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咸明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2002年 5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珍稀善本的“再造”,使之化身千百分藏于各地,从而确保珍贵文献的安全传承,促进古籍善本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华再造善本》(下简称《善本》)在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的支持下,陆续走入国家图书馆、100所高等院校图书馆、31家省级图书馆以及国内外学术机构、收藏单位以及学者、收藏者的案头。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善本》作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典范,成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广西大学图书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指定接收文化部赠送《善本》的广西区内 2家高校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前总共接收《善本》737种、9131册,成为其古籍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 21世纪初期的重大文化工程,在分类方面 ,《善本》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编,凡五编。每编所选书目按传统的经、史、子、集、从 5个类项。每一种善本的封底都附有当代国内图书馆界比较通行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大类),各接收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古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例如陕西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接收的《善本》均采用中国传统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标引、上架和管理,而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善本》则是采用《中图法》进行分类和上架。在近几年的读者服务实践中发现,采用《中图法》分类既方便了“中华再造善本书目电子检索系统”的建立,也有利于《善本》单独上架进行特藏归位管理,对于提高读者服务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 2005年接收第一批《善本》之后,就面临着如何分类和上架管理等棘手问题。《善本》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古籍,而是采用现代化影印技术制作的再造善本,因此,其版本价值和收藏价值无疑受到一定影响。《善本》采用现代技术生产的宣纸,不同于古代传统用手工生产的宣纸,而且装帧技术现代化,与传统古籍有一定区别。一些传统古籍由于存放年代久远,已经出现脆化、虫蛀、脱页、脱线等现象,从保存古籍的角度考虑,不能将再造善本与传统古籍混放在一起。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协商,认为将《善本》采用《中图法》分类并进行单独管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第一,分类排架比较方便。第二,采用《中图法》分类比较适合《善本》本身的特点。《善本》是新世纪初期的重大文化工程,其印刷、装帧都很有特色,如果再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无疑是新瓶装旧酒,无法体现其特色。第三,《善本》实行单独管理可避免传统古籍里存在的蛀虫威胁。
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是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当今高校图书馆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3]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收藏对象转向数字化信息,不仅要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而且要以互联网为平台,满足读者对专指度较高的个性化知识信息单元的需求。[4]
从服务读者的角度考虑,对《善本》使用《中图法》分类和上架管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服务绩效。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其中又以服务本校师生(包括硕士、博士、本科生)为主。由于当代大学生除文理分科有所区别之外,其年龄层次和学识结构等方面基本类似。高校教师虽然在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上有所不同,但与高校学生这一庞大读者群体相比,从人数上来看还是居于次要地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保存的《善本》,所服务的对象以古典文献学、民族学、历史学方向的教师、硕士、博士和本科生为主。特别是对于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本科大学生而言,由于中学时代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对于繁琐的古籍四库分类方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分类法等都不太了解,而希望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查阅和利用古籍。因此,对于《善本》采用《中图法》分类管理,根据我们所做的书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普遍是持欢迎态度的。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将《善本》书目数据单独列项挂到该校图书馆网页上,并附有其使用方法的介绍,读者可以通过题名、责任者、主题及分类等检索途径进行快速检索。
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近几年的读者服务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古籍,由于目前的主、客观技术条件所限,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还没有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建立相应的古籍数据库,也没有采取再生性的保护措施,利用起来很不方便。广大师生读者查找馆藏古籍时,必须先手工翻阅馆藏古籍卡片目录,而后将所需古籍的索书号抄下来交给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找出古籍借给读者查阅。而读者在查阅馆藏纸本古籍时,必须遵守古籍阅览的有关管理规则。例如,必须戴上手套小心翻阅,不能拍照、复印,不能用钢笔、水性笔做记录、摘抄等,受到的限制颇多。特别是馆藏一些不常见的古籍,由于书库搬迁的缘故(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馆在三里店建成使用,将馆藏古籍从王城图书馆搬迁到三里店新馆),使得原来分类排序混乱现象更加突出,工作人员为读者查找起来很不方便。究其原因,与古籍书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古籍的四部分类比较繁琐,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读者群迅速查找利用古籍的需要。为解决此类问题,2010年上半年,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与该校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的 13名研究生合作,用了近 3个月的时间,将 1万余张馆藏古籍卡片目录上的信息用Excel文稿全部录入。这些录入数据经过该校图书馆技术服务部门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处理,搭建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电子检索平台”。这样,“馆藏古籍书目检索平台”与“中华再造善本书目检索系统”互为表里,标志着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检索已经迈入了采用现代化电子手段检索古籍的新时代。广大师生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方便、快捷地查阅古籍书库的基本书目,从而为最终建立“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奠定了基础,既有利于提高古籍的利用率,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绩效。
古籍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善本》是当代图书馆人的光荣使命。
[1]再生性保护的典范——中华再造善本工程[EB/OL].[2010-08-04].http://www.nlc.gov.cn/service/others/gujibhw/.
[2]徐玲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图书馆绩效评估[J].商场现代化,2009(8):19.
[3]殷月红.高校图书馆实施绩效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1):749.
[4]许 妍.知识经济下高校图书馆知识型馆员绩效评价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