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效评价

2011-11-19 06:45
作物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吡蚜噻虫嗪氯虫

蒋 星 军

(道县农业局,湖南道县425300)

稻飞虱为湖南省湘南地区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易爆发。 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组合等发生变化,虫害越来越严重,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目前,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生产上长期使用吡虫啉、敌敌畏等药剂,稻飞虱已产生了抗药性,导致使用剂量越来越大。为解决水稻生产上这一问题,寻找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选取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等6种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旨在为水稻飞虱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供试药剂

80%敌敌畏可溶液剂(上海农药厂有限公司);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华北制药爱诺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400 g/L噻嗪酮悬浮剂(江苏剑牌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公司);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2 供试作物

水稻品种为T优207,全生育期114 d,由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提供;播种时间为2010年7月12日,移栽时间2010年8月9日,处理时水稻处于分蘖末期至破口抽穗期。

1.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道县四马桥镇燕山脚村4组,土壤肥力中等,土壤pH值6.4,有机质含量33.4 g/kg,碱解氮144 mg/kg,速效磷3.1 mg/kg,速效钾105 mg/kg。试验田不再喷施其他杀虫剂,水肥管理按大田生产进行,施药当天为晴天,温度 28~32℃,北风2~3级,药后21 d有5个降雨日,降雨量20 mm。

1.2 方 法

1.2.1 药剂处理

80%敌敌畏可溶液剂1 125 mL/hm2,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90 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40 g/hm2,400 g/L噻嗪酮悬浮剂 450 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 g/hm2,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300 mL/hm2,CK为不施药。

1.2.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种药剂及CK(空白)共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2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51 m2(8.5 m×6 m),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泥埂相隔,四周设1 m以上的保护行。

1.2.3 施药时间与方法

2010年9月6日下午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喷施药液675 kg/hm2,施药时田间保留3~5 cm水层,药后保持1周。

1.2.4 田间调查

共调查5次,调查时间分别为2010年9月6日(药前),9 月 9 日(药后 3 d),9 月 13 日(药后 7 d),9月20日(药后14 d),9月27日(药后21 d):调查采用平行跳跃法随机取样,每个小区10点,每点2丛,用磁盘拍打稻丛,分别统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数计算防效,并在水稻施药后3,7,14,21 d,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目测供试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褐飞虱的防效

从表1可知,药后3 d,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表现速效,防效都在81.3 %以上,且持续时间长;药后 21 d,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为93.5%,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的防效为 90.5%,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防效为88.8%。400 g/L噻嗪酮悬浮剂药后3 d防效为62.5 %,药效发挥慢,药后7 d防效达到高峰,为86.2%,持续时间长;药后21 d防效为76.3%。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药后3 d防效达到高峰,为87.5%;药后7 d,防效为 80.2%,持续时间较短;药后 14 d防效为30.5%。80%敌敌畏可溶液剂药后3 d表现速效,防效达到高峰,为93.7%;药后7 d防效为86.2%,药后14 d防效为18.2%。

表1 不同施药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2.2 对白背飞虱的防效

由表2可知,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后3 d防效达到高峰,为91.6 %,且持续时间长;药后21 d,防效为87.1%。40 %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烯啶虫胺可溶液剂、400 g/L噻嗪酮悬浮剂药后3 d,防效都在71.3%以上,持续长达20 d以上。药后21 d,400 g/L噻嗪酮悬浮剂防效最低,为75.8%。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药后3 d的防效为87.5%,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80%敌敌畏可溶液剂药后3 d防效91.6%,达到高峰,表现速效,但持续时间短,药后7 d防效为71.9%,药后14 d防效为-25.2%,药后21 d防效为-50.3%。

表2 不同施药处理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

2.3 对稻飞虱的综合防效

由表3可知,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药后3 d的防效都在81.2%以上,表现速效,持续时间长。药后21 d,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效最低,为87.1%。400 g/L噻嗪酮悬浮剂药后3 d防效为66.3%,药效发挥慢;药后7 d防效达到高峰,为84.4%,持续时间长;药后21 d,防效为76.1%。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药后3 d防效是87.7%,达到高峰,药后 7 d防效是79.1%,药后14 d防效是27.1%,药后21 d防效是-8.8%。80%敌敌畏可溶液剂药后3 d,表现速效,防效92.5%达到高峰,药后7 d防效是79.9%,药后14 d防效是-20.5%,药后21 d防效是-25.8%。

表3 不同施药处理对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效果

2.4 各施药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

根据药后3,7,14,21 d的观察,各施药处理小区水稻株型适中,叶色蓝绿,剑叶直立长而不披,未见叶片出现斑点、灼伤、枯萎等现象,水稻生长发育正常,说明各药剂按上述剂量使用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稻飞虱发生越来越严重,由稻飞虱作为传毒媒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严重地影响湖南省水稻生产的安全,且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目前国内主要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生物防治为辅。

本研究结果显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400 g/L噻嗪酮悬浮剂、对稻飞虱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持续时间长,达21 d以上,对水稻安全,建议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合理轮换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效,药后3 d达到高峰,防效为87.7%,对水稻安全,但由于近年来长期单一使用吡虫啉及同类产品,稻飞虱已产生抗药性,生产上建议在前期虫口密度小时使用。80%敌敌畏可溶液剂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药后3 d达到高峰,防效为92.5%,对水稻安全,但持续时间短,易杀伤天敌,生产上建议在水稻生长后期即灌浆结实期虫口密度大时配合其它农药使用。

施药时先灌水,田间保持3~5 cm水层,抬高稻飞虱栖息位置,药液要均匀地喷洒到稻丛基部,形成雾状,要抓准在稻飞虱低龄(1~2龄)若虫盛发期用药防治,高温天气应避免中午施药,在生产上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建议轮换使用,以延缓或防止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害虫天敌危害小的化学药剂,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是当前水稻生产上最迫切的任务。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和过度使用化肥,杀伤了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害虫天敌,破坏了稻飞虱的天敌群落结构,削弱了稻飞虱的田间自然控制能力,因此稻飞虱防治方案中除化学防治外,还应充分考虑品种选择和田间管理,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虫、高产良种,合理布局,科学进行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封行过早,减少虫源,同时结合生物防治,保护并利用天敌或稻田养鸭食虫等措施。

[1]万国安,杨丽丽,程菊娥,等.几种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效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20):39-40.

[2]贺德全,王秋林,伍先喜,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0,(18):17-18.

[3]庞作富,杨 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0,(6):172-173.

[4]姚洪渭,蒋彩英,叶恭银,等.白背飞虱对马拉硫磷和异丙威的抗性机制[J].植物保护,2003,30(1):51-56.

[5]周益军.水稻条纹叶枯病[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

[6]唐 洪.岳池县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及测报技术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12):15-18.

[7]倪社教.40%敌敌畏·毒死蜱乳油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7,(5):44.

猜你喜欢
吡蚜噻虫嗪氯虫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氯虫苯甲酰胺对红火蚁的毒杀活性与行为影响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