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国三人行

2011-11-21 02:52马晓燕李海波张佐香
北方作家 2011年3期
关键词:外祖母外祖父生命

马晓燕 李海波 张佐香

北中国三人行

马晓燕 李海波 张佐香

酒泉记忆

马晓燕

网上看到一组拍摄酒泉的老照片。照片是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拍摄的。之所以说老旧,是因拍摄的照片已很老旧,大约是上世纪1910年之后两三年的某个时间里拍摄的,所以那时的酒泉本身委实也是很老旧的。

但是在看到这组老照片的时候却让我感到格外亲切,一则可能是它黑白的色调,具有永恒的怀旧的意味;二则,酒泉是我的故乡。但更主要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这组老照片勾起了我的心绪,让我对祖辈们生活的场景有了一个较为确切清晰的印象。

母亲姓于,出生于总寨镇三奇堡她外祖父家。

其实,母亲真正的家在现在的上坝乡光辉村,是一户殷实的人家。这个家庭最大的特点是四世同堂,人口众多。光母亲的祖父这一枝上就有八个子女,其中,有六个儿子。

母亲的祖父遵循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古训,将他的儿子们都相继打发出去,分别学成了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纸匠。

在年景不太好的时候,这些身怀技艺的人都相继到了酒泉城里,在四大街开办了五行,当起了纯粹的手艺人,做起了买卖。只有我的外祖父在成年后做了上门的女婿。他的岳母大人是他的姑妈,由于是一个遗孀,虽有房产几十间,良田数百亩,但却人丁不旺,只有一子一女,且儿子年幼,不能管理田上的事务和近百十号长工,于是把自己的侄子招赘上门。

1927年,我的母亲出生。之后,她的两个弟弟也相继出生。

母亲姐弟三人,吃饭睡觉皆跟随她的外祖母。只有在晨起和晚睡时向她的母亲请安。

母亲九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和两个弟弟照常去给她的母亲问安,看到外祖母在一个女佣的服侍下正在洗漱,而我的外祖父已经上床,一切都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在第二天早上再去时,外祖母已经躺在床上去世了。那时,外祖父早就去了田里。

去世的外祖母表情痛苦,衣服和头发凌乱,身上有抓痕。经请来的医生检查验证,证实外祖母系突然犯了羊羔疯而死。

两年后,外祖父续弦。半年后,我的继外祖母成了身怀六甲的孕妇。这时候,母亲的舅舅也已长大成家,她的年轻倔强的妻子坚决从俗,不允许我的继外祖母把孩子生在他们王家。无奈的外祖父只好拖家带口回到了光辉村。继外祖母相续生了三个孩子后,在又一次生产时难产。之后,外祖父把母亲留给了疼爱她的父母大人,然后带上其他儿女也去了城里,和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做起了买卖。

当年,解放军路过肃州时,正在开铁匠铺的四外祖父曾经给他们打过大刀,提供制造过大量的兵器。解放后,四外祖父加入了共产党,一路官拜处级。而因着这一切,在当时,这个大家族受到了政府的礼遇。不幸的是母亲的外祖母一家被打成地主,抄了所有家产,全家人都挨了批判,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五十年代初期,我母亲带着我大哥回娘家,外祖父就住在北门那儿。有天,来了个杂耍团的耍猴,五岁的大哥跟着人群追看,母亲并未在意。因为那时的酒泉城并不大,四大街一大半的生意人都是他们家族的人。

但是杂耍的人转完了四大街人都走完了,大哥却没有回来。

母亲急忙到自己的叔叔伯伯及堂兄堂弟家寻找,都不曾看见大哥。后来,全家人全部出动,更是发动了很多人,找遍了整个酒泉城的角角落落,却不见大哥的踪影。母亲的堂兄在政府做事,得知消息后,给军分区摇了电话,军分区不但派了很多当兵的出寻,还在高音喇叭里广播,才找回了大哥。原来,大哥贪恋杂耍的猴子,竟然不知不觉跟着杂耍团的人跑了。已经出了城的杂耍团队走了一段路之后,听到广播,才发现人群里多出来了一小孩,这才给送了回来。

现在看着这些古老的照片,我推算着,在这些照片拍摄的年代,母亲的堂兄们有可能已经有人在这些街上从事某个行当了,或者在此后不久的时间里。对于那样的年代,十年八年的变化顶多是又多添了几家做生意的邻居,而自家又多添了几个孩子,先前的孩子又长大了很多,有些可能成了家,另立了门户。仅此而已。

因此,这些老照片上,车夫赶着高大木轮的马车,或者漂亮豪华带棚的马车行走,进城的人依然大多骑着驴或骡马。有钱的人家住着雕梁画栋的木屋,一般的人家住着土坯房子。

这些还谈不上热闹繁华的街市,是当年外祖父辈们生活的场景吧?大哥走失后,我的亲人们都从各家出动,就是在这样的四大街的老街上焦急地奔走问询的吧?他们的声音和呼吸已经随着岁月的风尘掸落进了历史的深处。在今天,先辈们已然远去的一切,在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中鲜活了起来。

记得从前,母亲偶尔拉拉杂杂地讲述她娘家的这些事情的时候,令我不能明白的是母亲的伯父及叔叔们为什么进了城还要干这些依然进行体力劳动的带有生产性质的半作坊式的行当?为什么不直接开商行做经销商?尤其,木工和泥瓦匠在城市里会有什么前途?

在看到这些老照片的时候,一切都恍然而悟。

对于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在一个并不繁华的边远小城,纯粹的消费品市民和客商还有周边的农民是消费不起的。

看来市场培育产业,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那些漂亮的木屋,简陋的土坯房子,都是木工和泥瓦匠的杰作啊!再看看那些马车,突然觉得那时,在城里当个木匠或泥瓦匠还是蛮不错的,最起码,生活能有个着落。

爱的供养

李海波

【引子】青光在地,习风在耳,黄卷在手,菩提在心。目光流转却于刹那停滞,红尘万丈之外的观想,握在手中的是如星如月的念珠,藏在心底的是一生一世的供养。

窗外,厚实的雪在昏昏的夜灯下泛着星星点点的光,透过黛青的天空,目光所触之处都是关于爱的怀想。原以为自己早已过了儿女情长的年月,生命中不再有悲喜交织的强烈感受,但一首《爱的供养》以及与其相依存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却在不经意间闯入双眸,撞入心房。

深情的吟和,让等待的夜格外空灵了。

时间如利刃,磨砺的不仅是面庞,更是心智。遥想与妻的相遇相识,十五六岁的青春气息如是昨天。陌生的城市,清贫的生活,让彼此的相处多了一份相依为命。那样的感情,如同九月的晴空清新而纯粹,也许是病痛时的一声问候,也许是拮据时的几张餐票,也许是寒冬里的两手相握,失却了大起大落,收获了于平实之中的浪漫。可当分离无可避免时,我们选择朋友式的握手告别,踏上汽车即将远去,眼角的泪却怎么也不能拭去了。都说年少是承载不了爱情的,那用力一握之后的余温为何会长留指尖,那朦胧于泪光中的身影为何会常驻脑海,那种无以名状的痛又为何经久不可碰触呢?不知归期,亦或此生再无归期;不说再见,亦或今生不再相见。

关了心门。用外在的骄傲遮掩住内心的脆弱,只是每每梦回,总有曾经的温馨将逐渐成长的心情淋湿。又是一年秋叶黄,大学校园里年轻的爱情在九月的艳阳下熠熠闪光,那些随时迸发出的火花也总会将惆怅的眼神击伤。一低头,一转身,一只手伸在面前,抬眼竟是旧时模样,时间就停在了那时那刻。不曾想像的相见褪去了所有的面具,才发现,在彼此风尘仆仆的心上,年少的那一盏心灯总是点亮的,千百日子的酸涩都未能使它泯灭。才知道,那种无法放弃的牵挂,那份不能释怀的感伤,就是爱。妻心,我心,心香一束,上天赐予的红丝线原来一直就握在自己手中,日久却从未搁弃。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哪怕用行动表示。”张信哲情歌中的语句成为了我们对爱的允诺。我在山区教书,她在市里工作,尽管每个周末都可相见,但笔下鸿雁依旧来往不绝,似乎我们要穷尽所有的文字将离别岁月的所有遗憾进行填补。平静的雪地,两行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一个冬天,因为有了这份失而复得的爱而格外温暖。于是,一个女孩在飞雪中怀抱十一朵玫瑰的场景成为那个冬天那个城市被定格的美丽画面。我想,若上苍真有所知,一定洞悉着我们内心的哀愁与祈求,才会用如此的方式给予我们爱与被爱的力量,当我们停住目光,心中不灭的灯火早已将前路照亮。

该用怎样的文字来将爱描述?该是深夜守候的焦急吧,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寻觅,当熟悉的身影立于眼前,一个拥抱,一句嗔怪就是爱;该是分别时的不舍吧,在车来车往中将空气凝固,两行清泪,一样离愁就是爱;该是成婚时的不悔吧,抛开尘俗牵绊,毅然执子之手,一间陋室,一室希望就是爱;该是行走的陪伴吧,贫穷也好,富有也罢,喜悦也好,悲伤也罢,一路相随就是爱……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将爱实现?该是四时季节变幻中,将厚厚薄薄的衣衫穿起,无需择要,只有踏实;该是辛劳打拼午夜回归时,将昏昏黄黄的灯盏拧亮,无需疑虑,只有等待;该是欢喜或是悲伤时,将那一份脆弱揽入心怀,无需劝慰,只有依靠……

锁孔转动,酒精的气味裹杂着寒意一起涌入。疲惫的脚步声沉闷无比,一如妻此时的焦虑与担忧。妻将我的脸揽在她的心口,那熟悉的心跳此时竟有些乱了,我通红的脸颊,紧促的呼吸,都在传递着身体不适的信息。妻安顿我睡好,又将清凉的毛巾敷上我的额头,轻手按抚我的胸口。凝望她紧锁的眉头,不觉痛上心来。原来,我内心所有的感觉妻早已一同感受,无需更多言语表达的意念早已将两份心智融为一样情怀。这样的爱,不受世俗的侵扰,没有时间局限,早已渗透彼此肌体嵌入灵魂深处了。这样的爱,不受空间束缚,没有小儿女的跌宕,早已温润如水却也如火挚热如山沉稳。

《宫》的最后,晴川与八阿哥深情相拥,胜于死别的生离场景不由为之动容,晴川附在爱人耳边轻声叮嘱:“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面对爱人渐行渐远的背影,遥想无期的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八阿哥喃喃回应着“我一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只这一句绝望中的叮咛,就足以击碎所有的撕心裂肺,不求荡气回肠,只求好好爱一场。泪眼婆娑,与妻四目相对,原来,心酸也是疼痛着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有一个人要先离开,我希望是我先走。”“不好,你不能这样自私!还是我先走,你要好好活着。”“不行。如果你先走了,我不知道没有你的日子该怎样过下去。”

“傻瓜,没有你我又怎样过下去呢?”

“那我们就约定,有一天,我们一起走……”

享受人生

张佐香

意大利记者吉阿提尼访问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结束时,钢琴家送了一盒他最喜欢抽的雪茄。记者受宠若惊,感激地说:“我要好好地把它珍藏起来。”鲁宾斯坦听了连连摆手,坚决地说:“千万不可,你一定要把它抽掉。这些雪茄美妙如人生,人生是不能保存的,你一定要尽情享受它。没有爱和不能享受人生,就没乐趣。

很久以前,我就喜欢上了“享受”一词。享受是幸福和甜美的化身。正如蒙田所言,享受人生是至高无上的美德。我享受生命的意念,来源于天地万物的开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雨雪雾霭、飞瀑流泉、花草树木愉悦人的耳目。大地厚德载物,献出了五谷瓜果、走兽菜蔬,滋养人的躯体。上帝的本意是要人们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快乐地享受生活。享受,这样一个美好的词语,不知道在何时被一些智商很高的穿长袍的布道者和鸿儒雅士扭曲了。数千年来,某些崇山峻岭般的伟人先知,阻挡着人类自然生命的小溪流。万山不许一溪奔。他们用条条框框制约着、束缚着人们,要人们做艰辛工作、牺牲和自律的殉道者。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世界爱的结果。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无价的,都是秉承天地、人神的造化而结晶的灵物。这种亵渎生命的教化,如今已被否定,可是新的困惑依然缠绕着人类。在这个媒介充塞了视听,信息代替了思想的浮躁的世界上,我们的心灵和躯体逐渐分离,各行其事。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我们的躯体却背负着超重的身外之物,向前急驰,无暇他顾。每个人都在慨叹:活得太累了!其实,正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了,以致于把灵魂落在了身后。为何不放慢脚步,听听自己的心音,做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好好地享受生活呢?!

享受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而降。享受是创造的过程。但是,享受生命其实可以很简单。享受可以是林中的一次散步。绿树成阴,满眼绿叶田田,苍翠欲滴的叶缝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渐渐地沁入心脾,心魂一下子就氤氲了起来。或边走边沉思,或与爱人孩子边走边闲谈,或与三两知己把酒话桑麻……那份惬意是无法言说的。享受可以是一杯午茶。我喜欢在午后浓睡的慵懒中为自己沏一杯香茗,漫不经心地往玻璃杯内放入茶叶,沏入沸水,透过晶莹的液体,盯着香茗舒展的肢体,等待着它们慢慢地将水染绿。在令人销魂的松懈中,我感受到了神性的爱和关怀。午茶构成了一种梦幻、一种虚拟、一种摆脱了真实的逍遥与自由。午茶尽管短暂,不能再续水,但它是个凉亭驿站。享受可以是抽出时间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一本好书。目及神凝,齿颊生香,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灵魂自由地呼吸,精神饱满而芳香。全身因获得真理的照耀和爱的浇灌释放出蓬勃活力。享受是一次结伴而行的郊游,大家围坐在草地上,身后是蓊郁的树木,清澈的溪流。温馨幽远的风景,恬淡如西洋油画。大家在和煦的阳光下幸福地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享受还可以是睡前诵一首唐诗吟一阙宋词,或者贪看一幅吴昌硕的水墨画,听一曲萨克斯……

享受不是一掷千金的挥霍,不是灯红酒绿的奢侈,亦不是珠光宝气的华贵,而是属于正常人的最基本的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无比优越。如果我们白白虚度此生,或者觉得它不堪重压,那只能怨我们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享受生命需要淡泊的情怀和澄明的智慧,懂得享受生命的人,总是令人欣喜和感动。一个懂得享受生命和珍爱生命的人,会为一汪清水驻足,会为一串鸟鸣发出会心的微笑,会为一盆鲜花念上“应是绿肥红瘦”。享受,应该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份禅意。有了它的陪伴,人生之路必有善有美可陈,眉宇之间,必然充盈着幸福清逸之气。

编 辑 段春华 董晓玲

猜你喜欢
外祖母外祖父生命
灵感不是等来的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猎犬感冒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菊香依存
“明星”外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