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阳
一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与那些声名显赫的湖泊相比,微山湖本来是不为众人所知的,可因为这首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这热闹是不无道理的。
春夏之交的微山湖,水波荡漾着绿意,处处洋溢着生机。各种水生植物已初长成,芦苇、三菱、燕麦、莲藕、蒲草、车前子等等,都崭露出了新容;一群群的麻鸭,在游弋、觅食、嬉戏,叽叽嘎嘎。夏天的微山湖荷花争艳,是狂放热烈的;秋天的微山湖蒹葭苍苍,是成熟丰美的;微山湖飘雪的日子沉静而素雅,又是别一番景致。有了这般独具特色的美景,在旅游大潮的今天,微山湖的热闹就成了一种必然。
更何况,湖中还有个微山岛。
其实微山湖本不是湖,微山岛当然也不存在。明末以前,这一带因地势低洼,只是洪水排涝留下的湿地。到了明万历年间,黄河在微山附近接连两次决堤涌注,微山湖终于完成了她的诞生过程,微山及周边因地势稍高,就形成了如今的微山岛。
站在岛上最高处的凤凰台俯瞰,微山岛宛如一颗异彩绽放的明珠,镶嵌在广阔的微山湖之上,不断有船队航行的古运河绕岛而过。我想,少了水域的土地是单调的,就像一座城市,没有一片水来点缀,总显得有些干巴巴;而少了岛屿的水域又是百无聊赖的,就像横无际涯的大海,没有个承载目力的小岛,总给人迷茫的感觉。
无论是土地上的水域,还是大海中的岛屿,都是画龙工程那最关键的点睛之笔。
微山湖之于齐鲁大地,微山岛之于微山湖,就是最好的诠释和例证。
二
微山湖的名字,得之于微子。
微子的墓地就在微山岛上。
微子是商纣王的同母哥哥。由于纣王沉湎酒色、暴虐无道,微子与他的两个叔叔箕子和比干都去劝谏。这个时候的纣王哪里还听得进逆耳的忠言!无奈之下,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五百多年后,微子与箕子、比干一起,被其弟微仲的十五世孙孔子称为“殷之三仁”。
在当时的情势下,面对他所了解的弟弟,微子是本可以坐享荣华、得过且过,不去做那个风险系数极高的劝阻工作的。箕子因此为奴,比干因此被剖心,不就是前车之鉴吗?但微子仍以拯救社稷百姓为己任,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尽管微子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劝谏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却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写的“仁”者。
微子为什么葬在了微山呢?原来周武王灭商后,非常钦佩微子的为人,不仅赦免了微子,还把他封在了微地,微子之名由此而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因叛乱被杀后,周公旦又把微子封在了宋地以延续商祀。微子之所以葬在微山,就是因为这一带当时归属宋国管辖。至今,汉代名相匡衡所书并立的“殷微子墓”石碑,还静静地守护在微子的墓前。
当年的侵华日军也曾为微子立碑,但并非他们自己有多么的“仁”,而是在杀人不眨眼、嗜血成性的同时,内心深处对“仁”还是抱着认可肯定态度的。
可见,“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和追求。
三
在微子葬于微山400年后,其17世孙目夷也循着先祖的足迹,长眠在了他的近旁。
目夷墓位于微山岛的东部。由于坟墓高大、翠柏环抱,显得庄严而肃穆。
与微子的“仁”不同,目夷体现的主要是“智”。
目夷是宋襄公的庶兄,从小就聪颖过人,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作为宋襄公的相,目夷因治国有方,宋国迅速发展起来。目夷在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小国与大国争盛主是难以成功的,一直阻拦称霸,宋襄公却始终固执己见。
终于,弱小的宋国与强大的楚国发生了战争。宋国的军队先做好了战斗准备,目夷主张在楚兵正渡河时发动攻击。宋襄公不同意,说这样打仗不仁义。楚兵全部过了河但还未摆好队列,目夷再次主张出击,宋襄公又说等他们摆好阵势再打。结果楚军一切准备就绪,开始交战后宋军大败,连宋襄公也受了伤。这就是有名的“子鱼论战”。
今天我们早已知道,与工作、生活不同, 为达到目的,战争是可以恃强凌弱、可以背后 偷袭、可以不择手段的。在那个兵书战册还不 十分完备的时代,目夷就明白了“弱国无外 交”、“兵过半而击之”、“攻其不备”的道 理,只因在嘴上讲“仁义”的宋襄公置之不理 而战败。
目夷是聪明智慧的,而躺在他旁边的另一 位更称得上登峰造极、妇孺皆知。
因为,那里竟然是汉留侯张良的墓地。
如果说目夷之“智”只是一两个点的话, 张良则完全是一个面了。
首先,张良足智多谋。佐策入关、斗智鸿 门、暗渡陈仓、虚抚韩彭、兵围垓下等等,作 为刘邦的军师,张良是真正的“运筹帷幄之 中,决胜千里之外”。
其次,张良激流勇退。汉朝建立后,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主动从“帝者师”退居 到“帝者宾”的位置,因为他深切了解“飞鸟 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刘邦 让张良在齐地任选三万户作为封地,他也只选 了与刘邦初次见面的留城的一万户。
张良毅然放弃应有的权力,功成身退,辟 谷修道,与身首异处的韩信相比,与整天处于 战战兢兢之中的萧何相比,有谁会不承认这是 一种更高的智慧呢?
关于张良墓的所在地,除微山岛外,还有张 家界青岩山、河南兰考、陕西留坝、山东济南等 几种说法。但综合分析,已淹没于微山岛西边不 远处水域下的留城是张良的封地,他晚年又避居 于此,死后葬在这里是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 的习俗的。张良墓前有一个叫“墓前村”的村 庄,村民大多姓张,据说都是张良的后人。这应 该也算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吧!
古时曾有“张良一夜造八百墓”的传说, 应该是张良为防小人盗墓而布下的疑阵。如果 确有其事,那就是张良遗留给人们的最后之 “智”了。
四
静悄悄的微山湖,曾经英雄壮美。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或许微子和目夷的声名还不够响亮,亦或许张良的墓地又有太多的说法。关于微山湖,人们真正耳熟能详的还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抗战时期,微山湖一带是闻名遐迩的抗日根据地。微山湖大队和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芦荡飞舟,巧设鱼钩阵,扒火车,炸桥梁,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与鬼子周旋战斗了七年之久。尤其是1941年的微山岛之战,一举歼灭日伪军数百人,令敌人闻风丧胆。1945年10月,就是这支不足百人的队伍,迫使1000多日军携带着众多武器投降,成为有史以来军事受降中十分罕见的一幕。
面对外敌的入侵,往往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态度。有的人选择沉默,有的人选择逃避,甚至有的人选择做汉奸投敌。微山湖人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在愤怒中爆发,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义”,一种民族的“大义”。
如今,在微山岛上建有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主体是一个帆船造型的纪念碑。碑前三个人物,昂首挺胸的是刘洪大队长,手拿琵琶的是小坡,执枪而站的是鲁汉,给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力量。
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主人公叫刘洪,可实际上当时并没有这个真实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作者根据游击队前后两任大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为原型,融合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创作出来的。
其实,主人公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微山湖人写就的是一部壮丽的史诗,竖起的是一座巨大的碑,一座抗日军民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无形的丰碑。
五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静悄悄的微山湖,却风骨独标。
天下的湖,最富盛名的大概要算西湖了。西湖精致、柔弱、妩媚,千百年来,不知道妆点了多少文人的梦境,映照了多少诗意的生活。与之相比,微山湖的美却透着一股质朴、野趣、阔大和深沉,更多混杂了一种湖水的、水草的,一种日出离岛打渔、日落收网归来的渔家的气息。
从微子到目夷,再到张良,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是一个“仁”者之地、“智”者之地。一个面积只有九平方公里的小岛,竟然挤进了三个立下千秋道德、影响历史进程的先贤伟人。超然卓群的思想,能排列得这样局促么?我想,启发了先贤们仁怀智思的颖悟的,只能是微山的飘风和骤雨。
微山湖又是游击队出没杀敌、展示民族大义的战场。这里尽管宁静祥和,可一旦有外敌入侵,胆敢破坏这和平氛围,她是注定要与之拼死斗争的,直到把来犯之敌消灭赶走。
所以,在微山岛,在微山湖,江山家国,伟业壮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唯有志士风骨,唯有异禀独情,才是人们心中永远不老、千古不朽的传奇。
世上的湖有很多,有的以广阔著称,有的以海拔或深度闻名,有的以富含某种矿物质为人们所熟悉。可微山湖,她是一个风光独具的地方,是一个“仁”、“智”、“义”的集合体,她是有思想、有灵性、有风骨的。
来到微山岛,来到微山湖,人们不自然地就会隐约着几许苍茫的浪漫,附生起一种由衷的崇敬,透显出一些悠然的风度。
这真是一个独特的所在。
布雷兹·巴斯尔说,人类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那么,微山湖正是一个芦苇生长且异常茂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