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信,张彩哲,张丽莎
(华通混凝土有限公司,河北 沧州061000)
水泥混凝土路面,又称为刚性路面、白色路面或混凝土路面。按组成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素混凝土路面、钢筋混凝土路面、预制混凝土路面、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折、抗磨耗、耐冲击等力学性能。不怕日晒雨淋、不怕严寒酷暑、经得起干湿与冻融循环的良好稳定性和耐久性,具有板体刚性大、荷载应力分布均匀、板面厚度较薄、易铺筑与整修的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道路。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路面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不了解,造成了很多混凝土路面通车后不久就出现了起皮、泛砂、耐久性差等通病,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功能。要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做出质量过硬的混凝土路面,则需要从材料选择、混凝土生产、施工过程、养护等各方面做到有效控制。
道路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但对材料质量要求有一定的差别。道路混凝土组成材料包括: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等。
混凝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的质量,对于路面用水泥应优先选用抗拉强度高、干缩性小、耐磨性强、抗冻性好的水泥。主要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建议强度为:高等级路面与飞机场跑道所用的水泥不小于52.5MPa,其余不小于42.5MPa。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对水泥的技术指标作具体要求。
混凝土中0.16~5mm 范围的骨料称为细骨料,包括天然砂(河砂、海砂或山砂)、人工砂等。
优质混凝土用砂应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小的比表面积,这样既可以保证良好的工作性,又保证硬化后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强度和耐久性,还可以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为提高混凝土的耐磨性,小于0.080mm 的颗粒不应超过3%。道路混凝土所用砂的细度模数一般控制在2.6~2.8 之间。
细骨料含泥量应不大于3%,不宜含有泥块,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不得大于1%,比色法测定有机质含量,颜色不深于标准色,不得含有石灰、煤渣、草根等杂物。
为保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抗滑性、耐磨性及耐久性,配制道路混凝土的粗骨料多采用质地坚硬、洁净、耐久、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最好控制在40mm 以下。还应符合路面混凝土用碎(卵)石的质量要求及级配要求。
道路混凝土在掺加粉煤灰时,应使用符合标准的I、II 级干排灰或磨细灰;使用硅灰或磨细矿渣时,使用前应经试配检验,确保路面的混凝土弯拉强度、工作性、耐磨性、抗冻性等技术指标。掺合料的掺量应由试验确定。
为了改善道路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有时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外加剂。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调凝剂与改变混凝土含气量的外加剂。需要掺加何种外加剂及掺量要根据施工中的具体情况确定。
为保证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的工作性也有具体要求。工作性(和易性)主要包括:坍落度、保水性、粘聚性、密实性等。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抗折强度设计,依据标准为:《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28d 抗弯拉配制强度均值为fc:
式中 fc——配制28d 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s——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
t——保证率系数,应按表1 确定。
Cυ——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统计数据在表4.1.2-2(见文中表2)的规定范围内取值;在无统计数据时,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设计取值;如果施工配制弯拉强度超出设计给定的弯拉强度变异系数上限,则必须改进机械装备和提高施工控制水平。
混凝土试配与生产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试配中掺合料的掺量应充分考虑。不能只考虑降低料的下部,胶体与骨料粘结面积减少,使粘结力减小,这也会降低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坍落度越大则硬化后的收缩性越大,裂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而影响了混凝土质量。
(3)严格控制砂中的泥块含量。混凝土中的泥块经振捣后会上浮到表面,道路经通车使用后会形成蜂窝,影响混凝土外观与质量。
(4)掺加缓凝成分的路面混凝土要充分考虑天气(气温、温差、风速、阴雨等等)因素的影响,合理调整凝结时间(特别是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大,空气湿度小,且风力较大)。避免混凝土因凝结时间过长,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皮硬心软的现象,最终造成表层龟裂、平整度欠佳的缺陷。
表1 保证率系数t
表2 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取值
图1 坍落度控制
(1)混凝土路面施工基层多为水稳基层或白灰土基层。水稳基层施工中应清除表面杂物并使基层湿润后再施工;白灰土基层中不应有未消解的白灰块,不应有未碾压成型的灰土,且宜洒水湿润后施工,避免施工后灰块膨胀或下层混凝土失水过多,形成鼓包或收缩裂缝。
(2)严禁向混凝土罐车内加水调整坍落度。工地施工队伍为了省力与追求施工进度,有时会向混凝土罐车内加水调整坍落度,这样向混凝土中乱加水严重损害了混凝土质量,造成拌合物水灰比差异、强度不均,造成质量隐患。
(3)施工时混凝土应振捣均匀密实,避免过振。以充分保证混凝土硬化后质量的稳定性。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空隙,水分越多,生产成本,而忽视掺合料的掺加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在满足施工的前提下,掺合料少掺或不掺为宜。
(2)控制好混凝土施工坍落度(见图1)。路面施工混凝土坍落度越小越好,即使因施工条件限制要求坍落度较大时,施工坍落度也不宜大于100mm。坍落度过大会造成施工振捣后拌合物分层离析,低密度构成材料上浮,造成表层水灰比变大,强度降低;易产生裂缝、脱皮、泛砂现象(见图2),影响施工混凝土质量。坍落度大时,多余的游离水分往往先附着在骨空隙越多,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4)抹面时严禁向混凝土表面洒水。表面洒水虽然有利于施工,但是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表层水灰比,造成表层强度降低,道路使用后易产生脱皮、龟裂、泛砂等现象。
(5)做好冬季施工混凝土路面的保温工作,避免路面受冻。
图2 表面泛砂现象
混凝土路面的强度及耐久性与养护的到位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路面的表面修整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在混凝土养护初期,为保证混凝土正常水化,应采取措施避免阳光照射,防止水分蒸发和风干。混凝土板面的泌水消失后,可喷洒养护剂养护,但必须喷洒均匀、到位,养护剂喷洒量要足够。也可以采取洒水湿养,即用湿草帘或麻袋等覆盖在混凝土板表面,每天洒水至少2~3 次。保证混凝土路面处于湿润状态,并特别注意接缝等路面薄弱处的养护。
养护时间:养护时间要保证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达到3.5MPa以上,具体时间根据季节气温等环境因素或同条件试块强度确定。
图3 切缝时间偏晚形成的非预定裂缝
横向缩缝在混凝土硬化后,在适当的时机用切缝机进行切割。切割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会使骨料从砂浆中脱落,而不能切出整齐的缝;切缝过晚,不仅使切割造成困难,而且会使混凝土板在非预定位置出现早期裂缝(见图3)。适时的切缝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而收缩应力尚未超出其强度范围时,它随混凝土的组成性质、施工气候条件等因素而变化。
实践表明:适时的切缝时间,一般可掌握在施工温度与施工后时间的乘积为200~300℃·h,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5.0~8.0MPa 时比较合适。切缝方法以调深调速的切缝机锯切效果好。为减少早期裂缝,切缝可采用“跳仓法”,即每隔几块板切一道缝,然后再逐块切割。切缝深度一般为板厚的1/3,如果切缝太浅会引起不规则断板。
总之,影响路面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很多。混凝土出厂质量、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气候因素的影响等都会最终影响混凝土路面的质量。要做出质量过硬的混凝土路面,需要各方相互沟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做出质量过硬的混凝土路面。
[1] GTJ 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