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呼吸— 读周庆荣散文诗集《有理想的人》

2011-11-24 15:37林柏松
散文诗世界 2011年12期
关键词:山峦散文诗写作者

林柏松

时间如一只侧飞的鸟,从梦与黎明之间穿过,它划破的寂静,惊动了树林、山峦和水。耳朵荡漾,夏天吹过的风到了秋天还在吹。笔尖戳在白纸上,一颗心忽冷忽热。如果可以把树林称之为散文,把山峦称之为诗歌,那么水便是两者的综合物,是一种叫做散文诗的文体,沧海混流,树林和山峦的倒影皆在其中。一滴水的微型宇宙,充满了万物的感知。

我一直以为散文诗很小,像一粒沙,或一粒米上的微雕,精致,细腻,但远不够纯粹。散文的搭讪,诗的插足,总有一种沦落风尘的味道。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浮躁的,而浮躁背后的朴实和宁静,通常需要另一双看不见的手去抚摸和碰触。把望远镜颠倒过来,让变大的缩小,是不是就读懂了事物的本质?现在,我打开周庆荣这本散文诗集《有理想的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出版),我看见一个有理想的人在街头或街尾转了个弯,转弯后的景致是与以往不同的:要么无路可走,或索性不走,要么就从传统意义中开掘出新的深邃的另一条。

我打开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幅未完成的时间拼图,要把各个部分重新组合起来,才能确定它基调中的朴素和美。它不是语词的集体狂欢,也不是那种俳句式的比喻提炼,但它无疑是新奇而迷人的,语言内部的声音与内心的场,出乎意料地合拍:对时间的再现,就是对时间的挽留。波罗乃兹舞曲的间歇,其实就是时间悬停的本来面貌。我们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试一试闭上眼睛,试一试打开耳朵,试一试物我两忘,试一试用全世界的骨骼堆砌一座城堡,试一试调动所有的神经弹奏出岁月地理,你所感受的会一直延伸下去,想象是无止境的。

写作也是无止境的。写下一个句子,其实就是把整颗灵魂交了出去,把生命交给了时间。我欣赏周庆荣身上那种极度的轻盈和历数万物的从容,从玛丽·格丽娜回到周庆荣的过程本身,其实就是对自我的再度还原,这也是最理想的写作方式,如庞德所言:让风说话,那就是天堂。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就在那里不紧不慢地进行着,无论怎么演绎,都不会使其改变。改变的是写作者自身的视角,小中见大,实际上是多重触觉的不同反映。时间简洁,但历史繁琐,时间的文献里,历史的丰碑倒着立在那儿,如果不翻过来看看,大抵是不会了解时间流逝的结果的。我这么说,是因为在周庆荣的文字里到处都是时间的结果,英雄是,隐形的恶棍也是。这像不像一幕微型的戏剧,曲终人散,但背景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却永远存在。

我不是评论家,所以我不会从文本中抽取任何一段来进行阐释性分析,在我看来,从局部衡量整体未免有些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我怕惊吓到这些文字,我觉得还是让它们呆在原地比较好,安安静静,自由呼吸。

周庆荣的语言干净,明亮,以至于让人不忍心去打扰那份静谧的哲思。他在诗中提问,解读,目的不是去引发那些稍后到来的溢美之辞,而是去剖析世界和时间的本质:空。一种禅的零度状态。写作与误读的因果关系总有那么点儿似是而非,或许并不是他的那个人在抒写,是五蕴真身在顿悟和仰望。繁复的意象只是点石成金的手段,是钟表内部精密齿轮的互相咬合——最终指向思考的准确性。唤回一只鸟,鸟头里的世界和鸟尾后的岁月,是以乘方还是平方计算?天问不可问,但意会却可以尽得其中奥妙。

我前面说了,时间是一部心灵文献,它由古往今来的写作者共同汇编而成。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克洛岱尔在写当代法国的一部分,而周庆荣是在写当代中国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山峦散文诗写作者
白马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山峦
散文诗八骏
山村即事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西霞暖山峦
散文诗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