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于一
悖论常常存在。你固然不喜欢看领导脸色的“分房时代”,但今天房价越来越高,买房遥遥无期,你可能还会怀念那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毕竟,领导看你顺眼了,或者你熬到了领导再也不能无动于衷的“元老级”时,可能会分得一套房子。不过,历史已不可能逆转,我们避无可避地要面对这个“房地产欣欣向荣,老百姓却购房无望”的尴尬时代。
你的“蜗居”,到底谁能做主?
房地产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还是市场。今天房价的泡沫越来越大。但推动泡沫越来越大的并不是自由调配资源的市场,而是非市场因素,如政策洗牌导致的寡头,被GDP主义驱使的地方政府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国内投资管道狭窄导致民间投资的趋同化与同质化,大量资本涌向房地产等。
房价高企带给政府一道尴尬难言的民生大考题,政府不能再作壁上观,必须出台调控政策,制止楼市的疯狂行为。2009年末开始,中国政府屡屡落下房产宏观调控的重锤,如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二年恢复到五年;开发商以后拿地时,“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加大保障住房力度……
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轮番围攻,必然会形成累加效应。虽然直到2010年底,各地房价依然坚挺。但是,政府的强力调控的确抑制了市场需求,开发商面临的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此时,政府与开发商博弈的砝码,在于谁坚持的时间更长。开发商“现金为王”,虽然前期可能会冲劲十足,但后发优势差,不适合打持久战。论打时间战,中央政府更占优势。
宏观调控政策调的是房地产开发商,推动房价高涨的另一因素——地方政府,也不能忽视。
中国的GDP主义,已经成为较严重并流行的官场学问。作为国际通用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GDP的增长固然能给我们种种实惠——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提高,政府税收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
但是,如果过分偏重GDP,就有可能过犹不及。我国目前的体制仍然是竞技制的,力争赶超英美,GDP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考核压力。GDP越高,就说明他们越有政绩,越有面子,就越有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如果GDP垂头丧气,他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被贴上“能力差”的标签,可能就会在仕途上止步不前。
除了单纯的GDP考核,不少官员对“面子工程”相当关注。“面子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在面上的,能够让官员长脸的工程。现在的“面子工程”不外乎集中于拔地而起的建筑物,哪个地方的楼高、广场大、商业区装修得“金碧辉煌”,官员的“面子工程”就越漂亮。
无论是增加GDP,还是兴建“面子工程”,都需要钱,而且短期内大量需要。哪里才是地方财政的钱袋子呢?与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房地产有着得天独厚的“短、平、快”优势。卖一块地,就有几个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收入。
要改变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密切的关系,避免地方政府绑架房价,就要改变单纯的GDP考核,除了GDP,把就业率、环境保护等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就不会只盯着GDP不放了,就能有效清除开发商背后的权力力量,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也就能少遭遇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了。
然而,我们也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住房的不可替代性、大规模的住房需求及土地的稀有性,决定了房价理性回归的空间并不很大,更不会是白菜价。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能否在房市中分一杯羹的砝码只有一个——有没有钱。如果你没有钱,房价再低,你也买不起。如果你手中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房地产经过再多轮的洗牌,你也可能就只是在岸上看风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抄底资本。
所以,你如果朝思暮想拥有自己的房子,你就要勤劳致富。你有钱了,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房子。富有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努力。
整体上只有民富了,才会有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子。我们的紧邻日本,经济停滞长达近二十年,但民众生活仍然富足,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有70%国家创造的财富落进了民众的口袋。而中国,虽然国家高速发展,但收入分配不均衡,并未真正形成“民富”格局。在2010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政府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并且要抓紧制定调整国家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你立志勤劳并且把勤劳用到正确的地方,需要我们的政府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冲破种种天花板,为勤劳并懂得如何勤劳的人提供更多的上行空间。有的时候,你愤愤不平不断抱怨,抱怨的并不是可以导致贫富分化的市场经济。因为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是一种差别驱动,会激励你自发勤劳,并寻找正确的勤劳技巧。你真正抱怨的是,权力在市场中指手画脚得太多,公平的运行规则变得模糊,有钱的人有势,得势的人有钱。
而作为个人,你一定要勤劳。
任何时候,你不能只顾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除了勤劳致富,你最好加强关注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工程,因为你很有可能就是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
2007年11月21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新加坡住房建设后说:“居者有其屋是关键。政府的职责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廉租房,让那些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租得起房,住得上房。其次,是建设面向中产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在新加坡,有八成居民住在政府建设的组屋(组合房屋),但这些组屋无论在面积、地点及质量上都不比私楼差多少。
2007年,中国房改十年之后开始轮回。在中国楼市甘当了十多年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終于等来了“变换角色”的时刻。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第24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2009—2011年,政府将用三年的时间建设750万套保障性用房。保障性住房不再是凤毛麟角,收入低的人不用“望房兴叹”,更不需砸锅卖铁地购买商品房,因为保降陛住房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待保障性住房的光临。
不管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只要适合你的,你都不应该拒绝照在你身上的政策曙光。毕竟借助保障性住房这块跳板,你有房子住,你的经济压力会减少,幸福指數也会上升。
没有房子的人,尽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财富收入状况和借力政府再分配,改善自己的住房状况。而有一定存款准备买房的人,自己的“蜗居”更要小心做主。
房价从长远看仍会上涨,但其上涨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在总体上涨中,会出现一些反复,有时会出现短暂下跌,有时会出现急剧上涨,比如今天疯狂的楼市。消费者在购房时,应该顺应房市规律,避免羊群效应,做出理性选择。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领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很多时候,我们扮演的是跟风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或影响者。跌了的时候,你可能还在观望和博弈。涨了的时候,由于害怕房价继续涨的恐惧心理,你却盲目地跟风买了。等到房价再次下跌时,你已经没有了买房的资本。
如今,房价轮番上涨,你就要谨慎考虑是否做一个跟风者。
这两年的房价的确高得吓人,涨得吓人,但泡沫也很大,房价涨得连开发商自己都害怕了,“房价能有10%的上涨,开发商就会很意外,现在的上涨已经超过开发商预计的10倍了。这是在透支开发商的未来”。
同时,政府的调控组合拳也一拳重过一拳。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当月17日,国务院又发通知对高房价的地区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一个疯狂得连开发商都有些胆战心惊、政府也猛出撒手锏的领域,你应考虑是否要往枪口上撞了。毕竟,砸进这个疯狂游戏的筹码,是你的血汗钱。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分析和表达速度都很快的时代,人们争前恐后用“房价高”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并通过现身说法指证“房地产繁荣是一剂毒药”的罪名。疯狂的游戏,总有一天要终止。可是,当房价游戏真正结束,收入还不够高的大部分人,其买房的愿望是否真的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实现?
归根结底,楼市的事,还是由财富来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