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生活中成就自身——相声《专家指导》的创演启示

2011-11-21 19:17吴文科
艺术评论 2011年9期
关键词:专家思想艺术

吴文科

吴文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声在当下的发展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低迷,这是不争的客观现实。相声界为改变此等现状做出了种种积极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包括近两届CCTV电视相声大赛在推新人、出新作方面的不懈努力,体制内外的一些相声从业者坚持在小型场所直面观众常年演出各类节目,等等,对于吸引社会各界关注相声发展的热切眼球,坚守相声砥砺自身艺术的专业阵地,无疑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冷静地审视这些努力,也毋庸讳言,上述各方的种种作为,依然没有在根本上取得理想中的效果。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相声艺术之在当下的创演实践,还没有获得相应的艺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相声与传媒的互动关系,可谓观察相声在当代创演发展的一个风向标。生活在科学技术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包括相声在内的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无不受到传播方式的极大影响。如所周知,曾几何时,广播与电视的兴起,极大地刺激着相声的创演,迅猛地推动着相声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精品节目和杰出人才,藉此得以迅速走红。“一夜成名天下知”的传播效应,给那些有准备的精品力作和杰出艺术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绝妙成功机会和充分展示自身实力的广阔舞台。同时,广播和电视也在改变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的过程中,解构以至颠覆着相声创演的原有生态,助长乃至制造着飘摇浮躁的从业心态,相声发展所需的正常秩序与内在规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全被打破。从最初的欢欣亢奋,到后来的无所适从,再到当下的迷茫彷徨,大部分的相声人就是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中,走过了一段既随波逐流又很不甘心的现代相声创演与传播之路。更为令人痛惜的是,行业内部的分配不公和专业团体的行当不全等等影响艺术生产的伦理性异动,使得原本形成的专业脚本创作队伍,也基本上走向解体乃至趋于消亡。相声艺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经历了新中国长时期的时代哺育,而使自身创演的专业分工终于出现精细与发达之后,重又回到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农经济”时代。再加上强势的现代媒体在助推其“走红”的同时,也粗暴地干预乃至改变着相声创演的发展路径。一时间,相声创演的独立地位和自主精神,重新遭遇到当年为着糊口生存而不得不寄人篱下的被动境地。变相逢迎和被迫媚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些创演的实际动因。整体创演滑向低迷并遭遇到普遍的批评和诟病,因而在所难免。

终于,在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不久,一些具有独立思考和敬业精神的相声人,决心通过自身的努力,着手扭转和改变此等面貌。特别是为着消除电视综艺晚会对于相声吸纳利用中的“削足适履”现象,自觉地喊出了相声创演要“回归剧场”的实践口号。之后一个时期,为争上电视而创演的驱动力相对削弱,电视上的相声节目相对减少;体制外的部分相声业者甚至起码是在产业经营的意义上取得了相当的利益与声名;相声节目争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热情与努力,也出现了可贵的冷静与理性。大家逐渐认识到,为上电视创演和为“春晚”创演,不是相声发展的主流与全部,电视传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双刃剑”效应,要求相声的创演必须回归自身的艺术传统,走符合自己特点的独立发展道路。尽管这种“自觉”多少含有一些“非此即彼”的实践偏颇,但与一味地为着上电视而必须要在很短的几分钟之内让人爆笑,从而难免“为笑而笑”地“胳肢性”创演;或为各类专题晚会天天赶写“命题作文”,由是而使创演的节目成为“今天写,明天演,后天丢”的“快餐垃圾”,等等实际上是属“仰人鼻息,看人眼色”的“任人宰割”局面相比,毕竟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立追求。也正由于如此,相声对上央视“春晚”的需求与追求,便在客观上让位给了诸多曲艺演员串演的喜剧性“话剧小品”。

但是,电视作为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强大威力和传播魅力,毕竟还是不可抗拒的!就在21世纪刚刚走过头10年的历史当口,相声界对于电视包括央视“春晚”,重又焕发出别样的热情。除了之前依然参与“春晚”创演的少数相声人,更多的相声业者又开始注重上“春晚”了。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堪称领军人物的相声界老将姜昆,在最近的两届(2010年和2011年)央视“春晚”上,再次回到海内外观众的视野之中,通过占领央视“春晚”这块“广告效应”无比巨大的演出阵地,重又承担起借助电视弘扬相声的现实重任。

应当说,这种“回返电视”的创演努力,是有一定成绩和起色的。特别是2011年央视“春晚”上,由方清平和赵福玉创作,姜昆等人改编,姜昆、戴志诚、李伟建、周炜和郑健联袂演出的群口相声《专家指导》,由于在很大程度上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群众心理、贴近社会实际,将思想的触角伸向了社会人群的深层土壤,给相声艺术的审美创造找到了较为坚实的生活支点,唤起了不少观众的欣赏联想,取得了可喜的创演成功。也给相声走出当下困境,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实践启示。

首先,《专家指导》的创作选材比较富于意义。作品抓取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包括如何保健养生、如何理财致富、如何爱好收藏和如何培育情感,作为艺术审视的创演对象。所切入的角度,则是相声艺术特有的“正事反观”:不是正面地告诉观众应该如何生活,而是从反面来警示观众不应当怎样生活。亦即通过揭露、讽刺和批判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各种伪专家利用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迫切心理进行坑蒙拐骗的卑劣伎俩,来制造“包袱”、生发笑料,形成了台上台下交集互动的艺术对话与审美沟通,引发了人们科学打理幸福生活和高品质追求人生理想的思想共鸣。这种深入社会生活客观实际、敏锐汲取现实生活思想养料的创演姿态,启示我们:只有从关切广大普通民众的日常苦乐出发,将自身的劳作融入亿万百姓的心灵深处,艺术的创演才会深接生活的地气而带来成功的可能。同时启示我们:好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之前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相声艺术之所以发展相对低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题材的选择普遍远离生活的实际,话题的演绎常常无关人心的痛痒,主题的追求缺乏艺术审美的社会心理基础与人文关怀的思想批判锋芒。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拿出深入生活的切实姿态,没有关切社会变革的现实矛盾;不是麻木不仁,就是有意回避;无法使自身艺术的思想触角伸向生活的热点、指向社会的焦点,无法使相声艺术特有的思想锋芒对准人生的痛点、关注变革的难点,因而难以形成引人关切的视点与审美创造的特点,较少赢得社会和民众对相声艺术的热切眷顾与深切尊重。艺术创演虽然不能媚俗迎合赶热闹,但缺乏关切、丧失热情、放弃思想、没有担当的创作和表演,肯定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社会的尊重,也无法赢得欣赏的喝彩与审美的共鸣。而这,正是包括相声在内的艺术创演通过深入生活并根植生活,赢得自身社会价值与审美生命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论依据。

其次,《专家指导》的主题和立意比较鲜明和健康,具有较强的思想力量。不论是对“养生专家”不负责任的深刻揭露和对“理财专家”不择手段的幽默批判,还是对“收藏专家”不着边际的巧妙讽刺与对“情感专家”不安好心的无情抨击,看似态度温婉,实则寓意辛辣!从一开头“捧哏”兼“腻缝儿”的“专家说了:西服代表世界,大褂代表国家,兔年服装特点:混搭!受累给评价一下”,而“甲”接“兔年穿混搭”、众“合”“姜昆变傻瓜”的“假托”式暗讽;到接下去采用几位伪专家轮番上场“现身说法”的“摹学”式揭露,包括对“爱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的“养生专家”所进行的“正话反说”式轻松调侃,对“理财专家”“只要钱,不要命”理财口号的辛辣讽刺,对“收藏专家”靠“埋”造假的巧妙揭露,对“情感专家”乱编八卦的无情批判;以及后面采用“顺口溜”式的“谐音顶针”所进行的“三翻四抖”式强化展示,均使各类伪专家的无行操守和丑恶面目,得以充分地暴露和幽默地揭示。同时,由于采用的是“顺势暴露式”的“展览性揭露”,因而在辛辣讽刺各类伪专家的同时,也实际上同情、揶揄、警醒并规劝着盲目热衷和一味迷信所谓专家的“受害者”,即“捧哏的”所代表的各种人等。从而将对消除伪专家的思想警示,同时引向了现场和电视机前都在听赏这段相声的观众,拨动了全社会都来反省何以会大量出现各种伪专家的现象,促使我们共同思索杜绝各类伪专家的社会治理处方与大众应尽的责任。而离开了大众的盲目迷信,所谓的专家就会失去行骗的市场。换言之,只有彻底铲除滋生助长各类伪专家的社会土壤,我们的生活才会充盈道德的空气,洒满诚信的阳光!这种富含人文关怀的主题追求与审美立意启示我们:包括相声在内的一切文艺创演,只有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占据思想的制高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讴歌美好,倡导诚信;敢于为大众代言,善于为百姓抒情;以此将自身的发展繁荣与社会的健康进步联系起来,将自己的荣辱成败与民众的幸福理想联系起来,才会赢得受众的尊重,拥有成功的可能。

再次,《专家指导》的创作构思比较巧妙,结构手法比较娴熟,节奏处理有机紧凑,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尽管是为央视“春晚”量体定做的“命题作文”,但由“拜年”切入的起承转合,思路简捷流畅,条理比较清晰;对各类伪专家进行揭露、讽刺和批判的艺术表达,层次递进有序,节奏回环分明。为在不失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使各类伪专家“暴露”和“出丑”,从而达到讽刺、批判与警示、规劝,即台上台下互动思考的双重目的,先后采用“轮番展示”与“谐音顶针”衔接贯通的“三翻四抖”式手法,较好地显示了相声艺术的审美优长,演来发人深省,听着引人入胜。尤为可贵的是,该节目的创演,属于比较典范的“群口相声”。虽然“捧哏”兼“腻缝儿”的作了些许服饰上的造型化妆,其它四位“逗哏”的演员也有着相应的行当分工,即不同类型伪专家的假托式“代言模仿”,但从不时穿插出现的“跳出”式说表即“合”声说表去看,节目的体裁结构,并没有离开以演员的本色身份进行“叙演”的本体特征,从而远离许多虽然标示为“相声”而实属人物代言的戏剧小品式“扮演”弊端。而紧扣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选用相应技巧,使形式与内容达到较好统一的创演格范,更是对当下许多所谓的“相声”创演“为笑而笑胡胳肢”和“为唱而唱乱搭车”等炫技偏向的有力反拨。可见,按照相声的艺术格范进行创演,并使方法和技巧的采用与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协调和统一起来,才是合乎相声艺术发展规律的创演正道。

当然,如果站在更为理想的角度去看,该节目的创作与表演,也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不足乃至不该出现和存在的“硬伤”。比如,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充实与打磨,深化和升华作品及节目的思想与主题。比如,目前对于伪专家现象的讽刺与批判,尚且停留在现象揭示的“暴露”层面,未能上升到形象塑造的“审美”层面。亦即对于假冒伪劣现象的审美表现,未能通过对于典型形象的生动塑造,概括、提炼、抽象并最终体现为具有相声特点的经典审美符号。再如,作品和节目的后半段,采用“顺口溜”式的“谐音顶针”之排比表达,不免失之简单化且使整个节目给人“头重脚轻”的欣赏感觉。从主题表达与思想升华的角度去看,就是只提出了问题,仅展示了时弊,却没有讽刺和揭露深层的因由,更没有挖深和批透产生的根源;从而也削弱了节目的思想力量,丧失了成为经典的机会。另如,该作品的标题或者说节目的名称表述,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硬伤”,那就是“专家指导”的文字标示,应给“专家”二字加上引号,以示其所指代的含义与真正的专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正如作品在结尾处的点题之语所示:这里所说的“专家”,实为“伪专家”!而相声界对于此类题材和主题的作品创演,向来有着自身的特殊传统,那就是采用“如此……”的标题方式,来表明和区别说演指代的事物并非字面标示的含义,而是另有所指,并且通常是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足或者说遗憾,原因可能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也是明摆着的,那就是,为央视“春晚”作“命题作文”式“主题创演”的严苛时间限制与现场效果要求。尽管所有的艺术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但如果不是受着自身格范的“镣铐”约束,而是为着外在需求的“妥协”俯就,就等于偏离了艺术创演的常态与本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不自由,毋宁死”的人间俗话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而艺术的生命,由此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好在,相声乃至整个曲艺的创演,有一个十分优良的历史传统,那就是:“一遍拆洗一遍新”。如果不愿去走“狗熊掰苞米”的蠢路,也不甘心于随波逐流地制作“快餐垃圾”,就在更加高格的艺术追求中,通过传统演出场所直面观众的长期现场砥砺,沿着曲艺创演千锤百炼的创演传统,于此基础上进行反复地修改和不断地打磨,进一步完善形象的塑造,大力充实思想的内涵。相信这个作品及节目,完全可以逐步成熟而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当然,为了演出打磨和传承传播的方便,也不妨将目前“群口相声”的体裁,改为“对口相声”的样式,来进行“一遍拆洗一遍新”的反复锤炼。关键要看该节目的创演者及其有兴趣搬演该节目的相声界同道,于此秉持怎样的艺术操守和审美态度。

猜你喜欢
专家思想艺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致谢审稿专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纸的艺术
请叫我专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