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足开齐体育课,中小学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确保每周至少2节体育活动课时间,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
◇修订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研究制定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本市大中小学层次分明、逐年递进、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确保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会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在高校构建一批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和教育规律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中职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到2015年,在全市大学建设100门市级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精品课程,并形成与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衔接机制,在中小学建设100门市级体育和健康教育示范课程。
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健康第一”的根本保障
倪闽景(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
“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是一项硬性规定,其首要任务是确保规定的运动时间,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锻炼,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班际运动比赛。其次,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是关键,体育课、体育活动和广播操,要尽量让学生们充分运动,达到锻炼的真正目的。当然,学校积极提升课程领导力,提高所有学科的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第一”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事,更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事。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健康发展的要求,构建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这是科学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构建层次分明的、逐年递进、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趣味性,这是系统性的问题。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养成科学正确的锻炼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压力释放和心理调节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中。
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打造百门精品课程与示范课程。在行动计划中提出,未来5年,在全市中小学和中职校建设100门市级体育和健康教育示范课程。从数量上来看,百门示范课程也许有难度,但就体育运动门类来说,绝对是超过100项的,再加上各学段不同的要求,100门课程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关键是要形成优质的系统性示范课程。对学校而言,一是要和学校的传统特色结合起来,与锻造学校文化相融。宝山区同洲模范中学的“攀登”精神,闵行四中的“棒球”精神,都很好地把运动项目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二是要把锻炼体质和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结合起来,引导每个学生学会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并逐步形成终身爱好。上海中学的乒乓球,回民中学的斯诺克和其他富有民族特色的运动课程开发,普陀区朝春中心校的器械操等,都能很好地挖掘体育运动在内的精神力量。三是要坚持健康知识与技能传授并重、健康意识培养与行为养成相统一的原则。健康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在其中的言传身教作用非常重要。四是要坚持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形成共享机制。从活动场地安排到教练聘请,从课程建设到教材编写,都要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操持开阔的视野。
制定体育和健康教育质量评估指标,形成体育和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相关专项督导、行政监察,加强对体育和健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分析和反馈,杜绝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才能提高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水平。上海市教委正积极研究推进中小学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从区域层面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身心素质和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度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评估的引导作用,扭转只关注考试成绩、不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风气。
亮 点
◇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运动会、两次以上全校性特色项目的体育比赛,并因地制宜、经常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与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依托“快乐活动日”平台,5年内实现80%的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300个市级星级体育社团;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使其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发挥组织和保障作用,5年内建设30~50个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通过高校和中小学签约等形式,形成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中学二线运动队和中小学体育项目传统校“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运动队管理、运动员招收和培养、优秀专业教练员进校园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体教结合”运作模式。
让体育中教育功能的阳光洒向每位学生
郭 蓓(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完善人的发展。“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推进计划”在本质上,将体育与教育进行了结合;在形式上,将体育活动与体育组织进行了结合;在对象上,将面对广大学生的阳光体育与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进行了结合。行动计划将发挥重要作用。
进一步丰富体教结合的内涵。体教结合不仅仅是“把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及“让从事业余训练的学生上好文化课”,还应包括面对广大学生,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让体育真正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显著作用。
充分发挥体育中的教育功能。体育中蕴涵着许多教育功能。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认为:“体育运动应当有助于教育他的实践者或组织者去培养运动员的品质。通过教育他们为克服困难去斗争,而不是遇到挫折、困难或不称心就萎缩,去培养他们的勇敢;通过教育他们懂得自我控制和秩序性的重要,去培养他们的节制;通过教育他们具有集体责任感,待人磊落坦诚,去培养他们的正义感;通过教育他们客观地、现实地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优点和品质,去培养他们的谦虚。”上述教育功能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中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切实推进各项工作。2012年即将召开上海市学生运动会,2014年全国中运会将在上海举行,要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从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到区级层面以校为单位的比赛,创新青少年竞赛办法,努力把青少年竞赛变为学生的“嘉年华”。
整合各类资源,落实好“2+1”。一是要做好两个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及“快乐活动日”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时间、场所、组织和指导。二是体育系统的各级、各类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发挥专业优势,让学生走进来并加以指导。三是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真正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服务。目前上海市共有17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中在学校的有140所。
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提高上海市学生运动队的水平。一是要在部分重点项目已初步形成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有效模式。同时,逐步推广,形成更多的“一条龙”。二是继续落实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作。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市已有市、区两个层面的50余名专业教练进入34所(试)办二线运动队学校带训,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占35%。三是适当拓展市、区级体校功能,逐渐使其成为市、区重点项目青少年的训练基地、集训基地、选材测试基地。
◇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等多元“医生进校园”模式,通过“一校(园)一医”对接方式,实现医务人员“定期进校园、常规有联系、应急即处置”的工作目标。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制度,以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为基础信息资料,为中小幼3个阶段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与高校学生、居民健康档案实现贯通管理。
◇制定学生营养午餐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在上海市中小学全面推行营养午餐。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大力开展青少年科学营养饮食的宣传教育。
◇开发新型电子化平台,建设全市贯通的学校卫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医教结合”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
王磐石(上海市卫生局副巡视员)
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转变,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视力不良、肥胖、龋齿等学生常见病发生率居高难下;局部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意外伤害等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吸烟、不健康饮食、少女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等问题呈现增长及低龄化趋势。与此同时,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学校卫生工作发展的瓶颈。为此,推行“医教结合”工作,建立“医生进校园”工作机制,就是在充分梳理本辖区内学校卫生现状和困难以及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一校一医”的对接形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学校负责、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学校卫生工作联动机制。
目前,“医教结合”的工作内容根据实施学校的不同分为两大类。托幼机构方面工作内容主要如下:一是幼儿体检和健康指导,如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根据体检结果评估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家长和学校;二是开展健康管理,针对体检中发现的诸如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情况提出健康指导建议,对有出生缺陷的高危儿童进行跟踪管理,并落实相应的治疗、康复等服务;三是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管理,如开展入园/入托新生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加强学生健康监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因病缺课监测等工作,督导落实手足口病、红眼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是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指导卫生保健人员和任课老师开展对幼儿的各类健康教育工作;五是日常卫生管理,包括对学校晨检、巡查、消毒隔离、膳食营养、饮水卫生等的指导和管理。中小学校方面的工作内容涵盖了托幼机构五大方面工作内容,同时增加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病人的管理,即针对结核、哮喘、过敏性疾病的学生和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建立专门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开展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心理卫生以及学校课桌椅、教室照明等影响健康因素的监测与管理;三是学生常见疾病的干预指导,针对肥胖、视力不良、龋齿等常见病和意外伤害等落实预防和干预措施。
要做好“医教结合”工作,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将制度性、机制性的内容转化成为可操作性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加以落实。尤其是具体负责“医教结合”工作的辖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一校一医”的对接形式,实现3个“定”,即卫生专业人员“定时、定点、定员”进校园开展指导学校卫生服务。因此无论是卫生和教育部门与机构之间,还是卫生、教育内部机构之间,均要建立对应的协作关系、沟通渠道和工作衔接,确保各项工作无一疏漏。
“医教结合”工作不仅提出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更是要求将学生的健康档案与早年的儿童保健手册和后期的成人健康档案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使得健康档案连贯一生、记录一生、惠民一生,有效地体现了“医教结合”贯穿整个人生的健康服务理念。
◇完善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择址新建现代化的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加强其对区县、学校在体质监测和干预方面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
◇建设区县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和学校体质健康监测站,形成市、区、校三位一体的体质监测网络体系。
◇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监测制度。在中心城区试点开展规定时间内“随时、多次、择优”进行体质测试的基础上,形成全市常态化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提高学生积极开展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完善现有体育中考制度,切实保障学生体质状况的持续改善。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告制度。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陈佩杰(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
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成立了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从2008年以来,全市已连续3年在47个常年监测点和4所高校开展了大样本的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工作,抽测样本超过4万个,初步掌握了学生体质健康第一手资料,并正在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公共平台。同时,开展了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
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并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对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建设覆盖全市学生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运用灵活、简便、有效、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面向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常态化监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进一步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趋势的分析研究,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科学的对策与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关于对策的建议主要有新建现代化的市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心和研究中心,需要建设高水平的体质健康专业人才队伍;配备现代化的测试仪器设备与测试场馆;成立先进的体质研究综合实验室;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与流程,进一步提高监测和数据分析研究能力。
建立区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和学校体质健康监测站,监测中心对全区学校进行指导管理,并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体质健康监测服务。逐步完善市、区、校三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网络;加强市中心对区县、学校在体质监测等方面的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实现市、区校在测试、评价、干预工作上的联动。
在现有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着手建设覆盖全市学生的健康档案库,并建立一套供学生、教师和家长使用的体质健康网络体系。加强对科学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全面实施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在定期公告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定期公告各区县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系统内公告并提出干预建议。
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模式,对规定时间内“随时、多次、择优”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模式开展试点,全市逐步形成制度;逐步完善现有体育中考的日常评价方法,提高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保障学生体质状况的持续改善。
◇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化的师资培训和工作督导,建立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库,促进学校与校外心理疾病治疗机构的沟通和合作。
◇加强中小学“温馨教室’建设。研究制定“温馨教室”建设标准,形成一批“温馨教室”建设的优秀教师团队、家校合作团队和典型案例,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实现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全面达标。实现所有区县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达标,并创建一批市级示范中心和示范校。
◇实施青少年精神卫生干预项目。
关注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原点
吴增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
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在投给学校“知心姐姐”信箱的一封信中写道:
尊敬的老师:
您是不是以为自己很成功,在您的规定下,下课的时候我们静静地读书,轻轻地说话,悄悄地做事。每天还得做功课似地完成这些知心留言。可您知道吗?我并不喜欢在课间读书,我希望在课间唱歌,我需要的是自由地宣泄;我更不喜欢天天留言,因为有时候我根本无话可写,只能无中生有。冒昧地问老师一句,您知道我的需要吗?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我们天天都在讲以学生发展为本,可是教育者却对孩子的需要知之甚少。
近20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是一种为每个学生的教育服务,纳入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那么尚有许多空白要努力填补。
其一,专业化与普及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两个轮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普及化和专业化水平都比较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思路应该是用普及化促进专业化。如果忽视普及和宣传发动,我们就寸步难行,心理辅导就难以在学校生存发展;如果忽视专业化进程,我们将永远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最终也没有生命力。但不论是专业化还是普及化工作,都得有一个机构、一个平台集聚专业力量来做。以前靠两个协会做(高校心理咨询学会和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限于目前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功能的局限,很难完成上述这些任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的建立,搭建了会聚教育、医学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的平台,标志着上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明政府部门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转化为坚实的政策支持。
其二,营造一个关怀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持。和谐校园、温馨教室建设是向教师、家长普及心理辅导的理念、心理健康常识,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渠道。
其三,学校心理服务的规范化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目前,本市15个区县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所有高校和八成以上的中小学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心理辅导室,但是心理服务的质量并不如人意。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与标准,将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提高学生心理服务的质量。
其四,学校心理服务以预防与发展目标为主,同时也要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其中转介和协调,建立教育与医学机构的联系纽带非常必要。研究表明,医教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是成功、可行的。
◇各级各类学校应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根据“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要求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以每人每年500~800元的标准为体育教师户外工作统一购买服装及防护用品。
◇制定体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岗位专业标准,保证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准。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骨干教师,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加快中青年体育教师向特级教师发展的培养;研究制定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教师的分类管理、考核和职务晋升、保障待遇制度。
◇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
◇开展体育名师基地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百名体育、卫生教师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要铸造“健康形象”
俞玲萍(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出台与付诸实施,是上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又一创举。首先,它着力于人的发展“本体”,深化了教育的“基础”内涵;其次,从体制机制上,形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保障系统;再者,它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上海近几年在学生健康教育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经验和成果,具体指导实践的科学性规定意义。
明确认识“连锁生成”的互动关系。“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一是就学校专职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合理科学定编定岗定工作量,研究制定体育、卫生教师的专业标准,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促进体育、卫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针对体育、卫生教师工作的特点,给予应有的待遇保障;二是就研究、发展、人才的工作高度作了规划,必须通过科学研究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三是就管理的工作思路上作了规范,培训、评价、监督等是从管理上实现“促进”目的的基本环节。这3个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连锁生成的。
对于这样一种互动关系,各个学校在实施过程的切入应该是有区别的,必须要因校制宜,突出重点。不同的学校应有共同的工作内容,但要有不同的工作突破。尤其是“搭建平台,开展学校体育卫生研究”这方面工作,更要从学校的“个性”上做文章,要求学校从创新的高度来开掘校本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走出既科学有效,又富有时代新意的学生健康促进之路。
明确认识“全员参与”的岗位责任。学校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每一项基本工作都涉及“全员”。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体育,同样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因此要“因教制宜”。“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要铸造健康形象”,就是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基本理念。只有站在这样的理念高度,学校的学生健康促进计划才能真正扎实地推进。
所谓“健康形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思想心理乐观向上;三是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科学。尤其是思想、态度、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健康”,更是当代教师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健康形象”不是通过口头来树立的,而是必须在行动上非花大气力打造不可的。体育、心理、卫生老师不仅仅是自己担负的教学工作的完成者,也应该是学校整个教师队伍进行“健康促进”工作的组织者、示范者,要与全校教师一起,形成“学生健康促进工作”的有机整体。学校要广泛开展教工健康促进社团活动,从自身的健康锻炼做起,逐步创设全校健康文化,从而才能真正达到《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所设定的教育目的。
◇制定上海市高校“十二五”体育设施现代化建设规划,各区县制定本区域的体育卫生设施现代化建设规划,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均衡化和现代化发展。以承办2014年全国中运会为契机,重点推进中小学现代化综合室内体育馆及游泳馆的布局建设。
◇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各区县会同市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建设区域性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将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十二五”全市体育设施建设规划。
◇在寄宿制高中建现代化卫生室,在其他学校建设现代化或标准化保健室。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制订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指标,定期组织专项督导并予以公告;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及“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制度。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各项保障措施均衡发展
沈建华(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导)
在回顾过去十年上海市学校体育卫生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展望上海市未来十年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学生健康促进保障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呈现如下特色。
保障措施由“各自为战”向“系统化”转变。在过去十年,上海市学校体育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各项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系统的观念,有种“各自为战”的感觉。如今《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在继承以往成功政策制定的经验基础之上,着力协调各项保障措施之间的关系,形成各项保障措施均衡发展,构建发展、开放、与时俱进的保障体系,以实现1+1大于2的系统效应。
基础设施由结构性失衡向均衡化、现代化发展。历经十年,上海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在不断发展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体育场地生均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市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地没有可拓展的余地,使得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分布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均衡化”发展目标。另外,要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卫生硬件设施,实现学校体育卫生设施的“现代化”目标。
学生运动伤害预防与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带来的纠纷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不能承受之痛,给校长、体育教师造成巨大的安全压力。正是站在为学校体育发展“保驾护航”的高度,教育部门决定会同市级法制部门、法院等相关机构研究,明确学校在预防学生运动意外伤害方面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并积极争取在区县设立专项资金为运动伤害事故的处理解除后顾之忧。
为更好地落实第七项行动计划的指导性意见,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指导:
要党政统筹、部门协作、执行忠诚、责任明确。由于落实第七项行动计划牵涉的部门较其他行动计划更多,所以相关部门间的有效合作成为该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应建立党政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体育、发改委、财政、卫生、法院等部门和单位,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忠诚执行行动计划所规定的职责;由于行动计划牵涉部门之多,为避免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或“缺位”现象的发生,行动计划任务纵向分解至每个年度,制定年度任务;横向分解至每个相关职能部门,形成部门任务,明确年度部门工作任务和相应责任主体,确保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及保障体系建设能有效落买。
要监督全面、反馈通畅、奖惩分明、修正有效。监督全面,制订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指标,定期组织专项督导并予以公告,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及“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制度;反馈通畅,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设立举报电话,向全社会公布;奖惩分明,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校长、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及区县的利益高度相关;修正有效是监督、反馈、奖惩的归宿,以更好地落实包括第七项行动计划在内的学生健康促进工程。
◇体育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推出专为本市学籍中小学生设立的学生锻炼卡,学生在规定时段凭学生卡进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优惠参加锻炼,将公共体育资源向学生开放作为公共体育场馆的考评指标之一。在高水平体育赛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免费或低价学生票。
◇在上海市公共体育场地和向社区开放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学校,试点安装专用设备,利用电子学籍卡,对学生校外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记录,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努力形成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氛围。
◇组建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研究会。
◇组建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全市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开放联动,合力推进
夏科家(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市少工委主任)
今年六一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亲切看望师生,并和六(2)班的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体育课。温总理身穿运动装,与孩子们一起举行了一场半场篮球对抗赛。温总理矫健的身姿、熟练的动作和准确的投篮,赢得了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课后,温总理与师生们亲切交谈,他再一次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只有孩子们健康,才有祖国的未来。”这句话含义深刻,发人深省。《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正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背景下出台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决心,也反映了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和全社会对增强国民体质的强烈呼唤。其中,“学生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体现了三大特点。
一是大力倡导开放办体育的新观念。青少年体育不只是学校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情,增强青少年体质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开放办体育观念的普及与传播,将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打开眼界,形成新的工作推进思路与举措。
二是努力构建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新格局。从“计划”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在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我们的认识与实践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体育部门、医务部门、宣传部门,从专业人员到社会志愿者,社会参与之路极其广阔,应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三是着力打造以评价为导向的青少年体育新机制。“计划”以务实的态度体现出强烈的落实的决心,特别重视在机制层面的建设。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抓住“评价”这一杠杆,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如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纳入公共体育场馆考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期待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促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群体最重要的组织,在思想引领、能力锻炼、权益维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参与服务青少年体育是各级团队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落实“计划”中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发挥作用:
以共青团、少先队完整的组织体系为依托,组织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各级团队组织应该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作项目、工作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如竞赛、联赛、雏鹰争章、体育节等,活跃各项体育活动。各级团队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以新媒体的方式扩大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共青团、少先队开放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平台,整合更多的资源支持与推动青少年体育的有序实施。各级团队组织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以“大带小”的方式为开展青少年体育服务。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团队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广泛聘请教师、家长、专业人员、社区人士来担任体育志愿辅导员,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