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胜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体现了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要求作文教学要淡化文体,降低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重视兴趣情感对写作的影响。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如何体现这一新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作文教学要面向儿童,面向儿童的生活。
一、贴近儿童生活——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目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消除小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进行自由表达,写出个性。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贴近学生生活。
1.少些教师命题,多些学生拟题
让学生自主拟题,实质是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不受约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富有个性化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才会出现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景象。
2.少些教师说教,多些学生观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不要专门向学生大讲、特讲作文技法,而应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勤于思考。学生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会表现出独特的感受。
3.少些过时练笔,多些及时练笔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练笔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笔习惯,不让学生有等待、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抓住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鼓励学生主动练笔,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教师还可抓住刚学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
二、走进儿童生活——活动化
1.重视生活实践
在课外,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如组织游戏、观赏、采访、调查、编童话故事、介绍新书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产生习作的欲望。这样,学生习作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2.丰富阅读生活
作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著万言文。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学生课内阅读、积累课内书本语言和思想内容外,还要在课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儿童语言贫乏,长于记忆,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3.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合理利用图像、音响、实物、表演、动手创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观察、体验、感受,获取习作素材,引发习作动机。
4.鼓励学生之间合作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成人相比是有区别的,所以,教师要从儿童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可以用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另外,由于学生的个性有差异,能力有高低,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习作前和习作后,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个性差异得到互补,探究热情得到互促,使学生之间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进入儿童内心——儿童化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写作的影响,提出了“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其实质是还小学生作文以本来的面目,进一步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自由谴词造句,畅所欲言,表现出儿童自身纯朴、烂漫、率真的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想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去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品味人生,咀嚼知识,作文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潜心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途径开掘童趣、激活童言、唤起童真。在批改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原意,关注儿童的心理,呵护儿童的心灵,让儿童解除戒备心理,勇于敞开心扉,在文中真诚地袒露童心、童趣、童真。
(作者单位: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