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游客生态旅游观的比较

2011-11-21 11:17代姗姗徐红罡
关键词:外国游客生态旅游旅游

张 机, 代姗姗, 徐红罡, 高 凌

(1.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2.华南农业大学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642)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全球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日益严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旅游观念和旅游活动形式的转变。生态旅游就是在这样一种国际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指出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点,其一,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强调环保理念的新的旅游形态,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不到30年的时间,生态旅游便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同时,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重新审视。

一、有关理论和研究的述评

众所周知,人们的各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完成的。马克思曾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因此,人们如何进行生态旅游,这种行为同样离不开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正确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旅游观。目前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的生态旅游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中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看法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呢?如果存在差异,那么具体是在生态旅游的哪些问题上存在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

生态旅游及其相关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学界对该问题的聚焦不仅产生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也引起了许多学者在生态旅游相关问题上的争论。其中争论比较突出的是有关生态旅游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2-4]、本质[5]、功能及特征[4-9]、开发与治理[10-12]等。对此,我们认为这些争论都是学者们站在各自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上来阐述生态旅游,很少有学者从游客看待生态旅游的视角上来研究该问题[13]。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游客的生态旅游观比学者们研究生态旅游本身(可以称之为学者们的生态旅游观)更为重要,因为生态旅游这种新型旅游形态最终都是依赖所有游客去推动,而不是依靠学者们如何定义生态旅游。

目前,关于中外游客生态旅游观的比较研究的成果还没有。已有的在旅游方面的中外比较研究成果主要是中外生态旅游者动机与行为比较[14]、中外生态旅游概念的比较[2-3]等。而已有的关于生态旅游的论文十分多,但关于“生态旅游观”的文献很少,而涉及到中外比较的则比较少见。但有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刘静艳等从自然观、环保观和经济观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旅游观的产生与发展阶段,但没有对生态旅游观的概念进行阐释,并且其文中所谈的生态旅游观不是指游客的生态旅游观,而是指政府和企业界的生态旅游观[15]。另外有学者从儒道两家的自然观、生态观思想出发论证了生态旅游观的合理性和可取性[16]。李明辉等对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的异同。指出当环保行为与游客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内游客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利思想,而国外游客则表现出比较坚定的环境信念[14]。此外,关于对生态旅游本质的观点问题上,刘英等撰文指出,生态旅游不是一种新型的专业旅游,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旅游类型,更不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产业,而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和旅游行为方式,它可以存在于其他各种旅游类型当中[17]。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比较可取。

从国外来看,研究游客的“生态旅游观”(View of Ecotourism)的文献十分少见。一般是研究企业、社区对生态旅游的感知(Perception)和态度(Attitude),或者通过研究游客在具体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来反映这一问题。比如Amanda和Javier针对社区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和意见进行了深入分析[18]。Scott研究了发展生态旅游对社区居民的感知影响[19]。另外,有人研究了游客在澳大利亚福格大坝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态度和行为[20]。有人认为生态旅游应是一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手段[21],它是一种不消耗自然资源(Nonconsumptive)、具有教育意义和浪漫色彩的新型旅游形式[22]。总之,虽然国外对游客或居民的生态旅游行为和态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也没有学者从游客看待生态旅游的视角来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将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二、生态旅游观的解构与生态旅游观模型的建构

本研究主要探讨游客的生态旅游观,而非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的概念和本质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本研究只是从游客看待问题的视角来探讨中外游客对生态旅游这种旅游类型的观点,即游客对生态旅游的主观认识和判断是怎样的。

从哲学上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可以划分为两类,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而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20世纪西方元伦理学(meta-ethics)出现以来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在元伦理学看来,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别,是价值概念确立的基础。事实与价值相对应,事实独立于人们的意识、意志,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它可以以描述性语词或描述性命题进行描述,对描述命题所要求的是真理性,即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它的存在可以与主体的活动无关。价值则不同,它是人们的主观评价活动、评价行为的产物,是人们自己作为实践主体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所做出的评判。在休谟(David Hume)看来,事实与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事实存在于对象之中,是对象的形态、属性、特征等等,而价值是人在认识对象时主体内心由于天性结构而产生的感觉或情感。正如休谟所说,价值“就在你的心中,而不在对象之内”[23]。如果个体对外在对象没有产生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那么对象自身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因此,休谟关于“是”与“应该”或事实与价值相区分的论点成为了现代性讨论的深刻背景,也是元伦理学的中心论题。

基于哲学上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划分,可以从事实性和价值性两个层面来分析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看法。因此,生态旅游观可以定义为:主体基于对生态旅游的事实性判断和价值性判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那么游客的生态旅游观就是游客基于对生态旅游的事实性判断和价值性判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为了能够对中外游客的生态旅游观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试图建构一个生态旅游观模型(见图1)。在该模型中,游客对生态旅游的事实性判断可以分为属性观和特征观,即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性质和特征的看法;游客对生态旅游的价值性判断可以分为功能观和影响观,即游客对生态旅游的功能和影响的看法。下面就以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来比较中外游客的生态旅游观。

图1 游客“生态旅游观”的概念模型

三、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

为了获得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研究者于2009年7月14日至31日在海南省境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到海南进行旅游的中外游客,调查范围遍布全省,重点放在三亚、海口以及重要的生态旅游景区。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调研组深入海南省的14个地方集中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主体部分由30个问题(或问题组)组成,从多个方面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调查问卷的附录部分主要设计了一些关于游客个人资料的问题,如游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年收入、来源地、行程安排等。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一对一的调查问卷发放方式,力争做到一卷一收,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1750份,回收了1690份,其中有效问卷1628份,有效率为96.3%。其中中国游客1570份,外国游客58份(主要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

为了比较中国游客与外国游客的生态旅游观是否存在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24]。独立样本t检验过程,是对两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F检验,第二部分是T检验。F检验是用于处理两组或两组以上样本之间方差的统计方法,目的在于判断所发现的误差主要是样本组内的误差还是组间的误差,如果是前者,则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如果是后者,则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给定显著度下,可以通过F值来判断X1和X2方差之间是否存在差异。T检验适用于判断两平均值在选定的显著条件下,是否存在真正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实际观测的平均数差异和预期的随机误差进行比较,差异值和随机误差的特征值之比构成用于检验差异的统计量t,其分子为两样本平均数之差,分母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用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来表示。计算出t值后,再与按显著度和自由度查表得出的t值相比较,如计算出的t值等于或大于表中查得的t值,则否定对立假设。

在分析结果时,先看每个特征组别总体方差相等性的“F检验”,如果F值显著(显著性一栏的值小于0.05),表示原假设不成立,即代表两个组别总体方差不相等,再看“不假设方差相等”栏的T值,如果显著(显著性一栏的值小于0.05),则表明中国与外国游客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F检验值”不显著(显著性一栏的值大于0.05),表明两个组别总体方差相等,则看“假设方差相等”栏的T值,如果显著(显著性一栏的值小于0.05),则表明中国与外国游客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之后,可以得出中国游客与外国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感知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结果与发现

(一)“属性观”方面:中外游客主观认识相似,但客观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游客对生态旅游属性的认识属于事实性判断层面。游客的生态旅游属性观是指游客对生态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和看法。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往往必须通过外在的现象,同样,游客对生态旅游属性的感知也必须通过他们对生态旅游行为的认识来反映。刘英认为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应是旅游供求双方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17]。那么中外游客对于生态旅游的这一属性的认识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设计了6个题项(见表1),通过比较游客在生态旅游当中的客观行为来间接反映他们的生态旅游属性观。

表1 中外游客在生态旅游中的行为感知差异

注:*双尾检验

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的对生态旅游的属性感知基本相似。其中仅第6项——“我愿意购买、消费价格稍高的环保型旅游产品”,具有显著差异,即外国游客更愿意购买、消费价格较高的环保型旅游产品,这与外国游客具有相对较强的购买力是相一致的。在第4、5项问题上,中国游客的认同度要稍高于外国游客,也就是说,中国游客更趋向于给野生动物喂食以及在自然保护区露营。这与现实中中国游客的行为表现是相一致的。但在第1至3项问题上,外国游客的认同度略高于中国游客。总之,中外游客都十分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由于中外游客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中外游客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中略有差异。

(二)“特征观”方面:中外游客在认识和行为表现上差异明显

游客对生态旅游特征的认识也是属于事实性判断层面。那么,生态旅游具有哪些特征呢?一般来说,生态旅游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和一般旅游没有区别;(2)以自然为基础[2,25-27];(3)注重环境、生态保护[6,28-29];(4)帮助居民脱贫并强调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28-30]。为了弄清楚中外游客对于这四个特征的选择,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见表2)。在被调查的1476名中国游客中,72人选择了“特征1”,占4.9%,略高于外国游客(3.6%);189人选择了“特征2”,占12.8%,略低于外国游客(18.2%);530人选择了“特征3”,占35.9%,外国游客占43.6%;685人

表2 中外游客对生态旅游特征的认知比较

选择了“特征4”,将近占到一半,达46.4%,而55名外国游客中只有34.5%选择了“特征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更多的中国游客认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并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而更多的外国游客认为在生态旅游当中要注重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与外国游客的实际行为是相符合的,因为在现实中很少看到外国游客乱丢垃圾、破坏环境的现象。此外,和外国游客相比,相对更多的中国游客认为生态旅游与一般类型的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这与现实中中国生态旅游的泛化现象和游客不太注重环境保护不无关系。

(三)“功能观”方面:中外游客认同度基本相近

事物的功能即事物的作用或效能。生态旅游的功能是指生态旅游对外界事物所具有作用和效能。有学者指出生态旅游具有保护功能[21]、环境教育功能[7-8]、经济功能[9]、保健功能[31-32]、脱贫致富功能[9]等。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的新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旅游和保护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之一。此外,游客在生态旅游当中可以得到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因而具有教育功能。还应该注意到生态旅游目的地一般是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尚未开发的区域,发展生态旅游无疑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了调查中外游客的生态旅游功能观的差异,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即生态旅游是否能实现四大功能:保护、旅游、教育和扶贫?(见表3)35.8%的外国游客认为肯定能够实现,相对较少的中国游客如此认为。但更多的中国游客认为可能性较大(占46.5%)。在选项“可能性较小”上,中外游客的比例相近。没有外国游客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有少数中国游客如此认为(占1.9%)。

表3 中外游客对生态旅游功能的认知比较

(四)“影响观”方面:中外游客都持一种正面评价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无处不与旅游主体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各种关系。张文认为,旅游影响是指因旅游而形成的具有关系的事物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及结果[33]。人们在生态旅游中,同样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等。但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人们比较重视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此外,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对当地居民原有的、较为封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18,33]。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与森林有关,有学者还专门研究了人类的活动对森林景观的影响[34]。为了比较中外游客生态旅游影响观的差异,我们设计了5个问题,采用3等级评分,分别给“变好、没影响、变差”赋值1、2、3分。从表4可知,中外游客的

表4 中外游客对生态旅游影响的认知比较

注:*双尾检验

生态旅游影响观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森林景观”和“居民生活”2个方面,外国游客的认同度略高于中国游客,即外国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变差”;而在“环境卫生”、“空气质量”和“噪音”3个方面,情况则恰好相反。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生态旅游观”模型四个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在生态旅游属性观方面,中外游客都认识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但对具体行为的感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中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背景有关系。(2)在生态旅游特征观方面,中外游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游客更倾向于认为“帮助居民脱贫并强调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是生态旅游最主要的特征,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及中国的教育观念有一定关系;而外国则更倾向于认为“注重环境、生态保护”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这与外国游客在旅游中的现实表现相一致。(3)在生态旅游功能观方面,中外游客的认同度十分相似,70%以上的中外游客都认为生态旅游可以实现或很有可能实现四大功能。(4)在生态旅游影响观方面,中外游客的感知度也大体相近,大多数中外游客都认为生态旅游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一种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方面。因此,总体来讲,中外游客的生态旅游观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并不明显。

在全球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的生态旅游观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游客的生态旅游观决定着他们在旅游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我们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在样本的选取上,外国游客相对中国游客太少,不利于样本比较的科学性;问题与选项的设置不太全面和合理,可能影响了本文的深入研究。除了对中外游客的生态旅游观进行客观比较之外,我们认为对形成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将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 卢小丽,等.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6,(2):56-61.

[3] 吴楚材,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67-71.

[4] 赵 梦.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四川林勘设计,2010,(2):34-41.

[5] 李淑艳,等.对生态旅游的本质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4-30.

[6] 周风杰,等.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16-118.

[7] 叶新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研究[J].四川环境,2009,(3):54-57,70.

[8] 尤海舟,等.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J].四川林业科技,2010,31(3):89-93.

[9] 周凤翠.论生态旅游开发循环系统的经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37-5138,5175.

[10]张 锐,刘浩然.生态旅游及其开发研究[J].才智,2010,(19):226.

[11]易志斌.中国生态旅游治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15-24.

[12]郭 文.生态旅游实践与旅游生态发展——国内外对比与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36-38,48.

[13]RALF B,CARL C,ZHONG Linsheng, et al.SHENGTAI LUYOU: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in Eco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4):945-968.

[14]李明辉,等.中外生态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的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8,(3):18-23.

[15]刘静艳,等.生态旅游观的发展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3,22(5):74-77.

[16]万幼清,邹珊刚.儒道思想中的生态旅游观[J].求索,2004,(8):160-161.

[17]刘 英,等.生态旅游的科学概念与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73-76.

[18]A MANDAS,JAVIER G.Community views of eco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448-468.

[19]SCOTT L.W.Perceived impact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3):743-745.

[20]CHRIS R,KAREN H,SHARON C.The gaze,spectacle and eco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148-163.

[21]Stefan G.Ecotourism:a means to safeguar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303-320.

[22]ERCAN S,VINOD S,SEVIL S.Redefining Ecotourism:The Need for a Supply-Side View[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8(2):168-172.

[23]休 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5-516.

[24]张小强,等.基于T检验和特征项目分析的入侵检测研究[J].铁道学报,2007,29(6):113-117.

[25]DAVID B W.Magnitude of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nd Keny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792-816.

[26]DAVID B W.Ecotourism as mass tourism:contradiction or reality[J].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1,42(2):104-112.

[27]DAVID B W.Comprehensive and minimalist dimensions of eco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2):439-455.

[28]HONEY M.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e?[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9.

[29]WALLACE G N.Toward a principled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venue[C]∥In E.Malek-Zadeh(Ed.),The ecotourism equation:Measuring the impacts.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1996:119-140.

[30]WIGHT P A.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marketing of tourism.In E.Cater,G Lowman(Eds.),Ecotourism:A sustainable option?[M].Brisbane:Wiley,1994:39-56.

[31]韩文斌.浅议生态旅游的保健功能[J].山西林业,2003,(4):13-14.

[32]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48-253.

[33]张 文.旅游影响——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4,368.

[34]李际平.人类干扰对森林景观类型相关性的影响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5):39-43.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生态旅游旅游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外国游客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