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筋急转弯的CPM模型研究

2011-11-30 13:43陈丽慧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脑筋范畴隐喻

陈丽慧

(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生部,重庆 400031)

脑筋急转弯的CPM模型研究

陈丽慧

(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生部,重庆 400031)

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突显理论与隐喻理论,提出 CPM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脑筋急转弯的形成机制、解答过程及产生幽默效果进行解释,并根据突显内容的不同,将脑筋急转弯进行分类。

脑筋急转弯;概念整合;突显理论;隐喻理论;CPM模型

脑筋急转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但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目前仍为数不多。戴静从语义学和语法的角度,将脑筋急转弯的构成方式归纳为五个方面,强调这几种出题方式不是各自独行其事,而是综合作用的[1];廖巧云等从“内涵外延传承”的视角对脑筋急转弯进行解释[2];龚艳从语用原则的角度看脑筋急转弯[3]。这些研究主要局限在语义与语用方面,没有从认知的角度对脑筋急转弯的生成机制进行解释。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将概念整合理论、突显理论与隐喻理论相结合,利用CPM 模型对脑筋急转弯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并根据认知过程中突显内容的差异,将脑筋急转弯现象分类,阐释其产生娱乐效果的原因。

一、CPM模型的内容

(一)CPM模型的理论基础

1.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CBT)

概念整合理论又称合成空间理论(Blending Theory),是由 Fauconnier和 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来的[4]。它包含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和概念整合网络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Theory)两个子理论。Fauconnier认为,当我们思考、行动或交际时,意义的构建就会在概念空间内或空间之间进行,这些概念空间的连接有着类似的联系和推理迁移,然后产生新的联系和构造,并由此诞生新的意义和概念[5]。要得到合理的复合空间,概念整合必须遵守整合(Integration)、构造(Topology)、网络(Web)、解包(Unpacking)以及充分理由(Good Reason)五条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 ):这五条优化原则是自然语言中建立概念结构的有力机制[6],这种机制允许大量的概念结构跨越心理空间进行投射,如图1所示。

2. 突显理论(The Theory of Prominence)

Ungerer和Schimid认为,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由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7]。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主要表征方法,其核心观点为语言结构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所决定[8]。在我们分析脑筋急转弯的时候,答题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是因为他们在题目中,注意的内容不同。我们也可以根据认知主体突显内容的不同,将脑筋急转弯进行一定的划分,所以突显在脑筋急转弯的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1 概念整合理论中四个空间的映射模式[6,pp133-187]

3. 隐喻理论(The Theory of Metaphor)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9]。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10]。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法[11]。正是隐喻的存在,使脑筋急转弯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与效果。

(二)CPM模型

笔者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突显与隐喻在脑筋急转弯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提出CPM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CPM模型

该模型中,类属空间包括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共同的结构和内容,比如特征、功能以及其他信息。输入空间1中是问题的输入,但在该空间中,主要是突显在起作用,从中提取可以获得答案的突显内容。在输入空间2中,对问题的条件进行修正,通过隐喻的作用使思维跨越到正常思维以外的范畴范围之内。在整合空间中,通过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提供的信息,最终得到理想的答案,与此同时,新生出单纯提问──回答这一过程的所不具有的效果,即幽默及娱乐的效果。在正常思维内,通过问题得到答案范畴的范围是相对确定并相对较小的,但是,正是由于脑筋急转弯这一现象的独特性,通常是存在对正常思维的否定,所以得到的结果范畴却是比较宽泛的,这也正是脑筋急转弯这一语言现象答案多样的原因。

二、CPM模型对脑筋急转弯的解释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极具娱乐性的语言游戏,其突出特点为娱乐性,同时该特点也要求人们突破常规思维来解决问题,达到娱乐的效果。人们对脑筋急转弯的研究集中在思维和语言两个层面,体现了脑筋急转弯集思维游戏、语言游戏于一身的突出特点,也证明了脑筋急转弯的存在正是思维和语言两种现象的统一。我们将从认知的视角,利用CPM模型对脑筋急转弯问题生成的内在机制,答案的获得过程以及娱乐效果的产生进行分析。

将脑筋急转弯按输入空间1中突显内容的不同,分为突显单个字、原因、事件、条件、结果等五类。

(一)突显单个字

突显单个字的脑筋急转弯在解答的时候,首先在输入空间1中提取问题中突显的字,然后在输入空间2中对答案的范畴进行调整,要求回答者要突破常规思维,这一过程也隐喻发挥作用的阶段,最后对所得信息进行整合,得到最终答案。例如:

1. 冬瓜、西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

答案:傻瓜/呆瓜

2. 你能以最快速度,把冰变成水吗?

答案:把“冰”字去掉两点,就成了“水”

3. 什么车子寸步难行?

答案:风车

4. 打什么东西,不必花力气?

答案:打瞌睡

5. 书店里买不到什么书?

答案:遗书

在例1中,在类属空间内存在着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共同的信息,即存在一种瓜能吃,也存在一种瓜不能吃。在输入空间1中对输入的问题,“什么瓜不能吃?”进行加工,提取其中的突显字,即“瓜”字。在输入空间2中,我们根据问题进行正常的思维,首先想到的是能够吃的瓜,比如:西瓜、南瓜等,但是其中的“不”字就否定了我们最直接联想到的答案的范畴,这也体现了脑筋急转弯中的“转”。借助隐喻的作用,我们把范畴投射到另外的辖域。最后,在整合空间内,来自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的信息进行整合,得到傻瓜或者呆瓜等答案。从最终答案中,可见,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因为由问题中的能吃的瓜的范畴是有限的,但是,其否定范畴的范围却是巨大的。而在没有额外的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只要符合条件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的。当然,傻瓜或者呆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瓜,那么人类思维从能吃的瓜到不能吃的瓜,这一过程中,隐喻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图3所示。

图3 “什么瓜不能吃”图解

例2中,在输入空间1中,得到的突显字是两个,即“冰”与“水”。在输入空间2中,首先想到的是把冰变成水这一过程的种种方法,但其前提条件是以最快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跳出常规的范围,通过隐喻到将一般的物理方法投射到其他的范围内。所得信息在整合空间内进行整合,得到的答案是直接将“冰”字的两点水去掉即得到了“水”。例3中,在输入空间1中,得到的突显字是“车”;在输入空间2,得到的是跨域后寸步难行的车;经过整合,得到风车或者水车等。例4与例5与例1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在输入空间1中得到的突显字分别为“打”与“书”;在输入空间2中,投射到正常范畴以外的范畴内;经过整合,得到“打瞌睡”与“遗书。”

(二)突显原因

突显原因类的脑筋急转弯,答案的获得是通过突显其原因而获得的。在类属空间中共有的是问题的条件、原因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输入空间1中,从输入的问题中,提取其突显信息,即“为什么”。在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的作用使正常的但不符合条件的原因投射到另一辖域。最后,相关信息在整合空间进行整合。例如:

1. 为什么青蛙可以跳得比树高?

答案:树不会跳

2. 有一个人走在沙滩上,回头却看不见自己的脚印,为什么?

答案:因为他倒着走

3. 为什么人们要到市场上去?

答案:因为市场不能来

4. 用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

答案:铁锤当然不会破了

例1中,输入空间1的突显信息仍然是“为什么”;不同的是输入空间2中,一般情况下“青蛙跳的高度是不可能超过树的高度的”,但是结果青蛙跳的比树高,那么通过隐喻从青蛙的视角转到树的视角。经过整合,得到原因“树不会跳”,因为,树根本不能跳,那么单纯的比较两者的所跳高度,无论青蛙跳多高,都会比树木高的。同样,在例 2-到例4中,输入空间1中提取原因,在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作用从正常结果投射到不正常的结果,分别为“在沙滩上行走,回头看不到自己的脚印”、“到市场上去”、“理解从鸡蛋不破到锤不破”,最后,得到相应的令人恍然大悟的答案。

(三)突显事件

突显事件的脑筋急转弯的答案的获得是在突显临近或者边缘事件的情况下。此类脑筋急转弯,其类属空间中的共有信息就是问题以及相关背景知识。在输入空间1中,提取突显的事件;在输入空间2中,根据条件找符合条件的事件。经过整合得到答案,而在这种脑筋急转弯中答案往往是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被忽略的部分,就像奥卡姆剃刀一样,往往被剔除,但这类脑筋急转弯,却使这些被我们剔除的事件重新被唤起。例如:

1. 早晨醒来,每个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答案:睁开眼睛

2. 当哥伦布一只脚迈上新大陆后,紧接着做什么?

答案:迈上另一只脚

3. 能否用树叶遮住天空?

答案:用树叶盖住眼睛

4. 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在哪里?

答案:在床上

5. 谁天天去看病?

答案:医生

例1中,首先输入空间1通过突显,提取“第一件事”;输入空间2中,符合条件的“早上每个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可供选择的答案是很多的,但是哪个是“每个人早上都要做的呢?”在该空间内,通过隐喻使我们的范畴从人们平时关注的事件投射到被人们忽略的范畴内。在整合空间内将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进行整合,得到每个人早上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即“睁开眼睛”。例2中,输入空间1提取的突显信息是“紧接着做的事情”;在输入空间2中,在哥伦布一只脚迈上新大陆之后,紧接着的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答案的获得需要辖域的转换。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经过整合之后,就是“迈上另一只脚”。例3,在输入空间1中仍然提取“一事件”;在输入空间2中,用树叶遮住天空的结果的实现,需要通过隐喻将视角从外界天空转移到眼睛。在整合空间内经过整合接得到答案“用树叶盖住眼睛”那么相应的也就遮住了天空。例4、例5中,同样在输入空间1提取突显信息“地点”“人物;”在输入空间2中,借助隐喻,从一般的地点和人物转移到边缘的或者被忽略的地点和人物;经过整合空间的加工,分别得到答案“床上”和“医生本人”。这类脑筋急转弯的解答突显的是问题答案中,往往被我们忽略的边缘性的或者临近性的事件,所以,在解答的过程中,不容易获得答案,但一旦知道了答案才能够意识到那极其自然必要但又不被我们重视的事情。

(四)突显条件

突显条件类的脑筋急转弯是通过突显其中的条件而帮助我们获得答案的。在输入空间1中突显提取的是问题中的条件;在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进行正常条件向非正常条件的投射;在整合空间中,将两个输入空间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得到结果。例如:

1. 什么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较好?

答案:射击

2. 在什么时候1+2不等于3?

答案:算错了的时候

3. 什么地方开口说话要付钱?

答案:打电话

4. 什么东西天气越热,它爬的越高?

答案:温度计

5. 用什么可以解开所有的谜?

答案:答案

例1中,在输入空间1中,突显的内容是条件“睁一只比闭一只眼好”;在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把正常思维下抽象的事件投射回到具体的事件并进行逆向思维。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棘手的或者无能为力的事情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但是,在这个题目中,答案的获得不是在抽象领域之中,所以要投射回具体的常规的事件上来。经过整合空间的加工,得到答案“射击”。所以,射击既符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条件”又跳出了我们的抽象思维领域。例2中,输入空间1突显条件“1+2不等于3”;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将1+2等于3投射到1+2不等于3范畴内。在整合空间中得到答案,即“算错的时候”。例3,输入空间1中提取突显内容“开口说话要付钱”;输入空间2中,借助隐喻从“平时说话不要钱”投射到“说话要钱”。在整合空间进行整合得到“打电话的时候”。同样,例 4、例5中,在输入空间1中,分别提取突显条件“天气越热,爬得越高”和“可以解开所有的谜”;在输入空间 2,通过隐喻进行逆向的投射。在整合空间中,分别得到“温度计”与“答案”的结果。

(五)突显结果

突显结果的脑筋急转弯是突显问题的结果而获得答案。在输入空间1中,提取的是问题中条件的结果;在输入空间2中,从惯性思维中的结果投射到另外一范畴之中。在整合空间内加工获得结果。比如:

1. 铁放在屋外露天会生锈,那么金子呢?

答案:会被偷走

2. 山坡上有一群羊,来了一群羊。一共有几群羊?

答案:还是一群

3. 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答案:水

4. 为什么一瓶标明剧毒的药对人却无害?

答案:只要不去喝它

5. 有个人走独木桥,前面来了一只老虎,后面来了只熊,这个人是怎么过去的?

答案:晕过去了

例1,在其输入空间中提取的是“铁放在屋外会生锈”这一结果;在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从“金子在屋外会怎么样”投射到另一种结果。在整合空间内,将两个输入空间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跳出常规思维,就得到“被偷走”的结果。正是这思维的跨越的过程,即得到的答案是常规但又超出常规的过程,也伴随着幽默的产生。例2中,输入空间1提取结果“一共几群羊”;在输入空间2内,在隐喻的作用下,从形式逻辑的一加一等于二的结果投射到具体的现实的结果。通过整合的作用,得到最终答案“还是一群羊”。例3,在输入空间1中,输入空间1提取突显内容“越洗越脏”;在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从一般的东西越洗越干净投射到越洗越脏的范畴内,从被洗物的视角转移到所用之物的视角;在整合空间内,得到最终的结果“水”。在例 4、例5中,输入空间1分别提取突显结果为“剧毒无害”以及“如何过去”;输入空间2中,通过隐喻向另一范畴投射,即“剧毒从有害向无害”的投射以及“从走过去向另一结果”的投射。在整合空间内对其进行加工,得到“剧毒不喝即为无害”和“人最终晕过去了”的结果。

[1] 戴静.脑筋急转弯的构成方式[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

[2] 廖巧云,邱晋.“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脑筋急转弯”[J].外国语文,2009,(5):13-17.

[3] 龚艳.从语用原则看脑筋急转弯[J].读与写杂志,2009, (6):26,72.

[4]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4.

[6] Fauconnier, G.,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 Cognitive Science, 1998, 22 (2).

[7] Ungerer, F., Schi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6.

[8] 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14-21.

[9]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1]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责任编辑、校对:宋春淑)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lligence Game by CPM Model

CHEN Li-hui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will expla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lligence game’ construal by CPM model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PM model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the theory of prominence and the theory of metaphor. The mechanism of conundrums and their humorous effects will be explained and the conundrums will be classified by the prominent content in the conundrums.

intelligence gam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the theory of prominence; the theory of metaphor; CPM

2011-01-06

陈丽慧(1983-),女,河北唐山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H0-0

A

1009-9115(2011)04-0010-04

猜你喜欢
脑筋范畴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脑筋转转转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