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的时空自由发展

2011-11-25 09:00柳庆勇
华中学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受传者传播者时空

柳庆勇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媒介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介质。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包含有一部媒介发展史。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前人类时期以及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只能使用人体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创造、使用各种新媒介,人类媒介发展先后经历了体外媒介(体外固定媒介与体外移动媒介)、电子媒介、数字与网络媒介以及今天媒介融合的过程。数字与网络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媒介融合才刚刚开始,人类媒介还将继续发展。

那么人类媒介发展遵循什么逻辑?这是媒介研究必须回答的本原性课题。回答该课题,我们可以科学认识媒介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这种价值追求全面地体现在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类文化创造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我们认为,人类在不断创造与发展媒介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自由的价值追求。媒介发展以自由为价值目标和取向,遵循了时空自由的逻辑。媒介每向前发展一步,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便拥有更大程度的时空自由。

媒介是人类的媒介,媒介服务于人类实践,是人类实践的必要条件。媒介的时空自由发展推动着人类实践时空的不断拓展,即促进社会时空的不断拓展。社会时空的不断拓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志着人类在实现自由全面的自我发展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解析媒介的时空自由

运动始终在时空中进行,时空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形式。

在运动研究中,常常选择参照物,研究相对运动,信息传播(运动)研究也是如此。信息总是由传播者经过媒介向受传者做单向运动,实际不存在双向传播,所谓双向传播只是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随时间变化而发生转换而已。所以,为研究方便,以传播者为参照物、作为信息传播(运动)的起始点,以受传者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媒介,是一种物质技术,本身无自由可言,自由是针对人及其活动而言的。所谓媒介的时空自由,指媒介被作为承载信息、传播信息工具使用时,信息传播活动主体所享有的时空自由度。传播者与受传者总处于一定时空中,信息传播也总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因此,媒介的时空自由,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则指受传者选择时空获取信息的自由程度,如果从信息运动角度来看,则指信息运动到达受传者的时空间隔的可选择范围大小。

(一)媒介主体的时空分离与时空间隔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t);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x,y,z)。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可变的,任何一方的变化都包含着对方的变化。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不是一个三维的、不变的空间加上一个独立的一维时间,而是时间和空间“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四维连续体,因此把时间和空间统称为时空,(x,y,z;t)表示一个时空点。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有的时空,即其时空点(x,y,z;t)是唯一的。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不可能处于同一时空点,或者说事物之间总是相互时空分离。理所当然,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也总是处于时空分离状态。

时空间隔,指事物运动从一个时空点到另一时空点的间隔。两时空点的间隔包括两方面,即空间距离与时间间隔。二者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空间距离变化会导致时间间隔变化,时间间隔变化也会导致空间距离变化。

图1 时空间隔(分离)关系

信息传播,实质是信息沿媒介由传播者向受传者运动的过程。由于传播者与受传者总是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因此信息运动由传播者到受传者必然存在时空间隔。由于媒介物理属性不同,信息运动速度不同,因此信息运动轨迹上两时空点(传播者与受传者)的间隔会呈现多种不同组合状况。相对而言,时间间隔有长与短之分(2种值),空间距离也有长与短之分(2种值),因此两时空点间隔有22=4种类型,以横轴表示时间间隔,以纵轴表示空间距离,我们可以描绘出传播者与受传者间信息运动的时空间隔构成坐标图,如图1所示:短时间间隔短空间距离(Ⅰ)、长时间间隔短空间距离(Ⅱ)、短时间间隔长空间距离(Ⅲ)与长时间间隔长空间距离(Ⅳ)。4类时空间隔,意味着传播者与受传者有4类时空分离关系,也意味着信息传播活动享有4类不同程度的时空自由。

(二)信息传播时空

信息传播时空,是一个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的概念,也是一个关系到媒介的时空自由的概念。

信息传播时空,指信息离开传播者通过媒介运动的形式,包括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信息传播的时间,指信息离开传播者通过媒介向外传播的时间,或指信息离开传播者后存在的时间。因为信息传播媒介物理属性与功能不同,信息传播相同空间距离,时间有长有短。信息传播空间,指信息离开传播者通过媒介向外传播时可到达的空间。因信息传播媒介的物理属性与功能不同,信息传播空间可分为三类:(1)线性传播空间,指信息沿固定线缆传播,如电话。(2)网状传播空间,指信息沿网状线缆多线路传播,如互联网。(3)球形传播空间,指信息以传播者或存储介质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外传播,其可到达空间呈球状或半球状,如声音、广播电视、卫星通讯等信号。

(三)媒介的时空自由度

媒介的时空自由度与传播者和受传者间的时空分离关系以及信息运动的时空间隔直接相关。但是,二者均是由于媒介物理属性与传播功能不同而导致的。所以媒介的时空自由,即信息传播活动的时空自由,最终是由媒介决定的。

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4类时空分离关系,常常是由于受媒介限制而导致的。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不同时空分离关系时,信息传播活动的时空自由度则不同,如图1所示;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短时间间隔短空间距离(Ⅰ)类时空分离关系时,即意味着受传者只能在离传播者有限的时空间隔内接受信息,信息交流的时空自由度是非常有限的,此时适合使用的媒介如人体媒介;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长时间间隔短空间距离(Ⅱ)类时空分离关系时,即意味着受传者只能在离传播者有限空间距离范围内接受信息,但接受信息的时间间隔可选择范围变大,享有很大程度的时间自由,此时适合使用的媒介如户外广告牌、布告牌等;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短时间间隔长空间距离(Ⅲ)类时空分离关系时,即意味着受传者必须在离传播者极短时间间隔内接受信息,但接受信息的空间距离可选择范围大,享有很大程度的空间自由,此时适合使用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等;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长时间间隔长空间距离(Ⅳ)类时空分离关系时,即意味着受传者接受信息的时空间隔可选择范围大,享有很大时空自由度,此时适合使用的媒介如网络等。

媒介的时空自由度也与信息传播时空有关。信息传播时间越长,意味着受传者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自由选择时间接受信息,时间自由度越大。信息传播空间越大,意味着受传者可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自由选择空间接受信息,空间自由度越大。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同一时空分离关系时,如果使用具有线性传播空间的媒介,则空间自由度最小;如果使用具有球形传播空间的媒介,则空间自由度最大;如果使用具有网状传播空间的媒介,则空间自由度居中。

媒介演进的时空轨迹

图2 媒介的时空自由发展

1.人体媒介——媒介发展的起点

人体媒介,是700万年前伴随着人类起源而出现的,是媒介发展的起点,如图2所示A(人体媒介)。

人体媒介具有诸多优点。人体即媒介,灵活方便,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无需借助他物即可实现信息交流。使用人体媒介,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信息传播迅速、真实可靠,且双向互动。正因如此,人体媒介至今仍然是人类的重要媒介。

视觉性人体符号,在无障碍空间以光速(c=108m/s)呈辐射状向外传播,信息传播空间呈球形。由于人的眼睛对事物大小的分辨力有限(普通人的日间视敏角约为1′),因此视觉信息传播空间距离有限。听觉性人体符号,通过空气以声波(速度为340m/s)呈辐射状向外传播,信息传播空间呈球形。由于声波在空气中做阻尼运动,会逐渐衰减至零,并且人耳对声波强弱的感知力也有限(当声音声强低于闻阈10~12W/m 时,人耳将无法感知),因此听觉信息传播空间距离有限。总之,人体媒介的空间自由度很小,只限在眼睛可见、耳朵可闻的有限空间距离范围内享有自由。

人体媒介,人体与媒介合二为一,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无法在人体外停留,瞬间即逝,受传者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传播者,聚精会神地听着传播者,才能获取信息,所以,其时间自由度极小。

当传播者与受传者使用人体媒介交流信息时,二者处于短时间间隔短空间距离(Ⅰ)类时空分离关系,如图2所示A(人体媒介),此时信息传播活动时空自由度极小。

2.体外移动媒介——准突破时空限制

如前所述,在人类步入旧石器时代后,作为工具的石器,同时也作为体外移动媒介出现。但是,石器只是承载了当时人类改造自然、寻求生存的一些思想、方法和技术,对人与人间的日常信息交流,起到的媒介作用非常有限。且当时人类群体游动生活、居无定所,工具随身携带,工具缺乏发挥信息传播功能的空间。后来出现的结绳、刻痕,具有一定的信息记录与传播功能,但是对人与人间的日常信息交流,仍然难以起到足够的媒介作用。

真正起到较强日常信息交流作用的体外移动媒介,是在原始绘画与文字出现后人类使用的自然性移动媒介(龟甲、兽骨、金石等)和人工移动媒介(竹简、木牍、锦帛等)。

使用体外移动媒介交流信息,传播者可自由选择时间将信息存储在体外移动媒介上,受传者可自由选择时间从体外移动媒介上获取信息,因此信息传播活动享有很大程度的时间自由。但是,由于体外移动媒介都是具有一定体积、重量的物质,以地球为参照对象,在不受到万有引力外的作用力情况下,不会运动,因此,只能借助人体携带、交通工具(如马匹)等机械运动来改变空间位置,实现将信息传播到其他空间的目的,所以信息传播活动的空间自由度取决于人及交通工具的机械运动的空间自由度。由于人及交通工具的机械运动空间非常有限,速度慢,即便使用千里马甚至现代飞机来运送体外移动媒介,信息传播速度依然很慢,信息传播空间距离也有限。并且使用体外移动媒介,信息沿载体机械运动(人体携带、运输工具)路径传播,信息传播空间呈线性。另外,无论是人、马匹,还是其他交通工具,其运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因此,信息传播活动的空间自由度是有条件限制的,并且有限。

当传播者与受传者使用体外移动媒介交流信息时,处于突破短时间间隔短空间距离(Ⅰ)类时空分离关系、进入长时间间隔长空间距离(Ⅳ)类时空分离关系的临界状态,如图2所示B(体外移动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享有一定程度时空自由。但是体外移动媒介的时空突破,特别是空间突破是有条件限制的,并且非常有限,所以体外移动媒介是一种准突破时空限制的媒介,空间自由度小。相对人体媒介时空受限而言,体外移动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这体现了媒介发展的第一条思路,如图2所示轨迹1:A→B。

体外移动媒介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发展,其媒介形态推陈出新。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随着印刷术、造纸术而发展起来的纸质媒介,包括报纸、书籍、杂志等。并且随着近现代科技发展,人类发明了摄影机、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等,由此出现了诸多新的体外移动媒介:照片、唱片、电影拷贝、录音带、录像带、软盘、U 盘、移动硬盘和光盘等。可以看到,体外移动媒介存储的符号不断变化,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但是其时空属性依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它们仍然是体外移动媒介,是准突破时空限制的媒介。

3.体外固定媒介——突破时间限制

随着人类穴居开始,出现最早的体外固定媒介。洞穴为早期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天然的体外固定媒介:洞壁、岩壁。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情况下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最早出现在原始人居住的洞壁、岩壁上的符号是刻痕,其记录表达信息的功能有限。原始绘画与文字出现后,原始人居住的洞壁、岩壁上便出现大量的描绘原始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壁画、岩画。

使用体外固定媒介交流信息,传播者可自由选择时间将信息存储在体外固定媒介上,信息在无障碍空间以光速(c=108m/s)呈辐射状向外持续传播,受传者可自由选择时间从体外固定媒介上获取信息,因此信息传播活动享有很大时间自由度。但是,体外固定媒介固定不动,并且人眼感知信息的空间距离有限,因此受传者只能在有限有效空间范围内获取信息,信息传播活动空间自由度极小。

当传播者与受传者使用体外固定媒介交流信息时,处于长时间间隔短空间距离(Ⅱ)类时空分离关系,如图2所示C(体外固定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享有很大程度时间自由。但是体外固定媒介固定不动,空间自由度极小。相对人体媒介时空受限而言,体外固定媒介直接突破了时间限制,这体现了与体外移动媒介不同的媒介发展的第二条思路,如图2所示轨迹2:A→C。

体外固定媒介,伴随人类定居出现,并有效巩固了人类定居这一生活方式,在人类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并在人类史上不断出现新的住所外的体外固定媒介:墓碑、界碑、路标等。这类媒介至今仍然是人类重要媒介,如布告牌、黑板、公告牌、室内外装饰等。有趣的是,这类媒介在近现代社会产生了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存在形态,如户外广告牌、电梯框架广告牌、POP 广告牌、门店招牌、各类通道广告牌等。但是,这些媒介的时空属性依然不变,是体外固定媒介。

4.电子媒介——突破空间限制

19世纪开始出现的电子媒介以电子和电磁波为信息载体。电子和电磁波运动速度极快,与光具有同样的传播速度(c=108m/s),瞬间可达数千公里,甚至数万公里。因此电子媒介具有极大的空间自由度。但是,电子媒介均是由发送、接收装置构成的系统,最初系统本身不具备信息存储功能。由于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瞬间即逝,受传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通过信息接收装置完成信息接受,因此信息传播活动时间自由度极小。

当传播者与受传者使用电子媒介交流信息时,处于短时间间隔长空间距离(Ⅲ)类时空分离关系,如图2所示D(电子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享有很大程度空间自由,但时间自由度极小。相对人体媒介时空受限而言,电子媒介直接突破了空间限制,这体现了与体外移动媒介和体外固定媒介不同的、媒介发展的第三条思路,如图2所示轨迹3:A→D。

电子媒介在几十年间飞速发展,出现多种媒介形态,但是由于技术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电子媒介具有不同空间自由度。有线电报、电话,信息传播空间呈线性,因此空间自由度小。无线电报、广播、电视、手机,信息传播空间呈球形,因此空间自由度大。卫星通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卫星广播、卫星电视、卫星电话),将信息传播活动的空间自由度推向极致。卫星通信,不仅几乎可以覆盖地球任何一个角落,而且可将信息传播空间延伸至宇宙太空。

5.数字与网络媒介——突破时空限制

20世纪50年代出现计算机。计算机不仅具有内存储器,而且具有外存储器(早期外存储器主要是软盘)。外存储器可用于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因此计算机实质是一种体外移动媒介。当多台计算机间通过外存储器交换信息时,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潜在的计算机网络,只是这一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是通过外存储器借助机械运动来实现,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已。

真正的计算机网络是用网络介质(电话线、双胶线、光纤等)联结计算机和服务器而成。互联网,由最初的几十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由世界各地成千上万台具有信息存储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而联结成的超级庞然大物。互联网是一个海量的体外存储媒介,因此信息传播具有很大时间自由度。信息沿网络介质以光速(c=108m/s)传播,速度快,瞬间可及地球上任何一点,因此互联网传播信息具有很大的空间自由度。但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空间呈网状,因此,其空间自由度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当传播者与受传者使用网络媒介交流信息时,处于长时间间隔长空间距离(Ⅳ)类时空分离关系,如图2所示E(网络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享有很大时空自由度。相对体外移动媒介准突破时空限制而言,网络媒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突破时空限制。如图2所示,网络媒介的出现,将媒介发展轨迹1朝时空自由方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进:B→E。

6.媒介融合——各媒介更大程度突破时空限制

数字与网络媒介的开放性,是媒介融合的前提。媒介融合几乎触及所有媒介、呈现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不仅是传统媒介主动向数字与网络媒介融合,数字与网络媒介也主动向传统媒介融合。在媒介大融合中,各种媒介都在改变其原有形态,传统媒介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数字与网络媒介的属性,数字与网络媒介也不再单纯,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传统媒介的属性,其时空自由度进一步拓展,如图2所示:E→F。

(1)电子媒介走向媒介融合

因技术相近的原因,传统媒介的数字化与网络化,首先发生在电子媒介。1970年第一部程控数字交换机在法国巴黎开通,1973年数字技术用于电视。随后广播、电视、电话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与互联网走向融合,电子媒介的时空属性发生很大改变。电子媒介不仅保留了很大的空间自由度,同时也具有了很大的时空自由度,如图2所示,媒介发展轨迹3:D→F。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条媒介发展的完整轨迹:A→D→F,即人体媒介→电子媒介→媒介融合。此轨迹遵循的时空逻辑是:从时空自由度极小的人体媒介出发,首先突破空间限制、获得很大程度空间自由,然后突破时间限制、向互联网融合,获得更大程度时空自由。

(2)体外移动媒介走向融合

在体外移动媒介中,电子式和数字式体外移动媒介(录音带、录像带、软盘、U盘、移动硬盘和光盘等),虽然可以单独存在,但更多地应用于广播电视和计算机,即不单纯属于体外媒介范畴。若排除这些媒介,媒介发展至今,真正有传播价值的体外移动媒介主要是纸质媒介。纸质媒介数字化、走向融合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网络报纸与数字期刊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纸质媒介的时空属性,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更大程度的时空自由,如图2所示,媒介发展轨迹1:B→F。“一种传统的发行线路的解体开始显现出来——它们的地理逻辑被彻底打乱了……这份报纸最终摆脱了它已然习惯的空间限制。”[2]

由此,我们又看到了一条媒介发展的完整轨迹:A→B(→E)→F,即人体媒介→体外移动媒介(→网络媒介)→媒介融合。此轨迹遵循的时空逻辑是:从时空自由度极小的人体媒介出发,首先准突破时空限制、获得一定程度时空自由,然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时空自由,最后向互联网融合,获得更大程度时空自由。

(3)体外固定媒介走向融合

因媒介自身物理属性限制,体外固定媒介相对顽固、可改造性较小,其融合来得相对较晚。20世纪末21世纪初,电梯口、交通路口、高层建筑外开始安装新的体外固定媒介——液晶电视屏。这体现了明显的媒介融合特性,其时空属性改变很大。因为其信号来源,既可是传统电视信号,也可来自互联网IPTV,还可来自外存储卡,所以,体外固定媒介具有了很大程度时空自由,如图2所示,媒介发展轨迹2:C→F。

由此,我们再看到了一条媒介发展的完整轨迹:A→C→F,即人体媒介→体外固定媒介→媒介融合。此轨迹遵循的时空逻辑是:从时空自由度极小的人体媒介出发,首先突破空间限制、获得很大程度空间自由,然后突破时间限制、向互联网融合,获得更大程度时空自由。

媒介的时空自由发展促进社会时空拓展

黑格尔说:“运动也被说成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然而必须把握这种关系的更具体方式。”[3]社会运动不同于自然运动,所以社会时空不同于自然时空,“我们这里所探讨的是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也即通过社会运动并在社会运动中而取得现实性的时间和空间”[4]。这里,社会运动即指人类实践。

社会时空包括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是二者的直接统一。社会时空是实践创造的,而实践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因此,认识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也应从自然性和社会性来分析。

社会时间,“指人们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时间”[5],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社会时间的长短。因为实践不仅受制于自然,而且必须以实践主体的生命存在及长短为前提,因此,时间长短是社会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决定实践是否存在,并影响其发展水平。“劳动时间本身只是作为主体存在着,只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6]其二,社会时间结构。社会时间结构,指“满足于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7],由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构成。必要劳动时间,指生产劳动力生活必需品所需要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指超出必要劳动时间外、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时间;自由时间,指可自由支配,用于从事科学与艺术、开发个人潜能的时间。自由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成反向关系,与剩余劳动时间成正向关系。

社会空间,指实践的空间。马克思说:“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8]“一方面,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另一方面,协作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缩小生产领域。”[9]因此,社会空间应从三方面理解:其一,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范围。其二,人类实践的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程度。其三,人类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状况。“阶级斗争其实就是争夺发展空间之战。”[10]社会空间,应是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并不相互独立,二者在人类实践中相互转化,实现统一。但是,对实践而言,社会时间具有比社会空间更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用时空去更多地消灭空间。”[11]

社会时空拓展,指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时空自由的价值追求推动着媒介发展,进而促进人类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整体不断拓展。

(1)人体媒介——限制社会时空拓展

原始人群体规模不大,一般在30~60人[12]。曾有史学与人类学学者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这一解释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因为早期人类肢体功能非常强大,一定空间的自然资源有限,完全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肢体行走,以改变空间来寻求到更多自然资源维系生存。人体媒介时空自由度极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分工,群体成员协作劳动,而人体媒介是当时群体成员协作劳动的唯一沟通工具,但是由于人体媒介时空自由度极小,因此,依靠人体媒体可以协作的群体规模必然有限,30~60人的规模是合乎逻辑的。

原始社会初期主体规模过小,自然会制约实践,影响社会发展。这直接体现在影响总体社会时间多少与社会空间大小。当时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季节变换,人类追随季节寻找维系生存的自然资源,受制于自然时间节律。并且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可以劳动的时间几乎都是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关系简单,没有阶级、等级差异;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分工,只有简单协作。由于资源限制,原始群体游动生活、居无定所。人体媒介是唯一交流工具,因此,原始群体存在以成员生活节律基本一致为前提:群体成员的休息、游动迁徙、劳动节律要基本一致。虽然群体活动空间在不断改变、扩大,但是群体共时性占有空间没变、很小。因此,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社会时空非常狭小。

(2)体外媒介——推动社会时空不断拓展

在氏族社会前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人类对自然时空的依赖性逐渐减小,开始出现原始农业,也开始定居。而定居又促进了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人类便进入了氏族社会。定居的生活方式,直接催生了体外固定媒介——洞画、岩画等。其时间自由属性突破了人体媒介的时空限制,为更大群体内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因此,洞画与岩画巩固并推动了人类定居生活方式和氏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实践的思想和技术记录在体外媒介,本应由人类自身承担的记忆功能转移到人体外。一方面这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安全保存、广泛传播、长期共享和逐步积累,并最终产生放大效应,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这减轻了人类记忆负荷,有助于提高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实践主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在体外媒介的积极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出现第一、二、三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时空拓展:首先,社会分工意味着专业化、专门化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社会时间结构不断改善;其次,社会分工意味着不同实践活动在空间上分开,即实践空间扩大;其三,社会分工促使时空转化。

在体外媒介的积极推动下,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出现,人类社会关系也不断变化。从私有制出现、国家形成,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在16世纪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自奴隶社会后,在社会内部存在社会时空发展不平衡情况,但是,在体外媒介的积极推动下,人类社会时空整体在不断拓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

资本主义出现后,社会时空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出现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全球一体化的开始,有其积极一面。其二,工业革命开始。殖民主义的出现与扩张,工业革命的出现与传播,全球范围的生产力提高,都离不开体外媒介。

(3)电子媒介——推动社会时空极速拓展

186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此后电子媒介逐步出现。人类近代社会一系列重大发明都是在电子媒介后出现的,包括电话、电灯、现代汽车、电报、飞机等。在电子媒介快速传播的作用下,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出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明显不同的特征:后者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发明都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缓慢。其成果,通过体外媒介,借助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机械运动向外缓慢传播,从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直到19世纪才传播到北美地区。但是,前者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空间广泛,发展迅速。借助电子媒介快速传播,其成果为许多国家相互学习、促进。甚至一些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借助电子媒介快速传播,迅速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同步推进,加快了自身发展速度。

电子媒介出现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帝国主义。科技发达、军事力量雄厚的帝国主义,借助电子媒介,向国外快速、大范围扩张殖民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球一体化进一步推进。

19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包括电子媒介的各种媒介渠道向世界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其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广泛传播,影响到全世界的革命运动,在19世纪直接指导了三大工人运动,并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开始、二战结束后达到高潮的民族解放与独立运动。这些运动表现出明显的电子媒介的时空特征:其一,运动开展空间范围广泛;其二,运动时间同步、互联互动、相互支持、互相影响。

电子媒介也让人类自然性社会空间超乎想象地极度拓展。借助电子媒介,人类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射人造卫星,60年代开始发射航天飞船,人类实践活动空间已经延伸至太空。

(4)数字与网络媒介以及媒介融合——推动社会时空继续拓展

计算机是一种具有计算功能的体外媒介。它与网络从一开始就难以分开,一方面网络是在计算机基础上架构的,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计算技术近些年不断取得发展: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所以,互联网是一台超级巨型“计算机”。人体每一项自身功能的外移都意味着人类的一大进步。前述人体记忆功能移至体外媒介,人类思维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字与网络媒介不仅进一步承担了人体记忆功能,而且承担了本应由人体实现的、巨量繁杂的计算任务,速度快、效率高。人类从计算任务中解脱出来,思维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由此,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获得了更多自由时间。

网络媒介是时空自由的媒介,这使得社会时空发展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其一,地球村形成;其二,全球一体化深入推进;其三,工作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其四,社会关系突破时空限制,丰富多样。互联网为人们建立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条件,并且人们社会关系的时空范围扩大,这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数字与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带来了媒介融合。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的时空自由度将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时空也将进一步拓展,人类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媒介发展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难以预料。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媒介的具体形态。但是,科学技术的主体是人类,人类终极价值追求是自由,自由的本质一定会体现在媒介发展的方向上。所以,我们相信,未来媒介一定是时空自由的媒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2][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6~327页。

[3]转引自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

[4]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

[5]胡敏中:《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第4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8页。

[7]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5页。

[10]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7页。

[11]转引自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第6页。

[12][苏]波克洛夫斯基编:《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猜你喜欢
受传者传播者时空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时空之门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