画面,如舞踊墓北壁、长川1号墓前室北壁下部所描绘的狩猎图。一次出动的步骑猎手就有几十人,在山林之中进行有组织地围猎、偷袭,步骑猎手配合得相当默契。其实这就是一种作战训练和演习,步兵、骑兵两个兵种的后备部队真刀真枪地在山林里作战,只不过对象是山林中的野兽罢了。这种田猎训练将有助于高句丽军队后备兵源的军事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常备部队的战斗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2.3 高句丽军事体育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东北地区气候、环境等自然生存条件对于生产力水平接近原始社会的高句丽民族先民来说,是十分恶劣的。为了与自然环境抗争,抵抗猛兽的袭击,以及为了与其他部落、民族争夺生存空间,高句丽民族的先民形成了一套捕猎、搏斗等技能和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技能和生活方式在民族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又逐渐演变成一种重军事、体育的风俗习惯。
军事体育是古代战争的基本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技能,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巩固国家政权。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斗力高度依赖于士兵的基本体能和技能素质,因此,高句丽十分重视士兵的跑、跳、投掷等基本身体素质训练和有关技能训练,还使高句丽的尚武之风和以民间格斗技艺为特征的武术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2]。通过对高句丽的军事训练、作战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出不管是高句丽的生产、生活还是狩猎等活动,始终贯穿着高句丽人的军事体育思想。在整个高句丽政权体制中,占最重要地位的就是建立军队的指挥体系和使人民发扬尚武风气,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因此,高句丽军事体育活动是与其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
2.4 高句丽军事体育体现了热爱体育运动的民族风俗
在《金日成著作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3],“高句丽人机智勇敢,认为竭尽全力保卫国家是最光荣的事。因此,他们把学习武艺当作男子的义务,从小就练习跑步、骑马、射箭和舞刀,甚至连当时的民间娱乐和体育比赛也都以武术为基本内容。”把保卫祖国当作最光荣之事的高句丽人,经常苦练武艺,努力锻炼身体。负有兵役义务的男子,自幼爱好并学习骑马、射箭和舞刀的本领,通过以跑步为主的各种体育活动,使体质更加强壮[4]。在高句丽,不论全国性的各种比赛还是民间娱乐,均以武术为基本内容,推崇武术的尚武风气成为社会性风气。高句丽的尚武风气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为评价人们活动的主要生活风气之一。
骑马和射箭是高句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从事生产劳动和保卫国家而作的准备。高句丽人在教育后代时,象重视读书那样极为重视骑马和射箭,长辈们设法将武艺传授给小辈们。除骑马和射箭之外,高句丽人还爱好跑步、摔跤、打拳等体育活动。为了生产活动和保卫国家,他们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将自己的身体锻炼得更加健壮。因此说,在当时高句丽的整个社会中军事体育思想的浓厚程度可见一斑,其士兵英勇善战、战斗力强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高句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文化遗产的民族,它能够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顽强地走过七百余年,与它潜在的军事体育思想密不可分。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作为整个高句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其他少数民族的军事体育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对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还可为今后深入研究高句丽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1]耿铁华.好太王碑新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86-88.
[2]郝 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8.
[3]张 芳.高句丽教育的性质与发展状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6-8.
[4]王 健,译.《朝鲜全史》第三卷[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100.
责任编辑:郭长寿
◂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