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训东
摘要: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细节描写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从而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个性特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细节的魅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那么,我们在教学当中如何去把握细节描写呢?如何让学生去赏析它,去运用它呢?把语文课堂教学和生动有趣的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语言功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章艺术;细节;花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下)有这样一篇课文——《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作者胡适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质量,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品读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起来,文中还是有其艺术技巧可寻的。
那么,文章的艺术技巧性表现在哪里呢?师生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这一问题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德国有一家服装厂,每年都生产许多手套,销量一直平稳。有一年,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家专门生产小手套的小厂,他们开始并不在意,但是,一年后,他们吃惊地发现:自己生产的手套开始滞销。而那家不起眼的小厂生产的手套,几乎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原来,那家小厂生产的手套,即使是同一双,左右两只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右撇子,右手通常比左手大4%,于是他们就根据人的这一特点来生产手套……
故事讲完了。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家小厂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众说纷纭。最后,我综合了同学们的意见,作出了这样的点评: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千万不要蔑视那些看似细小的事物,细节有时能决定事情的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也是写作上的一条规律!
为什么我们读一些文学作品,其中的许多人物,许多情节,都如过眼云烟,而某个细节却在我们头脑中烙下印记,令人终身难忘?“父亲”那“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黑袍”的背影,严监生临死前迟迟不肯放下的两根手指头……精彩的细节描写,成为文学作品表现事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必要手段。一篇文章,有了精彩的细节描写,才会自有文采,自有情思,自有意境。
话到这儿,我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的母亲》这篇美文何处用了细节描写,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同学们带着问题细细地品读课文,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写母亲对儿子的“严”和“爱”,不仅有简明的叙述,而且有生活中具体的细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不许我上床去睡”以及我害了眼翳病,“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两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特别是母亲俯下身子那深情的一舔,催人泪下,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通过师生这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同学们深刻领悟了文章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感受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这一切,无不得益于文章的细节描写,正所谓: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
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小练笔: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同学们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运用细节描写方法去深情地歌颂、赞美我们的母亲吧!
这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写作热情,而且结果非常成功,原因是在文章中有一个个真实典型的细节,让人感动,有一篇题为“多了三步”的学生习作,就是抓住母亲从堂屋走到厨房,原来只需八步,现在却需十一步,以此来反映岁月再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以及生活中母亲的艰辛。
文章结尾写道:“从堂屋到厨房是十一步,从厨房到堂屋也是十一步,农家小院中多出的这三步,就是母亲半辈子历程的真实的写照。”
是啊,原来从堂屋到厨房是八步。这段母亲不知用脚丈量过多少遍的路程,却因母亲的过度劳累,衰老逐渐拉长——多了三步,如果没有这个典型细节,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就因缺少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变得平淡无味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受启发: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和生动有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变课本上的东西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鸳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