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魅力与历史真实
——浅析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2011-11-21 12:38江腊生
艺术评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民族精神

江腊生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至,人们在各种欲望的追逐中不断陷于焦虑、迷惘甚至空虚当中,总感觉现实生活中缺少点精神的东西。一些电视剧纷纷暴力化、传奇化、性爱化,很多观众因而批判作品的媚俗、庸俗、低俗倾向,普遍性地慨叹当下的影视文化缺少核心价值观照。此时,影视剧作为最为大众化的艺术类型之一,以什么为题材,塑造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央视一套近期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民族精神与宏大叙事的结合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该剧全方位展示共和国领袖运筹帷幄迎战美苏核威胁的战略决策,揭秘顶尖科学家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一星”鲜为人知的秘密历程。既有主旋律的民族精神及爱国情怀,也有科学家们作为普通人的细腻情感,如涓涓细流直入观众的心底。我们无需指斥影视剧生产的商业化,也不必激愤于泛娱乐化的趋势,《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引发的社会反响说明,其实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民族精神诉求从未缺失,一旦主旋律以直逼灵魂的方式打开情感的开关,契合人们的精神需求,自然会赢得观众的青睐。

一、民族精神:信仰与力量

当下的电视荧屏几乎被谍战剧、青春剧所占据,而一些主旋律作品又总是在主题和形式上显得古板而僵硬。如何结合民众内心的精神诉求,提升民众的凝聚力,为他们树立生活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影视作品的一个迫切任务。从央视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突破六亿大关,已经稳居收视榜首。这些数据传播着一个信息,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状态下,中国老百姓的内心深处有着寻求个体精神价值的迫切要求。民族精神不再仅仅依靠理念化的政治训导,而是通过生动的个体形象,直接走近他们的内心,导引着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

伴随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该剧徐徐拉开序幕给观众一种油然的民族自豪感。片尾曲“中国男儿”的铿锵韵律,则让每一个中国观众胸中回荡着磅礴的激情。其中并没有说教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通过一系列革命领袖和科学家的身体力行,直接满足了每一个观众个体的精神诉求。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全剧贯穿了一个主题——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尊严是所有中国人行为的最高准则。“视民族尊严为最高尊严,视国家需要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原则,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今天中华民族实现新的腾飞提供了精神动力。”

该剧最成功的是通过一系列民族脊梁人物的群像塑造,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电视剧以实施“两弹一星”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为线索,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张爱萍等革命领袖和将帅们的伟人气魄和雄才伟略,真切地表现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等顶尖科学家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一心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在他们眼里,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的复兴重于泰山。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以天塌下来也不怕的大无畏精神和搭上性命也要为中华民族长志气的宏伟气魄,硬是让“两弹一星”这个关乎新中国存亡和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能否重新站立起来的伟大工程,从废铜烂铁中起步,仅用十几年时间就让原子弹炸响,让导弹升天,让卫星飞入太空,引起世界的震惊。他们牺牲自我,献身国防事业,勇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他们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无不深深感动着荧屏前的每一个观众。钱学森为了能报效祖国,在美军监狱内忍受非人的折磨,与美国军方展开顽强机智的斗争;邓稼先将28年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国家两弹一星的研究,并为抢救未能成功爆炸的核弹而遭遇核辐射,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形象直接给每一个观众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气神的力量,直接化解了人们在当前快速改革中形成的焦虑、怨恨和不知所措的精神境遇。电视剧正是通过这群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牺牲的精神、信仰,来叙述一个现代大国崛起的想象性集体诉求。

二、史实解密与史诗品格

作为一个对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自立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电视剧选取“两弹一星”本身就具备了史诗的品格。米兰·昆德拉指出,“历史背景是人活动的舞台,但所叙述的历史须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存在境况,同时历史本身也应作为存在境况而被理解和分析。”[1]《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纪实的风格,用宏大的叙事构架全方位展示了我国“两弹一星”的诞生历程,全景式展现了从领袖到元帅、从将军到士兵、从科学家到普通技术员,从国事到家事、从事业到爱情、从“两弹一星”理论设计到攻克技术难关等种种细节,生动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运筹帷幄,部署指挥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研制的历史风云。

该剧开篇就在序幕上展现出恢弘的史诗气势。开国大典上,伴随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听到这声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心潮澎湃,每一颗震颤的心都会被拉回那历史的瞬间;接着二战的风云变幻、美国的原子弹爆炸、巨大的蘑菇云升腾、广岛和长崎的巨大灾难以及世界为之震惊的画面接踵而来,把美国霸权主义的形象推到世人面前,为该剧的故事背景涂抹上沉重的氛围;而在广袤的戈壁沙滩上,我国千军万马挥汗苦战,大搞“两弹一星”工程的历史场景又是那样地鼓舞人心……这些场面为电视剧平添了一种悲壮有力的史诗氛围。

特别吸引人的是,该剧在叙述每一个大事件时,不断穿插解说员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旗帜鲜明的画外评说,让观众在深远的历史背景中,了解到这些重大事件背后众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全剧始终贯穿以历史大事件为主线,以纪实为主的叙事手法,将新中国成立到实施“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历史进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新中国的百废待兴、钱学森等爱国学者归国的艰难、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的核讹诈、蒋介石集团的阴谋暗杀、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联合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苏关系破裂、赫鲁晓夫撤走专家、珍宝岛事件、三年自然灾害等等,这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重大事件,都在该剧中有所表现。可以说,该剧调用了珍贵的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把科学家归国、成家,选址、研制等尘封已久的画面艺术地表现出来,在史料揭秘中讲述那一段历史的风云际会。全剧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以聂荣臻、张爱萍、张蕴玉等为代表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台湾蒋氏父子和毛人凤为代表的敌特一线,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高层人物等六大方面的真实人物构架而成。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280多人,没有一个虚构人物,没有一个虚构事件。从美苏秘密的核袭击计划,到击落U-2高空侦察机内幕;从“东风2号”导弹的失败,到核导弹试验的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的密语“邱小姐”,到人造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的真相;从众多著名科学家一夜间的神秘失踪,到核武器试验场、导弹试验场千军万马的苦战……在这些史料的揭秘中,主创人员屡屡穿插灰黄的镜头,将观众带入一个曾经拥有的记忆或诗意想象的空间,在壮怀激烈的诗意历史中感受豪情与信仰。

电视剧在强力打造具体生动的民族精气神时,还在处理各种历史事件和史料中屡屡使用谍战片的形式,将过去各类相关影视作品中从未披露过的历史内幕生动通俗地表现出来,体现了导演除了精神气质的执意打造,还艺术般地在可看性上做文章。当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势力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之间不断展开斗智斗勇的谍战时,台湾方面的侦察机不断在大陆上空被导弹击落,中美、中苏之间也是谍战不停,风云变幻。其中,“暗杀周恩来”无疑是最惹眼的。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前,台湾情报部门获悉周恩来将率领中国代表团乘“克什米尔公主号”飞往雅加达开会并在香港进行短暂停留,决定在香港下手,在飞机上安装炸弹。而周恩来在昆明却临时改变行程。据事后了解,周恩来是因接到缅甸及印尼总理的邀约,准备先赴仰光会面,再转赴万隆开会,才逃过一劫。台湾U-2高空侦察机一次次飞抵中国大陆,拍摄中国核设施的分布情况,最终被我导弹部队击落,既展示了我空军的战斗力,又反映了两弹一星对国防的重要性。这些历史事实的艺术表现,将观众带入一个紧张、神秘、刺激的战争状态,增强了电视剧的可看性,为纪实性的宏大叙述增添了一层市场化的神秘色彩。

当然,电视剧的本质是“剧”,“纪实”决非“生活的实录”,它离不开传奇、悬疑、解密的故事安排,离不开或风沙凄厉或温馨可人的生活细节,更离不开既有人性深度又富革命激情的呕心沥血的形象塑造。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会对历史事件作出诗化的解读,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挖掘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魅力,并借用诗化的手法,让凝固的历史画面生发出鲜活的场景,把沉睡的历史事件再化为诗性的故事。这就需要影视剧主创者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当蘑菇云在沙漠上高高升起,当“东风”系列导弹拔地而起,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巡游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的时候……,《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激情!史和诗的结合,正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将我们崇尚的民族精神与信仰融入诗意的生活世界,最终化入大众日常的生活空间。

剧中这些历史的画面,往往以黑白色调和土黄色调交相闪现,配上低沉而有磁性的画外音解说,将该剧的主题推到观众面前,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凸显了其鲜明的纪实风格,造就了再现历史和史诗质感的良好效果,充分调动了电视观众集体性的怀旧情绪。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缺乏的和需要的正是剧中反映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和信仰的执着。电视剧通过整合主旋律之下的现代意识与民族精神,在历史的真实与伟人的魅力中,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满足怀旧的诉求,也让更多年轻人实现励志和感动。

三、动人细节背后的人性塑造缺憾

在再现历史的过程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采取了宏大叙事与个人生命体验相结合的叙事结构,在对当时的国内外社会环境进行全方位呈现的同时,还重在对这段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这些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命运与感情,让“两弹一星”工程的历史叙述,多了一份细腻与柔软。

剧中鲜明的民族精神正是通过一系列最打动人的诸多科学家形象的刻画来表现。电视剧将这些“民族之星”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细致描述他们的日常情感,使观众更真切实在地了解这些“民族之星”的生活细节与精神理想。“还英雄以普通人的形态,就是把英雄看做普通人可以达到的境界。在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真实性的作用下,崇高就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反响,引起人们强烈的认同感。”[2]钱学森说过他姓钱但不爱钱,他在美国有名利地位、洋房汽车、美满家庭。这也许是当下一些人的终极追求,但这对钱学森却如浮云过眼,因为他有一颗永恒不变的中国心。当了解到钱学森想回中国后,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他不惧铁窗镣铐的折磨,冲破重重围追堵截,终于实现了以身报国的夙愿。他曾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另一个从美国归来的火箭专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那一瞬间与警卫员紧紧拥抱,将绝密资料贴于最难烧透的胃部,结果两人遗体烧焦,资料却完好无损。邓稼先和王淦昌离家28年研制“两弹一星”,为了保密,彼此都不能用真名称呼。除夕夜,当邓稼先大声叫出“王淦昌同志”时,两个大男人不禁抱头痛哭;为不让同志涉险,邓稼先独自闯入落弹区寻找氢弹碎片,因而遭受致命的核辐射,时隔28年重见妻儿时,他已身患绝症,唯一的愿望是到天安门前向国旗致敬。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了科学家可爱、充满人情味的一面,让原本宏观而抽象的民族精神自然而然从一系列具体鲜活的人物身上生长出来,直接契合了当下民众的精神期待。

剧中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面前应付裕如,指挥若定,谈笑间化解了两个超级大国一次又一次的核威胁,抚今追昔,令人顿生豪情又感慨万分。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泽东以大局为重,毅然将其尸骨埋在朝鲜,然舔犊情深,又经常在天气晴好之日,晒一晒岸英的遗物。在苏联逼债时期,周恩来每天省下一个窝头,为的是晚上加班提供能量。他把大半瓶茅台酒留下来,一直等到钱学森成功归国后,在接风宴上拿出来喝,充分体现了领袖对科学的崇尚和知识分子的厚爱。正是这些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细节让观众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深受感动,释放自己埋藏已久的本真情感。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整个电视剧跨时二十多年,其中众多的科学家、家属、革命领袖等在展现中华民族身上最宝贵的精气神时,还存在一定的简单化、雷同化倾向。艰难的历史时期带给观众的只是一种时代的背景,却没有化入人物性格命运的生成与发展中。于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气质似乎完全来自民族、国家的召唤,却忽视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几乎每一个科学家在艰难的环境中都自愿地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国家,而每一个家属则都深明大义,毅然支持自己的丈夫或子女。这些形象一个个显得单纯透明,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构建了中华民族屹立东方的精神之本。观众在感受其中逼人的民族精神和奉献精神时,却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人性深处。生活中一系列具体的细节表现,只是充当了其中的注脚。这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精神之塔的构建,却缺乏“人”的整体塑造。

可以说,电视剧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正是因为其对应了当今市场语境缺失的一种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气神。电视剧通过宏大的叙述框架,以历史纪实的方式,建构了一段科学精神的史诗。同时,一系列感人的人物细节,将电视剧中的精神与信仰建构在人物生活的现实土壤上,满足了当下核心文化价值构建的时代诉求。该剧画外旁白、历史画面、感人细节、单纯的精神建构互相融合,形成了纪实剧的一种新模式,实现了“娱乐之星”到“民族之星”的转换,为今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打造,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当然,电视剧在人物精神世界方面的探求,还存在一定的简单化不足,尤其在丰富性、深入性等层面还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注释:

[1]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5页。

[2]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4页。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缅怀“两弹一星”元戎程开甲
MINORITY REPORT
拿出精神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中国“卫星之父”——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