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阳
写杂文,我们大都提倡眼睛向下看,关注庶民、同情草根、悲悯苍生。其实,也要将眼睛向上看。这个“上”就是当政者、决策者和社会管理者。当政者本在民之下,但中国现实还是决定他们在民之上。他们为民所选,食民俸禄,为民做事,理所当然地要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批评,接受杂文的鞭策和解剖。也只有眼睛多往上看,才能写出更有意义的杂文。
首先是看上所言。在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来自执政党的创新理论及其指示精神始终是主流声音。必须承认,每逢重要契机,执政党的理论大都有所创新。这些创新,既是来自于社会实践的推动,也来自于对社会未来的前瞻。这样,在创新理论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有很多可供我们选择的话题进行杂文写作。比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这是五年才有一次的重要文件,其中不乏理论创新,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次把民主提到社会主义发展生命的高度来认识,也是重要的杂文创作话题。我们可以领其要旨变成杂文语言——向某些权力者告诫说:“不民主就是不要命。”显然,这样的话如果无缘而起,是没有报刊敢用的,但缘自于中共中央文件,并无犯忌,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又如十七大文件中还讲到“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也是十分重要的观点,在人们对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不同看法的时候,特别是如何面对“普世价值”之类的问题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观点就能成为我们运用杂文进行辨析的有力依据——既然我们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那么,只要你说的普世价值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那就应当尊重和包容。总之,中央文件中有杂文选题;写杂文也要学习中央文件。
其次是看上所行。“听其言,观其行”是老祖宗对我们的告诫。杂文不只有批评的功能,还有劝勉、告诫和鼓励的功能。高层一些好的做法,我们不妨加以赞许和鼓励。记得胡锦涛任总书记不久,到山东视察工作,不仅轻车简从,而且住酒店不搞过大的警戒,行人如常。这就是很好的事情。兴之所至,我就写了篇杂文加以赞赏。当然,我們可能更多的是要提出质疑和批评。这也无妨,善意的质疑和批评并非不能接受。比如,在电视新闻里,我们看领导人视察工作,所到之处都是“高兴地说”,从来听不到“不高兴地说”。是现实社会中从来就没有领导人不高兴的事吗?怎么老百姓就有那么多不高兴的事?这样的文章就完全可以做。还有,早几年发达国家刮个飓风也好,撞个火车也好,垮个房子塌个桥也好,死那么几十个人,我们又是问候又是致哀。可咱们遇到的天灾人祸死的人多了去了,怎么就没有人问候致哀呢?这种明摆着的事杂文人就应当关注,可以要求“尊重自己的公民”。现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作风较过去转变很多,在大灾大难面前的表现,不仅赢得国内民众的认可,也得到外国媒体的称赞。这里我想说的是,这种转变是与杂文的推动有着一定关系的。
再次是看上所关。“关”就是相关和关联。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许多事情看似发生在下,而根子在上。“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辍其流,则遏其源。”比如说房价问题,这似乎是一种市场行为,你买不起只能说明你没有钱,没有文章可做。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问题在哪里?不在房子,而在土地。土地出了什么问题呢?土地归属这个问题大家都有误解。我问,土地是谁的?你会说是国家的。我再问,国家是谁的?是人民的。那就说明土地是我们十三亿多公民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一人一份。那么一人分一块自己盖房子行不行?不行,各行其是就盖乱了,于是就把土地交给政府代管。政府是公民的守夜人,是替老百姓看地的。现在好了,这个看地的仆人和开发商串通到一起,把主人的地给卖了,盖成房子再高价卖给主人,还说“你买不起我给你贷款”。世界可以允许这种事吗?世界上有这样的政府吗?我想如果这样来想问题,就有很多文章可做。这种与上关联的事很多,许多杂文、时评都做得很好,这里许多方家也一样做得出色,我讲出来只是希望这一点更受重视罢了。
(作者系《解放军报》评论员、《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作品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