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德平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 421008)
基督新教道德对美国早期的维稳价值
邬德平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 421008)
基督新教历来高度重视教民的自身修养和道德建设,崇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传播到美国后,新教继承了这一传统,对减轻政府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压力,抚慰弱势群体心灵,化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宗教道德;现代维稳价值;美国;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向来重视道德建设,它的重要分支清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个人没有高贵品德,虔诚的信仰,整个社会将没有爱心和生机,变得死气沉沉。”[1]142至于社会福利,早在16世纪初,德国著名神学家马丁·路德与卡尔文等宗教领袖在重构济民体制、推进社会福利方面就异常活跃,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后,济民体制与宗教伦理道德一起不断发展完善。“清教徒一直站在赈济贫民计划最忠诚的新教徒之列。”[2]168新教教会关爱弱者、发展慈善、抚慰弱势群体心灵,化解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从而帮助美国上下一心,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建设,加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宗教可以对现代社会发挥重要的维稳功能,这对于“极不稳定”的现代社会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宗教在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垄断地位,具有维系社会稳定、论证社会存在合理性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由于国家不再需要宗教来说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由于人们生活行为准则多元化使得宗教礼仪、教规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不再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宗教道德在现代社会已退出社会中心舞台,但是宗教并没有被其他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替代,其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与意义在今天反而更加凸显。基督新教在美国早期社会的维稳作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新教这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笃信、守法是基督新教最根本的道德特质。胸怀“创建山巅之城、模范社会”远大理想的清教徒愤然离国、远涉重洋到达北美后,依然信守如下箴言:顺乎道德,与人为善,远离邪恶,作恶者天诛地灭。他们必须干事脚踏实地,信教心向天堂。“有钱有势的人不得欺压穷人,穷人和被蔑视者不得反抗上级而脱离管束。”[3]16宗教道德也有层次要求:关爱、仁慈、和善、忍让是对富裕之家的倡导;信仰、耐心、顺从则是对下层人民的要求。
其次,济贫扶弱、发展福利是基督新教重要的维稳手段。福利和慈善活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再分配,促进了民生,客观上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降低司法及维稳成本,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受基督新教“入世”伦理的点化和启迪,美国大众一方面竭尽全能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另一方面笃信基督,以求感动上帝成为被救赎的“选民”。然而受具体条件的局限,产生贫弱群体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形下,教会与家境殷实的信众联手开办学校、创建医院、孤儿院、成立互助基金、儿童看护中心等,推动慈善与福利事业。拥有自己企业与商业机构的教区不在少数,其经济效益无论丰厚菲薄均多用于宗教事业及社会公共利益:置办物品、接济贫民、提供就业服务等。
再次,爱人如己的基督新教伦理弘扬了博爱精神,提升了道德品位。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奉行“追求至善”的道德宗旨。耶稣教导人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基督教中具体伦理规则的提炼和升华。[4]按基督教教义,救赎是人生的目的。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追求精神的不断完善。为了接受教化、取悦上帝,新教教徒广施仁爱,泽被全国。教会机构和“兄弟”、“姐妹”对“不幸者”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消除困惑、走出困境,而受助者对教友和教诲感恩戴德,化解了对社会的敌意。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新教的慈善理念绝不是盲目的无限宽容的救助,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原则,因穷困性质不同,救济的原则各异,对待“善穷”和“恶穷”是有很大区别的。对遭遇窘迫的“善男信女”的态度是和善的支持与帮扶;对那些参与赌博、离经叛道、奢华浪费、贪婪成性的穷人,会让他们从事最粗糙的工作,既要他们自立,又让他们得到教训。[2]139此外,新教教会还将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同扶贫济困相结合,让帮扶对象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增加就业机会,还对教会心存感激。这样,传统宗教道德在济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安民固国。
公共道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涉及个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风、习惯等)相对应的公共生活规则,表现为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践行的能力。公共道德在任何社会都是重要的维稳手段,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的延展,公共道德的维稳功能更显重要。从历史发展看,公共道德往往存在于宗教教义中,宗教信仰更是公共道德的重要维系力量。这种情况在美国早期社会表现得尤其明显。
一方面,基督新教传统教义和戒律是美国的公共道德基石。《圣经》为基督教描摹、构建出伦理道德的基本轮廓和坚实框架。清教徒是基督新教的重要分支,因其教义严苛闻名于世,故而清教徒被视为伦理道德模范先锋,为美国社会奠定了道德与宗教基石。基督新教伦理认为:人并非天生完美,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而完善的途径须通过强化个人责任、提高道德意识,故须受到道德秩序绝对约束力的制约。[1]119“宗教道德把自己所推崇的行为规范转化为社会所通行的道德,从而起到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5]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博金斯认为,良知比宗教法庭享有更高的权威性:“教义要求基督新教徒服从上帝的旨意,正直行事、广施恩泽、济贫怀仁、谦恭低调。为达到此目的,教友必须在这项任务面前团结如一人,远离奢侈、节衣缩食。我们用谦恭、慷慨、耐心和自由支撑起我们的事业,同甘共苦,将艰巨的任务和理想的社会摆在眼前,做在手头,把社区成员视为兄弟姐妹。”[6]基督新教伦理尤为强调勤劳。为防止新教徒堕落慵懒,很多教民赞同艾拉司默思的观点:反对节日休假,原因是假日引诱人们不事劳作、虚度光阴。这在美国的蓝色法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有人这样评价:基督新教运动的结果产生了一类新型的人:衣着朴素,表情严峻,不苟言笑,对一切享乐和艺术都不屑一顾,处处对自己事业的必胜表现出狂热的信心,意识到每时每刻如不为上帝的荣誉造福和劳动就是罪恶。[7]211
另一方面,新教教徒是捍卫公共道德的主力军。基督徒都有“追求至善”的诉求,所以净化教民的思想变得尤为必要。新教教会殚精竭虑维护他们的“严刑峻法”,教徒一旦违背,轻者自我忏悔,重者面临训斥、经济处罚,如果破坏了重要教规,很有可能将被逐出教会。逐出教会是很严厉的惩罚:“被逐出教会者不得进行买卖、不得获取工作、不得出庭作证或向法庭求证,无权索要债务、享受保释、无权立遗嘱、无权继承遗产、不得参与行政管理、无权充当监护人。”[8]由于上述制裁措施都与经济直接相关,宗教学者、神学家、主教哈科特遂称之为“靠钱袋约束的纪律”。总的来看,人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颇为谨慎。美国学者R·G·哈切森认为清教主义为该国公共社会道德提供了宗教基础是有道理的。
从理论上看,宗教信仰与福利慈善事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然而,这两者在精神内核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慈善事业,不管是个体抑或社会团体的行为,均是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理念的支配,是出于人性的善的弘扬,显然也应该是对恶的鞕鞑。因此,福利慈善事业成为宗教道德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方式。基督新教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大户人家应该慷慨好客。赈济贫民的传统由来已久,这种现象普遍盛行,成为一种社会保险。”[10]175
“仁爱”是基督新教实施福利慈善行为的基本理据。基督教拥有一整套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是道德伦理问题。基督教不仅是阐述世界和社会结构的宗教,而且是指明人如何生活、人存在的意义、良心、责任、荣誉等的宗教,甚至赋予纯粹的崇拜祈祷活动以道德伦理趋向。基督教的道德戒律首先是针对人的良心的。[7]212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相互依靠,这一点,基督伦理也认同: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只不过不同的人需求的帮助内容不同,依赖程度各异。新教徒视贫弱者为不幸,教民与教会机构共同为弱势群体提供周到的服务:为老、盲、残、智障人士提供住所,并委托劳动救济所、济贫院为其介绍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能自食其力。为了帮扶贫病羸弱者,有专门机构对其病情进行甄别核实,并视具体情况给予照顾。
“爱人如己”是新教徒追求的宗旨。基督教道德的重要特征在于其积极性,不仅改造个人,还改造整个社会,强调“我们必须互爱,像兄弟般没有区别;我们必须互助,心地纯洁、毫无杂念;我们必须共分负担而不能光顾自己,要一起料理同胞的事情”[9]259。这种积极的利他主义成为新教徒从事慈善事业的重要推动力。
从宗教发展史看,无论何种宗教,都将自己的理念植入教民内心深处,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示自己的爱心、宽容或平等心,此时,福利慈善事业就是绝佳的途径和窗口。但相较而言,美国教会,特别是作为早期社会中流砥柱的基督新教教会比其他教会更有条件、更有实力在这方面做好,因而,也做得特别出色。
第一,与其他宗教相比,新教教徒更加勤劳,也更注重物质追求。由于基督新教粉碎了绝对“命定说”,打破了“今世已如此,岂敢望来生”的固有观念。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感化上帝,使人们在生活起跑线上机会均等。这一伦理创造了社会心理条件,促进了致富的竞争,加速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受加尔文主义启发,新教徒普遍认为自己有权追求财富、享受物质生活。“我们不宜干涉勤俭,而要劝勉基督徒尽量获取、生活节俭,走向富足。”[10]163追求物质财富不再是罪孽,“金钱就是权力,就是力量,金钱用途广泛。‘《圣经》并未直言金钱乃万恶之源’,只曾说 ‘对金钱的贪婪是万恶之源’”[11]。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上下鼓足干劲,积极生产,取悦上帝。加尔文主义让他们深信:人们所从事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的荣光,都是自我完善。
第二,在美国,基督教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教会有自己的基金专款,甚至有自己的经济实体,此外,“政府把部分税收交给教会,并合教友的捐款,分配给有需要的人”[12]。新教有热衷福利慈善的光荣传统。他们认为,救贫扶弱是上帝的旨意:“你心里装着穷人,上帝心里就装着你;忘记穷人,上帝也就会忘记你。”[2]159为了更有效地帮助穷人,“市镇官员每周一次向新教家庭募集‘自愿捐赠’款物,接济穷人”[2]143。 他们以正当途径施展才华和创造力而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因为他们坚信“财富是上帝仁爱的标志,而贫穷是上帝拒绝的暗示”[13]。于是,人们放心追求物质财富,而一旦成功,便慷慨济贫,甚至倾囊相助,因为他们胸怀善意,心里装有穷人。受助者感恩戴德,发愤图强,走出困顿,迈向成功。这便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基督教徒数量占绝对优势。美国是欧洲后裔占绝对优势的移民国家,而欧洲文化大多受惠于基督教传统。这样,绝大多数美国人也就自然是基督的信众。加上新教徒更加勤劳、大胆追求物质财富,自然比其他教会 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中心城市。三要利用我国在空间上客观存在的东中西三元结构特性,有次序地实现东部地区“退二进三”的进程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从经济区域总体上而不是各个行政区域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四要跳出长三角,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区域服务业的合作。皖江城市带同国内其他经济区域存在着包括服务业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相比,皖江城市带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尚不具备同其竞争的实力,应该重点加强与其服务业的充分合作,利用内需市场日益扩大的机遇,大力促进服务外包市场国内化的发展。同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相比,皖江城市带服务业也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可以通过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弥补不足,在承接其服务业转移和服务贸易等方面与其展开积极竞争。
注释:
(1)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九个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2)2003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四次长三角州城市经济协调会上,浙江台州市正式加入该会,使“长三角”城市由传统的15个扩展为16个,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台州、舟山、绍兴、湖州、嘉兴、杭州、宁波。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EB/OL]国办发〔2008〕11 号,国务院办公厅,2008-3-1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3-25] http://www.gov.cn.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国发[2008]30 号,国务院,2008-9-7,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9-16] http://www.gov.cn.
[3]、[6]、[7]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1-48.
[4]美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1.
[5]冯之俊,于丽英.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与现代服务业外包[J].科学学研究,2007,(6):1025-1031.
B503;B7
A
1001-862X(2011)05-0091-004
邬德平(1970-),男,四川巴中人。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及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