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阳
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还是在高一的语文课本上,而且是节选——仍感觉很长,那时只是感觉到作者的命运很悲惨,但是他又十分坚强,身体的残疾和一身的疾病都没有打倒他,所以作者的名字叫“铁生”。
很久一段时间之后,完整地读了《我与地坛》,内心实实在在的被震撼了!这篇自叙式的散文中,史铁生先生把他的人生哲思写到了我们这些健全读者的心坎里!是啊,人的命运不尽相同,但是人生这东西就是这样,每个人都要经历,包括属于我们自己的惨淡与悲伤。我们有时候会发现,我们比史铁生更渴望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地坛”,一片灵魂的净地。但是,很多人相对于史铁生先生又是不幸的,健全的身体反而成了枷锁和束缚,或被身体强迫着东奔西跑,却远远不及他坐着轮椅在地坛公园每一棵树下都留下车辙。
我们常说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欢蹦乱跳。可就在这时轰然一声,一个八九点钟的太阳永远地瘫痪在了轮椅上,同样作为年轻人,我甚至不敢去做设身处地的想象,那时史铁生才刚刚二十出头。
“为什么要活着?”“是否该活着?”“要不要去死?”,这些问题成了二十多岁的史铁生每天在思考的问题。这一想,就是三十多年,他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怨恨一切的年轻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悲惨。他不仅想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更用笔墨,把这在地坛公园里日复一日悟出的人生哲理,诉诸众人,告诉很多并不明白为什么活着的普通人,让很多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活着的健全人,去体会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上天赋予我们生命,也赋予了我们欲望,活的欲望,各种各样的欲望,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中,无数个生命,无数颗心灵,总有各自的欲,其实每个人不管有什么欲望,都是为了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史铁生当初瘫痪在轮椅,也常常想到过死,或者说,他在心灵上经历过了死,但是他活了下来,有了写作的爱好,并成为他人生的支撑,在心灵上经历过死的史铁生,把他的感悟写了出来,这对于没有经历过这一切的普通人,他的读者们,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明白应该怎样好好活着。
见过史铁生先生的人都说,他很爱笑,有人评价他是“最爱笑的作家”。
很难让人想象到,二十一岁起就双腿残疾,后来得了尿毒症,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的史铁生,是这么开朗、豁达。记者问起他的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儿东西。”自嘲里,无奈是有的,更多的却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许,史铁生已经看懂了生与死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对于他所遭受的与所经历的,才会有如此的感叹。一身的疾病,似乎成了他洞见人生真谛的指引者,让他什么都看到了,什么也都想到了。在《病隙碎笔》中,他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了“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信仰”甚至是“死亡”等问题,对于生命所经受的一切没有任何回避,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我们没有人知道史铁生先生花了多少时间来思考死亡,何况他诉诸笔端的也只是他思考中的一小部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中这句对于死亡的阐述,成为人们很爱引述的一句关于死的“名言”,但他们却可以想象到他是经受过怎样的心灵的炼狱后才有如此深刻的达观。我们这些普通人,健全人,恐怕很难有史铁生那样的感悟了,也许疾病让我们感到恐惧,也许死亡对我们还很遥远,但是至少,可以从史铁生先生那里明白,对于人生,还是要有一个坦然的心态,你自有属于你的人生,那就慢慢享用吧。
命若琴弦,这是史铁生用一篇小说为我们讲述的人生道理。在故事里,有一老一少师徒两人,他们都是瞎子,弹唱着他们赖以生存的三弦琴活下去,说赖以生存,不仅是因为这是个糊口的活计,更是他们活着的目的:真正弹断一千根弦时,就可以以此为药引,用着祖师传下的药方治好眼睛,这对于两个瞎子来说,甚至是比生死还大的事情。于是,老瞎子弹了一辈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他颤抖着拿出封在三弦琴里的药方,却被告知那竟是一张白纸,活着的意义,倏然间无影无踪。他告诉徒弟小瞎子,要弹断的不是一千根,而是一千二百根。师傅临终前,把活下去的意义留给了徒弟,让他怀着睁眼睛看一眼世界的希望,活下去,起码在死之前,不要希望破灭。
有时候很羡慕史铁生,他的人生,活得要比其他人更加铿锵有力,更加脚踏实地。假如我们也身有残疾,假如我们也双目失明,给自己找一个自由奔跑、仰视蓝天的希冀,那么,我们的人生还会像现在这样凌乱、迷茫、浮躁吗?
命若琴弦,我想不仅仅是为了给好好活着找一个理由,更要把这琴弦弹出五彩斑斓的乐章来,而且,要弹得认真,弹得踏实,弹得精彩。
“职业病人”、“业余作家”史铁生先生的生命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戛然而止,他终于摆脱了疾病的折磨,等到了那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微笑着离去。他的离开,会不会让很多人感到孤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