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宣
摘要:《论语》不仅是一本“古文词典书”,里面深邃的思想更是其精髓,《论语》不但要教字词面对高考,而且要教思想面对人生。高中教材中的《论语》内容是《论语》的节选,只以教材为主来谈谈对《论语》的理解以及授课时师生应该有什么样的意识。
关键词:《论语》;意识;专题;扣题
《论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令教师头疼的事,历经半个学期的教学后,总觉得各种收效很小,甚至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再由于其在高考试卷所占的分数比例不大,所以常常草草了事,但今年分数比例的上升说明了今后的高考《论语》内容也会是一个重点。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多的不是“于丹式”的演讲就是练习加考试的字词训练,把充满文化意味的经典思想上成政治思品课,再不就是古文的字词训练课,实在可惜,于是我结合这两年的教学经验试图探讨一下《论语》的教学。
“教”什么?又如何“教”?在“教”的实践中,让学生通过《论语》学习,对古文字词能有把握,对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有认知、有思考,并能从容地表现,让《论语》成为他们人生路上一颗坚实的铺路石。我认为《论语》教学得有意识地教。什么是意识?怎么用意识去教?这正是我要探讨的问题。
一、专题意识——由“则”到“篇”的印象
《论语》这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十分明了,每一个专题的侧重点都很明确,全书一共是十五个专题,其中十个专题是高考有要求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强调“教”给学生专题学习意识,布置学生对待每一则材料的学习都要和整个专题联系起来,教师提前在心里备好课,然后指导学生明确整个专题的侧重点和目标。因为《论语》的编排是有专题性的。这里我列出修改后的目录: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課:师生关系;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二、扣题意识——由“点”到“面”的联系
1.由同专题材料中的“点”到“思想”的“面”的转换,《论语》一书中每个专题下都有很多则材料,有时候一则材料反映一个思想或内容,有时候却是好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一个思想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由材料到观点到思想到专题重点面的不断扩大。比如《论语》第一课: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讲的是以德、礼导民的观点。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一则讲的又是富而后教的观点。然而又一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的是正己。似乎之间的关联很小,但仔细一看它们都是共同反映孔子的德治思想问题,是德治思想的细化,我们在理解每则材料的同时就要把握好孔子德政的思想所在。紧扣“为政以德”整个面的才不会偏离主题。在学习中学生应该要把握好这一个意识的转变,从而了解整个为政思想。
2.由不同专题材料中的“点”到“思想”的“面”的转换,《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孔子的思想是一个整体,但在平时的言行中一个思想、一个观点并非在一个时间里表达出来。所以在不同章节里也有可能是反映同一观点的,有时孔子的观点甚至会出现自我矛盾。
在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弟子的个性是很了解的,他对子路、颜回、子贡等人的性格有着自己很明确的看法,如颜渊的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一个可以看出孔子的悲伤,也可以看到孔子是个性情中人,而“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对话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情意。从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中可看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甚至崇拜,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当然别的章节也有涉及。而在第十三课《沂水春风》的师生关系中,我们就看到同是表现师生关系却在不同专题中出现的现象。此篇把他与弟子之间和谐平等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都表现了孔子与学生的相处,那学生在学习时就必须把两课联系起来,有时候需要更多地去联系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师生关系形象。
参考文献:
[1]论语.南京大学出版社.
[2]王卫东.论孔子的忧患意识及其美学表现.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