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活磨灭了我吗

2011-11-20 08:43苏小懒
读者·原创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长得帅爱情观人生观

亲爱的苏小懒:

我和我的初恋男友,也就是现在的男友认识8年了。当初,双方父母都反对我们交往。我母亲最激烈,可能是因为当初我才13岁,他也才16岁的缘故吧。母亲把我调回香港读书,没收了我的证件。那时他读高一,为了能和我在一起,他放弃了课业,去打工赚钱。我放暑假时,父母来内地旅游带上了我。我们约好了地点,碰面私奔了。由此也埋下了我对父母的亏欠。

私奔半年,父母也找了我半年。最终母亲答应了。她说,路是自己选择的,只要我过得开心,以后不要埋怨就行了。

从那以后,我们就过着普通情侣的生活。他性格温顺,我脾气暴躁,每次我们一吵架都非常无奈。我属于激烈型,他属于沉默型。吵架时他越沉默,我就越生气。有时找姐妹来评理,大家都站在他那边,让我特别气愤与心寒。朋友们说,看着你们从初恋到现在,很羡慕,可其中的酸楚,只有自己能够明了。这几年的生活,从当初每时每刻在一起都觉得不够,变成一点事情都要争吵。以前那么默契,现在完全不了解对方在想什么。以前他会陪我聊天说话,现在天天对着电脑,沟通都变成一种奢侈,两人的想法也完全是南辕北辙的。

他是个好男人,没有外遇,专一、温顺、理性。为什么我对他如此不满?当初不是自己爱得不愿放手吗?为什么现在却觉得在一起都是一种累?是生活改变了我吗?我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这段感情?坚持,我会觉得是折磨。而放弃,这么多年的感情了,不是说放就能放的。我该如何是好呢?

迷茫的女生:灵

亲爱的灵:

据说,有位班主任发现班中的两个小朋友恋爱了。她并没有请家长来批评教育,也没有把两个人单独叫到小黑屋谈话,而是安排两个小朋友分别与班里最漂亮的萝莉和最帅的正太坐同桌。一周后,这对小情侣的爱情就在猜疑和嫉妒中结束了。这是最近微博中转发非常多的一个段子,它给我的启示有三:一、青少年恋爱的处理如同防洪,只能疏导,不能强堵;二、年轻时要开阔视野,多接触异性,有利于抵抗诱惑,促进恋情的稳定;三、情侣间的猜疑和嫉妒,源于自信和沟通的缺失。

另一个比较热门的段子,也想和你分享(只可惜没有找到原始出处):“有人说,女人的黄金年龄很短,只有22岁至26岁,男人就不一样了,到了三四十岁照样不急。其实男人的黄金年龄更短,只有16岁至18岁,这段时期的他们,长得帅、打球厉害、学习好、玩乐器都会有人喜欢,但到了30岁以后只要没钱,就很少有人喜欢了。”—前半段话我是比较认同的。想当初少女之心萌动,喜欢男生的理由简单又干脆:长得帅气且酷,穿衣服有范儿,吉他弹得好……多年后,爱情观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同逐渐改变,再没有那样的心境轻易爱上一个人。也许的确有人把30岁以后的男人有没有钱作为喜欢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更多人会把“是否有眼缘,脾气秉性是否相投,是否有共同话题,是否善良、绅士、大气,价值观、人生观是否相似”作为主要参考条件。因为那时的我们已经成熟、冷静、睿智,且更实际。

国外曾有个调查,说经研究发现,初恋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三。我时常怀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现在想来,也许偏差不大。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明白了什么是爱情,以及如何爱一个人?当然不是13岁。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在爱中默默受伤也在爱中默默成长起来的。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而绝大多数人的初恋都是凭借肤浅的小细节陷进去,或外貌或动作或某一个瞬间……受各种条件限制,接触的机会和时间极少,对彼此的了解格外有限。等有了条件可以深入接触,已是成年后。那时双方各自发生着巨大变化,心智、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陷入的恋情,它可经得起此刻人们的审视?

我坚持认为,一份长久的感情持续下去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维系得足够长久因而不舍,而是因为它足够美好,从未让人觉得长期苦恼、迷茫和痛苦。

此外,我不觉得你男友脾气好,吵架时的沉默是冷暴力,它的杀伤力有时候比宣泄出来的歇斯底里更强大。

趁着年轻多接触不同的异性吧,那时才明白到底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祝好!

苏小懒

猜你喜欢
长得帅爱情观人生观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男女有别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巧解危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签名档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