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保平 郭盛斌
(1.湖北医药学院体育部,湖北 十堰 442000;2.十堰市第二中学体育组,湖北 十堰 442000)
试论长拳运动的教育价值
时保平1郭盛斌2
(1.湖北医药学院体育部,湖北 十堰 442000;2.十堰市第二中学体育组,湖北 十堰 442000)
文章通过对长拳运动内涵的阐释,从不同角度对长拳运动教育价值进行审视,主要从长拳运动具有塑造人格,追求身心价值的重要效用,培养爱国情感的教育价值,培养中华精神的教育价值,是提高防身御敌技艺的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修身教育价值。
长拳运动 教育价值 修身
长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所谓长是相对短而言的,长拳是相对短打而立名的,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概念。长拳泛指武术中遐举遥击、进退疾速、大开大合、松长舒展、力法快长的攻防技术和运动套路;现代武术中的长拳是指查、华、洪、炮、花、少林、翻子、戮脚、八极等及以此为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而创编的规定拳、自选长拳竞赛套路的总称[1]。它还是以三种手型(拳、掌、勾)和五种步型(弓、马、仆、虚、歇)为基础,以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等技术动作为内容组成的一种精神勇往、姿势雄壮、动作灵活、力法快长为特色的拳术。长拳在单位时间内运动强度、负荷较大,比较适宜壮年、青少年学习和训练,中老年亦可选择较短小的套路作为增进健康的手段和方法。系统科学地进行长拳训练是学习和深化武术其它拳种、器械的基础,是创造武术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
长期习练长拳,不仅能陶冶性情、塑造自我、培养其各种优良品质,而且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各器官机能的功能,是一项具有特殊价值的体育项目。
长拳运动是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亦具有武术共性的功能要素,正如《武术》教材中论述其功能为:改善和增强体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和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等。《中国武术实用大全》认为,武术广泛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个四个方面:即壮内强外的健身功能;随身御敌的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审美价值;培育中华精神的教育价值。
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长拳运动属体育类难美技能型项目,其功能价值是综合的。体育学有关研究成果认为,长拳运动的特性决定了该项运动具有体育的共性功能:即教育功能和体育功能(亦称教养功能),具体包括七个方面[2],见下图:
从社会学角度讲,长拳运动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色的项目,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摄中国传统文化哲理之精华,其理论基础是多元的,自身理论框架是传统文化交媾演化的产物,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和价值。从文化学角度看:长拳运动是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亦是求生存的教育手段;是保存自己、延续后代、创造未来美好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养成健体经验与习惯、调剂和充实生活的运动;是与就业生计的适应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教育过程;是倡导爱国热情、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不可少的教材。故可综合归纳为:生存教育功能;生命健康功能;生活调剂功能;就业生计功能;民族精神培养功能[3]。
图1 体育的共性功能
长拳运动的价值是凝结在长拳运动发展中的精神和物质对我们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总和,而长拳运动的修身教育价值是其存在、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其古朴的风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史诗般的建筑和文化,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健体养生之道——武术;武术早已载入了历史绚丽的画卷,以其奇特的功能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魅力和风采。当前,总结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进行民族精神的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徐才同志曾教导:以“小武术观”来推广发展武术是肤浅的,要以“大武术观”挖掘武术的民族精神灵魂和哲学、伦理价值,使之成为青少年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武术的本质功能和独特的教育奥妙。
“育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修身教育是灵魂教育,体育教育亦如此。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中的长拳运动,其修身内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中华武术思想文化内涵的系统性、经典性和独特性以及其文化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使之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攻防搏击之术和强身健体之法,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本和处世之道,也是现代人塑造自我的法宝。而长拳运动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武术文化内核的缩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已成为人们认识武术深层次哲理、学理、伦理奥妙的基础教育手段,具有塑造人格、培养竞争力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教育功能。在长拳运动的“德与力的统一”思想指导下,通过习练使身体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可以磨砺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培养在现代竞争社会中的公平竞争的意识,避免在社会竞争中表现出道德伦丧的违规行为,达到完善自我之目的。
社会学者认为:社会的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道德伦理、环境健康、文化素养等方面日趋落后的社会,不能被认为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我们将以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社会的进步[4]。”这些真知灼见必然引起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对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的今天,长拳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性晨练或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习练者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感悟长拳运动精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广大民众从事长拳运动的原因更多的是对这种文化现象的体验以及追求身心的完善发展,从文化意识上更深刻地理解和展示自己的身心价值。
爱国主义是一种主观精神和行为状态,表现为爱国情感、爱国觉悟、爱国行动三种不同的层次[5]。爱国情感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和情绪体现,具有强烈的心理催动力和冲动力,是一种朴素的情绪化的主体感觉,虽不具备理性形式,却是第二层次的基础性阶段;爱国情感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如山水情、乡土情、家园情、风情、亲和情、归属情等等,特别是对文明史的辉煌成就和灿烂民族文化的钦佩和尊崇,是最易激发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激情的诱发因素。在民族危亡之时,中华儿女无一不是凭借武力,强国强民,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体现了华夏民族大无畏的气节,历史上古有杨家将忠义尚武、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近代有霍元甲精武爱国,激发民族斗志,现代李小龙传播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武术的传播和弘扬无一不与伟大的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武术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长拳运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哲理奥妙和技术内涵,长期进行习练,是一种无形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亦是一种民族爱国感情的培养和教育过程,青少年倘能从对故土文化的爱扩展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从对发展继承的责任感深化到对祖国繁荣富强的义务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才会自觉地坚定稳固树立起来。我们应站在高层次的视角上理解长拳运动的教育性,这个教育功能和方向值得研究工作者去进一步拓宽和创新,这是时代对武术工作者的要求和鞭策。
中华武术在培育中华精神方面主要突出表现在高尚的武德观念上。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道德的核心,主要包括习武重德、立身正直的拳道观,尊师谦和、忍让勇为的处世观,化恶扬善和先礼后技的比试观等。长拳运动训练本身也是道德情操、伦理哲学的修炼过程,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过程,这种技道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意义和价值。康戈武先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写道:长拳运动锻炼的效果还直接体现在:培养人勤奋刻苦的精神、谨慎谦逊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恒心、质朴干练的作风,以及在练武时所体现的矫捷气势、应变能力、准确判断、从容胆略、必胜信心等等。这一系列素质作用于生活之中,与生活融为一体,必将增强人们所从事任何事务的能力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总之,长拳运动作为武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爱国情感、仁爱主义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人际和谐为价值目标,以塑造人格、追求身心健康为目的,使得其超出了一般体育运动项目的意义,而成为人们德行修养的一种途径,进行教化的一种方式[6]。
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是技击,防身御敌是武术的基本价值之一。长拳运动是攻防技艺最丰富完整的重要拳种之一,通过长拳训练,既能提高攻防格斗所必需的体能素质,又能学到基本的攻防技能和方法,是提高自卫能力、掌握防身御敌技艺的教育内容和手段。
在长拳运动的套路中,充满了攻防技击内容。《礼记》中称此内容为“执技论力”,荀子和《汉书》又叫“技击”,自汉以后,又称“手搏”之技,《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写到:“学拳要身法治便,手法便利,脚步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陈纪》中所记述的“王聚之起落法,刘先生之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起之出手法”。渤海马三在武术文稿中总结岳山派八极拳有六大开、四大法、八大招、十二路、二肱头等,光招法又有大招、小招、虚招、实招、单招、攻招、活招、绝招、变招、巧招等十二种之多,这已充分说明长拳是武术中攻防技击内容最为丰富的拳种,长期对接演练,对培育习武者自卫防身能力是有成效的。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陷京师,圆明园附近谢庄民女冯婉贞,带领村中少壮,发挥技击利巷战的特点,避开敌军“火器利用远”的特长,发挥了长拳运动这种人自为战、以巧胜拙的近战制胜价值,击退入侵者,保卫了家乡。在火器代替冷兵器后,武术从整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体系,形成一项体育运动,而点打穴位,攻击要害等打法,以及讲究分筋错骨的擒拿捕俘术得到不断完善,以小力打大力的攻防技巧性不断提高。民国初,马良倡议以武术代替兵操,创设军事武术传习所,汇集一些武术家编成了兵操式的“新武术”,在军警中传习。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擒拿术为主,结合踢、打、摔、拿手法,编成捕俘拳,列为侦察兵乃至步兵的必修内容。与此同时,长拳的攻防技术发展成了体育化的武术对抗运动——散打和自卫抗暴的防身术。
综上所述,通过对长拳运动的阐述,从不同角度对长拳运动教育价值进行审视,从长拳运动具有塑造人格,追求身心价值的重要效用,培养爱国情感的教育价值,培养中华精神的教育价值,是提高防身御敌技艺的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修身教育价值。然而,长拳运动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亦存在着不同的范围和内涵,要全面理解和透析其中的实质和外延,还需要我们武术理论工作者做深入研究,这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门类的学术问题,要做长期艰苦的准备。
[1]编写组.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编写组.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4]向永正.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5]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6]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Long Fist
Shi Baoping1Guo Shengbin2
(1.P.E.Dept.of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 Hubei 442000;2.NO.2 Middle Schoolof Shiyan,Shiyan Hubei 442000)
The thesis studi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Long Fist by illuminating its connotation from four respects:of the ability to build the personality and to seek the spiritual demands,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to cultivate patriotic feelings,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to maintain Chinese spiritsand of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skillsof self-defense.
Long Fist the educational value Individual improvement
G85
A
1004—5643(2011)04—0048—03
1.时保平(1984~),男,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