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羊生产空间布局变动的实证分析

2011-11-21 11:20:22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
关键词:肉羊变动区域

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言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养羊业的主导方向发生了变化,由毛用为主转向肉毛兼用,进而到肉用为主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肉羊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绵羊、山羊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最多的国家。羊肉产量由1980年的45.1万t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380.3万t,增加了335.2万t,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6.10%增加到2008年的28.88%,年均增长速度为26.54%,远远高于世界2.83%的平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羊肉在我国肉类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3.70%提高到2008年的5.22%,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已经提高到5.27%[1]。

作为畜牧业成长过程中的“朝阳产业”,肉羊产业在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增加农牧民生产经营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尤其畜牧业的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制约中国肉羊生产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消除。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肉羊生产日益受到来自非农产业和其他畜牧业发展的压力,成长空间日渐狭小,尤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肉羊生产出现了持续萎缩的态势,致使我国肉羊生产有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的趋势。不可否认,这些地区一直以来就是我国肉羊生产的重要区域,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以上地区很难承担起中国肉羊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任。这一矛盾不仅存在于肉羊产业的发展之中,而且是中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决策层显然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农业部于2002年适时提出了“立足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构想,并相继出台了《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 年)》、《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这些政策规划的实施对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肉羊生产的区域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视角,探寻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化的成因,对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把握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趋势,以便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从传统肉羊产业向现代肉羊产业的转变,提高肉羊产业竞争力,确保中国肉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业生产区域的变动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视角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棉花、大豆等品种的生产区域变动上[2-5],为数不多的涉及畜牧业生产区域变动的研究中,也主要是集中在生猪、肉牛、奶业的生产区域变动上[6-8],鲜见有关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专门研究。从分析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大都限于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一般性描述性分析。因此,本文以肉羊生产区域变动这一事实为依据,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近年来我国肉羊生产的区域变动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着重从区域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视角,实证分析导致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描述性分析

从总体上看(见表1),我国羊肉生产的四大优势区域*农业部《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中按照“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等”将我国肉羊生产的主要地区划分为四大优势区域,本文基于数据统计的完整性将原四大区域所覆盖的范围作了相应调整。羊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长期以来保持在90%左右,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这表明以上优势区域是我国肉羊生产的主体和生力军。进一步从变动趋势上看,肉羊生产向四大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明显,其产量由1990年的93万t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350.7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也相应由87.1%大幅提高为92.2%。从优势区域内部变动来看,中原优势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是我国肉羊生产的重中之重,无论在生产绝对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均保持领先地位。不过,进一步从各优势区域羊肉产量占全国比重的变动趋势上看,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和西南地区增势明显,而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从主产省际之间的变动来看,肉羊生产向少数几个生产大省集中趋势明显。其中,在牧区肉羊生产有向内蒙古、新疆和甘肃进一步集中的趋势,这三个省区一直充当着牧区肉羊生产的领头羊,其羊肉产量由1990年的32.3万t大幅提高到2008年的146.2万t,占牧区主产省总产量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74.25% 提高到2008年的86.46%。反观农区,其肉羊生产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和安徽五省,而其中河南、山东和河北是绝对的主力军,肉羊生产占农区主产省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不过近年来,四川肉羊生产发展很快,已由1990年的3.7万t大幅增加到2008年的24万t,年均增长率高达30.48%。因此,从发展趋势上看,肉羊生产在农区有进一步向河南、山东、河北和四川集中的趋势。

综上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肉羊生产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各优势区的肉羊生产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区域格局的地理位置变化?本文将进一步对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

表1 中国主要优势区域羊肉生产变化 单位:万t,%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9)整理。

三、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成因的计量分析

1. 理论假说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肉羊生产的区域分布主要取决于饲养环境、饲料资源和养殖习惯等传统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肉羊生产长期以来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尤其是牧区的主要原因。现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肉羊生产更多体现的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因此,肉羊生产的区域变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在宏观层面上,它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政策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微观层面上还受到养殖习惯、比较收益及收入结构变化诱发的农牧民生产行为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肉羊生产区域分布更多体现的是由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的转变,因此,研究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变动在关注自然条件变化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1) 自然条件变化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肉羊是草食性牲畜,一头肉羊平均一年要耗费玉米、豆粕、豆饼等精饲料57.80 kg,耗粮数量为40.80 kg,耗费牧草、农作物秸杆等青粗饲料201.9 kg*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编制的《2007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要满足如此庞大的饲料需求就必须有丰富的饲草、玉米、大豆、农作物秸秆等饲料供应。而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分布广泛,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明显,因此,自然资源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肉羊生产的区域分布产生影响。另外,干旱、冰冻自然灾害对肉羊生产影响深远,相关研究业已表明,中国畜牧业生产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灾害状况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水灾和旱灾都对中国区域之间的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相比较而言旱灾的影响更大。基于此,本文将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因素引入实证模型之中,但是自然条件包括的因素众多,根据肉羊生产的特性和变量数据的可获取性,分别选取各省区的草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二个指标来大致反映各地肉羊生产的饲料资源情况,选取各省区的旱灾成灾面积来近似反映旱灾对肉羊生产的影响并假定前两个指标与肉羊生产量之间正相关,后者呈负相关关系。

(2) 区域经济水平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物品种的丰富、食品的营养和健康价值,对高蛋白、高营养、低脂肪的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从而引起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区域经济的增长直接带动了羊肉这一高蛋白、低脂肪类食物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对肉羊生产的影响一方面如前所述经济发展创造市场需求,对肉羊生产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关注生存环境的改善,由于羊肉需求的增加,导致饲养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致使肉羊生产不断向偏远地区转移;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土地的不断商品化使发展肉羊业所必须的土地资源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这样在用地上,肉羊生产这类传统畜牧业较之于其他非农产业缺乏比较优势,同样也导致肉羊生产向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转移,这种转移不仅发生在省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发生在省际之间。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对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综合作用方向并不能够确定。在实证模型中将用各省区的人均GDP代表各自经济发展程度。

(3) 比较收益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其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在宏观上通过创造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等间接影响肉羊生产的区域变动,不过现实中生产者生产行为更多的是通过微观上的产业内和产业间比较收益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从而引致生产区域的变动。一方面,作为理性人,农牧民在决定是否养殖肉羊时,会权衡肉羊和畜牧业内其它畜禽的经济效益情况,因此,畜牧业内部比较收益的变化会影响农牧户肉羊生产积极性和饲养行为。另一方面,农牧户的小规模散养和兼业化经营是目前中国肉羊生产的基本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常态,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经营收入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比较收益的变化将影响农牧民的养殖行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地区农牧民生产肉羊的机会成本也存在着差异,进而对不同地区农牧民的肉羊生产行为和羊肉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使用上一年各省区羊肉价格与其他畜禽产品综合加权价格的比值、非农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表示不同地区农牧户当年从事肉羊生产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机会成本大小对其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文章假定这两个指标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之间呈现一正一负的关系。

(4) 农业劳动力因素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在我国,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肉羊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散养还是规模饲养都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一个地方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肉羊生产的总体规模。不过劳动力因素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去考察其对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劳动力的丰富程度可以显著的影响地区肉羊生产的机会成本,劳动力数量越多,肉羊生产的相对机会成本就会越小,可以提高肉羊生产的比较收益,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劳动力数量过多,会显著降低肉羊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力质量即农业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采用新的饲养技术和新品种,提高肉羊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鉴于此,本文将各省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及其平均受教育年限*根据陆文聪、梅燕(2007),农业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受高等教育比例*14+受中专或高中教育比例*12+受初中教育比例*9+受小学教育比例*6。纳入实证模型,并假定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对该地区肉羊生产的贡献越大,反之则相反。

(5) 技术效率进步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在肉羊生产中,技术进步往往意味着新的品种、新的饲养管理技术的出现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来改善肉羊个体性能,缩短出栏周期,提高产肉量。因此,肉羊养殖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农牧户的养殖收入,从而提高农牧户的生产积极性。而畜牧业技术进步及其推广应用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各地区政府投入的差异导致了区域之间肉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效率差异,从而不可避免的对肉羊生产的区域变动产生影响,而各地区肉羊年出栏率之间的差别是这一影响的综合体现。因此,本文使用各省份的肉羊年出栏率来反映技术效率进步对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影响,并假定两者之间正向相关。

(6) 政策因素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政府的产业政策不仅在宏观层面对某个产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微观层面上对产业内的生产者行为影响深远[9]。就肉羊生产而言,养殖者的生产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政策的影响。理性的生产者将根据政策的支持偏好,选择合适的饲养品种后追求由产量、价格和成本构成的预期生产收益的最大化,一个地区肉羊生产的变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养殖者对收益变化的一种理性反应。因此,政策的变动也是导致我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将引进政策虚拟变量来反映政策变动前后对我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影响。

2. 实证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理论假设,为综合考察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本文结合Panel Data来构建具体的实证模型。根据Balestra和Nerlove提出的分析Panel Data的一般模型:

Yit=αi+Xitβ+εitt=1,2,…,T;i=1,2,…,N

(1)

在式(1)中,αi表示非观测效应,即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性影响;β为待估参数;Xit满足严格的外生性假定,即E(uit|Xit,αi)=0,若非观测效应αi与解释变量相关,即Cov(Xi,αi)≠0,那么模型就是固定效应模型;反之,若非观测效应αi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即Cov(Xi,αi)=0,那么模型就是随机效应模型。根据前述理论假定,将肉羊生产的自然条件、区域经济水平、比较收益、劳动力、技术进步和政策等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纳入到基本模型(1)中。表2为上述变量具体名称、表达符号以及影响效应的假设。基于理论假定和变量设置,本研究的实证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PCit=αi+β1GOit+β2GAit+β3DAit+β4AGDPit+β5RPit-1
+β6NARit-1+β7NLit+β8AEit+β9SRit+β10DP+εit

(2)

其中t=1,2,…, 19;i=1,2,…, 20;t-1表示该指标上一期值。

表2 模型变量及其影响效应假定

3. 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部分所采用的数据为1990—2008年中国肉羊生产四大优势区域分省的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所构成的Panel Data。其中生产集中度按各省区羊肉产量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比重来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区粮食产量和草地面积分别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畜牧业年鉴》;各省区的旱灾成灾面积和人均GDP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非农收入比重由《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计算所得;肉羊产业政策变量采用设置虚拟变量的方法,即以2003年开始实施《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 年)》为时间界限,2003年之前和之后分别设置0和1变量值。需要说明的是,各省区羊肉价格与其他畜禽产品的价格采用各省区历年月度价格加总平均所得,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其中畜禽产品综合加权价格以各省区与肉羊有竞争关系的不同替代畜禽的产量占该省所有替代畜禽产量的比重为权重,把几种替代畜禽的价格综合为一种替代畜禽的价格,其计算公式为①[10]:

①此处借鉴了钟甫宁、胡雪梅(2008)在《中国棉农棉花播种面积决策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的处理思路。

(3)

其中Pst为替代畜禽产品的综合价格,t表示时期,i表示替代畜禽,本文主要选取生猪、肉牛、肉鸡作为与肉羊有竞争关系的畜禽,Pit表示t时期第i种畜禽产品的价格,Qit表示t时期i种畜禽的产量。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实证模型进行估计,从回归结果的各项指标来看,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差别不大,但Wald F检验却显示,在1%显著水平下两组方程都不能拒绝无固定效应的零假设,而豪斯曼检验却拒绝了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方程之间的无差别假设,这表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要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针对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1)自然条件差异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从自然条件看,其中粮食产量对各地区肉羊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中原地区、中东部农牧交错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这说明种植业的发展为肉羊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和作物秸秆等饲料资源,而各地区之间粮食产量的变化表明种植业发展的差异对各地区肉羊生产变化的作用强度是不尽相同的。另一个反应自然条件的指标,草地面积变化同样对各地区肉羊生产的影响各不相同,对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虽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草原畜牧业比较发达,而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区,肉羊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为其提供饲料资源,因此,草地面积变化对其作用不显著,而西南地区虽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但主要为草山、草坡,改良难度大致使其利用率不高,因而对该地区肉羊生产的发展作用有限。从各地旱灾成灾面积的回归系数来看,这一指标对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肉羊生产负面影响显著,但对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跟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有关,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容易受到旱灾的袭击,而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大多降水量较为丰富,受干旱影响的概率和程度要小得多。

表3 实证模型的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从指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这一指标的回归系数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自身肉羊生产的作用方向和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其中对中原地区、中东部农牧交错区的肉羊生产变动的作用显著小于0,而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作用显著大于0。这表明经济的发展对中原地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的肉羊生产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而对西北和西南地区却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

(3)比较收益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首先,从畜牧业产业内各畜禽养殖之间的比较收益来看,羊肉价格与其它畜禽综合价格比值这一指标变动对各地区的肉羊生产均产生正面影响。这一影响在中原地区、中东交错区和西南地区表现得比西北地区要更为显著。这表明在其它畜禽产品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羊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将使肉羊生产的产业内比较收益不断提高,从而刺激生产者不断扩大肉羊的生产规模。这一指标在西北地区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相比其他地区,该地区受自然条件、宗教信仰和养殖传统的影响使农牧民畜禽养殖选择的空间要小得多,在西北牧区,肉羊生产在畜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该地区肉羊生产对羊肉价格与其它畜禽产品价格的变动反应不像其他地区那么敏感。其次,从产业间的比较收益来看,非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重的变化对区域肉羊生产变动的负面影响显著,特别是在中原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这说明随着家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的提高,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的肉羊养殖受到非农产业发展的挤压,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严重抑制了肉羊生产规模的扩大。

(4)劳动力资源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首先,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来看,该指标对各地区肉羊生产变动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中东部农牧交错区、西北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中原地区、西南地区有着显著的负向效应。产生上述结果,可能跟各地区的劳动力丰裕程度密切相关,中原地区、西南地区是农业大区,其所属省份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而这些地区肉羊生产主要以小规模散养为主,难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投入过多,必将带来生产效率的下降而对肉羊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从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来看,该指标对各地区肉羊生产正向影响显著,这说明随着农牧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生产中更容易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技术等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对肉羊生产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技术效率进步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指代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指标的肉羊年出栏率的回归系数显著大于0。这说明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对各地区肉羊生产带来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从回归系数的大小来看,中原地区和中东部地区要明显大于西北和西南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原地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肉羊生产以短期育肥为主,肉羊出栏周期短,饲料报酬率高;而在西北、西南地区以放牧繁育为主,受生产形式、牧草生长周期以及农牧民市场意识薄弱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肉羊饲养周期要远长于前两个地区。

(6)政策因素与肉羊生产区域变动。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政策因素对肉羊生产变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对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和西北地区肉羊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对中原和西南地区虽有正向效应但并不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作为农业大区不仅是肉羊生产的优势区域,同样也是其它畜禽生产的优势区域,而国家畜牧业政策的“生猪偏向”致使专门针对肉羊生产的政策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支持力度上都无法与其他畜禽特别是生猪、奶牛等相提并论。从而使现有的肉羊产业政策在这些地区失去了实施的比较优势基础,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羊区域生产变动的描述性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从肉羊生产的优势区域布局来看,肉羊生产不断向中原地区、中东部农牧交错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这四大优势区域集中。其中,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和西南地区的集聚化趋势明显。第二,从省际间变动来看,肉羊生产在牧区不断向内蒙古、新疆和甘肃集中,农区不断向河南、山东、河北和四川集中。进一步对上述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从区域变动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虽然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肉羊生产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但综合看来,除了自然条件这一传统重要影响因素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都是影响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的关键因素。(2)各影响因素对肉羊生产变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中国肉羊生产区域空间格局的变动。总体看来,中国肉羊生产已逐步向自然条件适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和集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在当前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中国地区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当地非农产业转移或向发达地区流动规模扩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今后肉羊生产的区域格局将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变化。自然条件适宜、比较效益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政策完善的经济欠发达优势区域的肉羊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而在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成本高、农民非农就业机会较多以及产业政策优势不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肉羊生产将会进一步萎缩。从生产规模上看,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散养和兼业化经营将会日渐减少,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化经营将会相应增加。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肉羊主产区,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些地区的肉羊生产的机会成本将会显著增加,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这些地区肉羊生产也将因比较收益的下降难以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预示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就业与比较收益、产业政策的地区变化将是影响今后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变动乃至整个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以上分析蕴含着这样的政策启示,在中国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地区差异的国家,实现优势区域肉羊生产的稳定增长将是保证产业发展安全的基础,在这些区域,首当其冲的是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牧民收入与保障肉羊生产稳定增长的关系。因此,从整个产业发展的高度来看,首先,政府应该实行区域差异化的产业支持政策,将政策支持的重点倾斜到自然条件适宜、非农就业不足和产业基础比较好的优势地区,通过提高对这些地区肉羊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来增加这些地区的养羊收入及其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以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而使羊肉消费在这些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通过自己生产将会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应通过建立区域统一的市场来满足这一需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度与政策制定上相互协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向肉羊生产优势地区的肉羊产业投资,实现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最后,在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政府应在优势地区通过大力发展肉类加工业和物流业来促进肉羊生产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缓解优势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提高这些地区肉羊生产效率来提高肉羊生产的比较效益,还可以通过拓展产业链来为肉羊产业的可持续成长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 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719-723.

[2] 陆文聪,梅 燕,赵元龙.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人地关系、非农就业与劳动报酬的影响效应[J].中国人口科学,2008,(3):21-28.

[3] 钟甫宁,刘顺飞. 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9-44.

[4] 朱启荣. 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

[5] 钟甫宁,胡雪梅.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1):4-9.

[6] 花俊国,朱香荣,殷成文.中国乳业集中状况和空间布局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7,(2):19-54.

[7] 胡 浩,张 锋,黄延珺,等. 中国猪肉生产的区域性布局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9,(20):44-47.

[8] 张越杰,田 露. 中国肉牛生产区域布局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2010,(12):21-24.

[9] 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中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0,(8):1592-1599.

[10] 钟甫宁,胡雪梅.中国棉农棉花播种面积决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6):39-45.

猜你喜欢
肉羊变动区域
肉羊的饲养管理
肉羊育肥技术的要点
肉羊人工授精技术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变动的是心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肉羊舍饲快速育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