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政党形势综述

2011-11-21 16:53伟/文
当代世界 2011年12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民众

■ 魏 伟/文

2011年世界政党形势综述

■ 魏 伟/文

2011 年,世界政党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影响稳中趋乱,脆弱性、动荡性较往年突出。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困境加深,执政党在选举中普遍败北,民众抗议活动风起云涌。发展中国家的“威权”政体受到冲击,西亚北非多国强人政权倒台,政治版图重塑。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忧患意识上升,努力完善政权建设,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激化,执政党面临的压力上升,能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攸关其前途和命运。

年度世界政党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各类选举总体平稳有序,发达国家政权普遍易位,发展中国家多数执政党连选连任

2011年,全球约60个国家举行了总统或议会选举,其中约有15个国家政权出现更迭。

西方国家执政党受金融和欧债双危机拖累,选情低迷,极右政党受到欢迎。除加拿大保守党、新西兰国家党在选举中保位成功外,爱尔兰共和党、葡萄牙社会党、西班牙工社党、丹麦右翼执政集团在大选中败北。希腊泛希社运和意大利自民党提前下台,传统政党失去民心,两国成立由技术专家领衔组织的政府。法、德、日等国执政党在地方选举中遭遇挫折,社会基础脆弱。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极右政党乘势兴起,在多国政坛实现突破。法国、芬兰、奥地利等国极右翼政党利用民众不满,强化底层民众代言人形象,赢得社会部分民众支持。法国国民阵线在地方选举中取得好成绩,党主席勒庞成为总统选举的有力竞争者。芬兰“正统芬兰人党”和奥地利自由党跻身主流政党行列。希腊、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等国极右政党的上升势头明显。左翼政党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主张受到更多重视,但没能在选举中挽回颓势,欧洲政坛进一步右转。

部分发展中国家逢选易乱现象缓解,局部动荡加剧,主流政治力量分散,多轮选举、联合执政现象突出。除科特迪瓦、尼日利亚等极少数国家在选举中发生军事冲突和流血事件外,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选情平稳。佛得角非洲独立党、萨摩亚人权保护党等一些大党老党蝉联执政。缅甸、尼日尔顺利选出总统,实现军人政权向民选政府过渡。缅甸巩发党实施政改,不断向最大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释放善意,并修改《政党注册法》为昂山素季参政扫清道路。乌马拉当选秘鲁总统,进一步壮大拉美左翼阵营。泰国为泰党赢得选举并组建联合政府,红、黄对峙暂趋平息,但双方围绕特赦他信等问题激烈博弈。印度左翼民主阵线在地方选举中遭受重创,在印度政党格局中地位下降。突尼斯、埃及举行动荡后首次选举,伊斯兰势力异军突起进入国家政治舞台。此外,一些新兴国家执政党顺利通过选举关,政权相对稳固。新加坡人行党、土耳其正发党、俄罗斯“统俄党”、波兰公民纲领党均以较高支持率在选举中胜出。

二、部分地区主流政党饱受指责和冲击,政坛进入阶段性震荡期和快速演变期

一是发达国家党争政争不断,社会运动蓬勃兴起,民主政治样板形象受损。美国共和党着眼总统选举极力掣肘奥巴马政府,阻挠政府变革进程,并围绕提高国债上限等问题与民主党缠斗角力,导致联邦政府几度濒临关门。日本民主党内派系争斗激化,政府在救灾问题上受到自民党等在野党攻击,颓势尽显,国内要求改革议会内阁制的呼声增强。野田首相上台后,积极倡导举党一致应对内外挑战,执政环境有所改观。西方国家中下层民众对政治低效和社会不公严重不满,自西班牙爆发“5·15”反体制抗议游行开始,西欧发起多轮大规模社会风潮,目标直指西方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美国民众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影响波及全球数百个城市。抗议民众要求加强参与式民主,增强政治决策透明度,实现财富公平分配。

二是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复杂演变,威权政体、家族统治和“强人政治”普遭挑战。在西亚北非地区,发端于突尼斯民众的抗议活动蔓延至多个地区国家,并迅速演变为推翻强人政权的政治运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三国政权垮台,领导人逃的逃、倒的倒、死的死;也门总统萨利赫在内外压力下被迫选择和平交权,但危机仍在;叙利亚反对派在西方支持下加紧夺权,巴沙尔政权岌岌可危;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君主国政局虽暂时稳定,但隐患犹存。在其他地区,马来西亚民众在反对党支持下,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有利于国阵“一党独大”的选举制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反对派要求分权呼声增大,“政治强人”备受指责。委内瑞拉朝野角力上升,倒查势力借查韦斯总统罹患癌症之机不断兴风作浪。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俄罗斯“统俄党”虽以较大优势蝉联执政,但遭到反对党有力挑战。值得关注的是,西亚北非地区多国强人退去并没有带来稳定与和平。利比亚过渡政府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埃及民众与军政府对抗加剧,存在“二次革命”的可能性。此外,一些大党老党虽然政权稳固,但面临的内外压力上升。印度国大党腐败缠身,在野党借机发难。巴西劳工党丑闻频发,形象受损。南非非国大领导人换届选举在即,内部斗争公开化。乌克兰、菲律宾执政党为稳固执政地位对前领导人进行政治清算,引发政局波动。

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以改革为抓手,促发展、促稳定

一是四党积极推进党内改革,完善自身建设。越南、老挝、古巴三党分别召开党代会,顺利实现新老领导班子交替,确保了政权稳定。越共十一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党的建设。具体措施包括:明确越共党员的属性、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并开展私营企业主入党试点等。同时,中央领导班子对十一大暴露出来的党内自由化问题有所反思,谋求妥善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老人革党首次明确党的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伟大工程,致力于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坚强、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管理严格、纪律严明、作风创新、领导科学、清正廉洁的党。古共积极推进党内改革,结束领导人终身制,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一批年轻干部开始走上政治前台。古共还进一步明确党政分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朝鲜劳动党加紧进行党内重组,逐步实现组织活动正常化,稳步推进金正恩接班进程。

二是集中精力抓建设,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目标推进。越共十一大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发展目标,新的中央领导班子着力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保障社会民生。朝鲜劳动党着眼打开强盛大国之门,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对经济领域的投入,废除平均主义,努力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全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老人革党首次系统阐述建设本国特色市场经济思路,强调各种经济成分平等发展、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古共明确提出以“更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带动国家渡过危机,强调非国有经济的重要意义,在大力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古共还进一步下放权力,稳步裁减国有部门冗员,但明确反对休克疗法。

此外,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四党高度重视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的影响,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外部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

四、多国执政党(当局)危机意识增强,顺时应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发展方略

一是加快政改步伐,争取民众认同和社会支持。西亚北非动荡国家执政党(当局)取消实施多年的紧急状态法,释放政治犯,赋予民众更多自由和参政权利。摩洛哥、约旦等王权国家也主动削弱王权,修改宪法,让政党发挥应有作用。但总体看,上述政改措施难以满足民意诉求,动荡局势短期内尚难平息。中国周边和黑非洲一些国家执政党积极调整策略,努力适应新的政治环境。新加坡人行党接受前总理李光耀等六位中委辞职,实现了党内更新换代,回应民众的批评和质疑。韩国大国家党更新领导班子,加强革新力度,争取改变“富人党”、“漠视群众党”的负面形象。坦桑尼亚革命党、印度人民党、刚果(金)劳动党着力整顿党风党纪,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进一步拉近党群关系。

受西亚北非乱局影响,一些执政党积极展示民主姿态,抢占道义先机。乌兹别克斯坦加强议会和政党作用,将未来总理人选由总统推举改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哈萨克斯坦、塞内加尔取消延长总统任期的全民公投和修宪计划。吉布提、苏丹总统宣布不再谋求连任。

二是探寻走出危机,振兴国家的发展道路。美国民主党首倡“赢得未来”主张,强调投资未来,发展“先进制造业”。欧洲国家执政党一方面在增税和削减开支之间寻求平衡,以显示负责任形象;另一方面高举社会公正旗帜,平息民众怨气,争取社会支持。法国社会党、英国工党、德国左翼党等左翼政党则积极探索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思路,谋求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科技、实体经济等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英国自民党、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等提出要发展“负责任的资本主义”,强调要让公民分享发展成果,缩小收入差距,增强社会归属感。主流左右翼政党均提出要强化社会价值观,在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文化和道德因素。发展中国家执政党结合本国情况积极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尼泊尔联合尼共(毛)主动选择在整军问题上做出妥协,进而领衔组建共识政府,以完成和平与制宪进程,为该党在未来的选举中争取主动。俄罗斯“统俄党”积极谋求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均衡发展。巴西劳工党制定“第二个经济加速增长计划”,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力争在十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几点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政治、社会的影响加深,暴露和凸显出西方政体和威权体制的弊端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超越经济领域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扩散,揭开并放大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和发展中国家威权体制的内生问题。

一是西方多党民主政治失灵,功能弱化,效率低下。一方面,民主政治演化为“金钱”政治。政客服务于资本,资本绑架民意,造成政党政策与民意脱节,主流政党的社会支持率普遍下降,一党执政越来越被多党联合执政所代替,执政联盟内斗扯皮、议而不决现象突出。另一方,选举政治导致主流政党功利、短视。选举频繁举行,执政党避免触及社会深层问题,更无暇思考国家发展大计。在野党为上台执政,在涉及国家发展等重大问题上不妥协、不让步,使政府难有作为,更遑论应对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感慨道,美国这个国家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美国“政治”。

二是在威权体制下,执政当局罔顾民意。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民众生活水平并非全球最低,执政当局却遭遇民众运动的强烈冲击。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长期实行强人政治和家族统治,官商勾结、腐败盛行,人民不仅被剥夺政治权利,而且难以分享国家发展红利,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即使在新加坡,民众也不再仅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裕,也要求扩大政治上的权利。

二、民众的参政意愿增强,参政渠道拓宽

部分国家民众对本国主流政党的执政能力产生质疑,对生存现状感到焦虑,求变心态突出。发达国家民众在选票政治下,为维护切身利益,要么通过手中的选票选择政党,影响政府决策;要么通过群众性抗议示威,向政府施压。发展中国家民众长期受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影响,个人意识和权力诉求日益强化,通过政治方式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推特、脸谱等新媒体逐渐成为民众释放不满,获取信息和参与政治的渠道。民众已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政治参与者,新型媒体对当代政党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是影响政党执政安全的一把双刃剑。

三、改革是执政党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及稳定的相互关系是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2011年,许多国家面临着经济形势严峻、政治社会动荡的复杂局面,以改革谋发展成为各国执政党的共同诉求。但是,改革是把双刃剑,如何选择改革议题、把握改革节奏,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直接关系到改革成效。美国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打着“变革”旗号上台,艰难推进医改,加强金融监管,但遭到强大阻力,成效不彰,引发民众不满。为争取连任,奥巴马从“求变”转向“求稳”,以延缓改革谋求政治和解。法国右翼人民运动联盟为争取民心,也不得不放缓改革步伐,避免与中下阶层民众进一步对抗。越、朝、老、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谨慎推进革新进程,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反思调整,努力做到各项政策既能激发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危及社会稳定和政权安全。

四、美西方国家执政党转嫁危机,是催化并加剧一些国家政局变化的重要外因

当今,西方大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执政党普陷治理困境,为转移国内民众的压力和经济危机,同时利用国际和地区秩序转换期,借机强化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插手干预他国事务,对一些国家的政局变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西亚北非部分国家的民众抗议风潮为美西方发动民主攻势和军事干预提供良机,使西方长期觊觎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的战略得以实施。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出现政治动荡后,美欧很快转变面孔,不仅抛弃了一些长期盟友,而且出兵利比亚、迫使萨利赫交权、围堵叙利亚。欧洲多国执政党也成为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受害者。美国民主党政府着眼本国利益,不但不救助其西欧盟友,还两次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对欧元造成沉重打击。美主要评级公司频繁降低欧洲政府信用评级,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环境,引发市场恐慌,加重希、葡、西、意等国的债务危机,是导致“欧猪五国”执政党下台的重要诱因。

从目前看,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内难以痊愈,其对世界政党政治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西亚北非的政党、宗教和部族等势力将呈激烈博弈之势;西欧地区仍将是民众抗议的重灾区,动荡局势会继续发酵。2012年还将迎来美国、法国、俄罗斯三个大国的总统选举。普京明确与梅德韦杰夫“换位”执政,并获得“统俄党”参选提名,当选总统虽无悬念,但反对其继续执政的声音上升。美、法两国总统选举竞争激烈,前景未卜。值得关注的是,三国政权更迭或领导人更换均会带来内外政策调整,在国际关系与国内政局联动加强的背景下,对世界政党形势的影响不可小视。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民众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