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河南“闽营”主将黄廷事迹辑考*

2011-11-19 19:01:37张嘉星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邓州郑成功

张嘉星

清初河南“闽营”主将黄廷事迹辑考*

张嘉星

康熙初年,大批明郑水师将士先后降清,到北方数省屯垦,这段历史多被淡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降,河南地方文史家陆续在报刊、网络媒体重提其屯垦河南和“藤牌军”参加抗击沙俄等历史事件,继而发现了郑成功高级将领黄廷及所率“闽营人”和台湾“高山族”的谱牒,而引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田野调查,并于《民族研究》集中刊发杜世伟、郝时远等调查报告[1]。这些研究成果仅郝文提及黄廷垦邓之前的部分事迹。由于黄廷于清初史料和闽豫地方志无传,其事迹仅散见于南明史料、《清圣祖实录》及《清史稿》之郑成功、施琅、黄梧诸传,资料的不足和零散,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以至邓州民间称其率“十万降兵”垦豫,也有人认为“郑成功部下无黄廷其人”,进而怀疑邓州高山族后裔“民族身份”的真实性[2]。由于河南“闽营人”及邓州“台湾高山族”后裔都认同黄廷为其祖先或祖先的主帅,表明他在河南外来移民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无论要了解“闽营人”的垦豫事迹或辨别邓州“台湾高山族”民族身份之真伪,都绕不开黄廷研究这一环。为此,笔者走访闽豫两省黄廷及其族亲后裔,梳爬考辑南明史料和豫、闽、粤地方等文献,试图还其一代武将真面目。

一、黄廷的原籍与少年时代及其它

乾隆本《邓州志》载:“黄庭,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3]这是邓州有关黄廷的最早的官方记录。邓州黄氏后裔仁和先生之《黄廷小传》称,黄廷是福建泉州府同安县西十八里锦里村人,生于明泰昌初年(1620),薨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4]。不过,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锦里村已在1957年划归漳州市龙海县了。《龙海村社》[5]【锦宅村】条称,锦里原属泉州府同安县十九都,表明清初同安县锦里村即今漳州龙海角美镇锦宅村。笔者于是在2009年10月上旬走访锦宅村,得知与黄廷血缘最近的是诚敬堂族长黄明兴一家。黄明兴说,本族宗谱毁于“文革”,看来锦宅本族已失录黄廷的生平资料。然而笔者翻检与其血缘最亲的《三黄迪光堂黄氏族谱》(编年不详,黄明兴提供)和《石美黄氏族谱》,发现都有《锦里黄氏家谱·登仕录》一节,黄廷及其长子而辉的条目赫然在册:

“二十二世廷,本朝以郑成功部将投诚,封慕义伯。”行下手写补注:“字华明,四房祖。”

“二十三世而辉,本朝由荫生特授湖广衡永彬道。”行下手写注:“字述之。”(总第38-39页)按:而辉,黄廷的长子,《从征实录》载其1663年7月任思明州(今厦门)知州。

又“三黄”另一分支的《福建华安江夏黄氏宗谱通检》第10页右下角收诚敬堂照片一帧,注:“诚敬堂,四房祖,奉祀慕义伯黄廷讳华明公。”两本族谱所记与邓州“闽营人”族谱相合,黄廷为漳州龙海角美镇锦宅村人无疑。

据锦宅族人说,诚敬堂已经没有黄廷的直系后裔了,且人丁不旺。黄明兴妻李定叠女士称,听婆婆说,当年族中青壮年都跟随黄廷外出打仗,后来大部分落籍外省,家中便只剩下老人和妇孺。族谱资料也显示,本族在黄廷之前少有从武者,而《锦里黄氏家谱·登仕录》在黄廷之后紧接着出现两位武官:“二十二世开辟,本朝从海澄公投诚,授游击,管前标左营事”,“二十三世昌,本朝授副总兵,任中标营事”。经邓州黄廷后裔黄仁和先生证实,黄昌是黄廷的族弟,随黄廷落籍邓州[6],可见黄妻所言是有根据的。

锦宅人都知道本村清代出了个大官“伯爵爷”,本族称其为“本爵爷”,却忘记其名讳了,是在2003年河南邓州黄氏族亲首次到漳州访亲时听邓州族亲说了才知道的。不过,尽管老家的记忆是有些模糊,仍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口传资料。比如黄廷17岁入伍,因其官位高、地位显,过去村里人从诚敬堂大门前走过都不敢正视,万一牲口在祠堂前遗矢撒尿,必须用衣襟擦拭干净兜了走,等等。老家的有些记忆还可以订正邓州方面[7]的不实臆想。一如从锦宅村到同安县城(今为厦门市同安区)有几十里路,何以口传记忆在“同安县十八里”?因而推测应是锦里(宅)与同安县城隔着18个“里”--村庄,同《龙海村社》所记“同安县十九都”的“都”意义相近,两者都指古代乡村基层单位。二如邓州方面认为黄廷应出身于富有的世家,否则养不起那么多兵将;漳州老家族亲却称本族并不富裕,并指着一排低矮的老房子对笔者说,“本爵爷”的住房与此相似。两说大相径庭,孰是孰非?这就需要征诸史料来判断。据载,郑军“无厚饷养士”,“沿海剽掠为粮”,常用各提镇包干、自筹的办法筹措,善战的将领往往“所掠亦多饱兵将私囊”[8]。据此可知,黄廷养兵宿将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部队征派提成、截留的粮饷。三如邓州方面认为黄廷自幼“习文”(参见《慕义伯》),锦宅族亲则称其三岁失怙,幼年丧母,由婶母抚养成人,少年时代为人牧鸭为生,根本不识字,两说互为轩轾。从其族婶的墓碑碑文为沈佺期撰、“侄廷书丹”[9]看,黄廷要么在参加郑家军以后学了文化,要么仍不识字,由属下代书。可见有关黄廷的史料,是需要漳、邓双方相互印证的。

二、黄廷效力郑家军的戎马生涯

崇祯十年(1636),黃廷加入郑芝龙的部伍,顺治三年随芝龙降清;顺治五年(1648)转入郑成功帐下,康熙三年(1664)降清。黄廷在郑氏芝龙、成功、经祖孙三代麾下征战共27年,这段戎马生涯是其传奇人生的最主要部分,却鲜有关心者[10]。这里大体按照三个历史阶段分叙之。

(一)投入郑芝龙帐下及首次降清

黄廷初入军伍在何地,其主帅何人,学界和闽豫民间史家均未涉笔。明末闽南数郑芝龙的军事经济实力最大,控制了东南海上贸易,明崇祯元年(1628)9月受抚,历任海防游击、南澳总兵、福建总兵等职,长期在闽粤广招兵员。参考锦宅关于黄廷17虚岁参军的说法,黄廷应是崇祯十年(1636)加入郑芝龙部伍的。明亡后,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闰6月入福州即皇帝位,建立南明隆武朝,曾谕“请关防与中标黄将官领兵二千名把守仙霞岭等关”[11];从8月“惠州流贼袁王总残破武平、上杭二邑。檄平彝(夷)侯标下将官黄廷等统兵前往协剿”[12],可推知戍守仙霞岭的“黄将官”即黄廷。顺治三年(1646)11月郑芝龙降清,所部施琅、黄廷等十员总兵及士卒5000员随降。顺治四年(1647)明将张家玉陷东莞等地,清将李成栋“遣黄廷、成升等以舟师二千击败之”[13];10月张家玉攻增城,李成栋围剿之,遣“总兵施郎(琅)、黄廷、副将洪习山从南面接应”[14];顺治五年(1648)正月,李成栋反清复明,私奏永历帝将闽军“敕仍回闽恢剿”[15]。黄廷和施琅等返闽,不意潮州“郝尚久阳犒师牛酒,而包藏祸心,召诸部阴为听公(即施琅,笔者注)。公侦知其事,急拔众走饶平,据守月余突围出,且战且行,连日夜间关险阻”,一路收编流落粤东的郑芝龙旧部,“遂集勁卒得800人,至黄岗暂憩”[16]。适郑成功在南澳高竖明“招讨大将军”之帜募兵,派员接至军中。成功由此得了一支由父亲调教过的劲旅,黄廷的人生也由此翻开全新的一页。

(二)跟随郑成功

黄廷在郑成功帐下共14年,战功卓著,永历十年(1656)任前提督总督陆师掌忠勇将军印加太保衔,职权在中提督甘辉之上[17],江日升《台湾外纪》、杨英《从征实录》、夏琳《闽海纪要》、邵廷采《东南纪事》、彭孙贻《靖海志》依次5见、13见、18见、31见、39见[18],其事迹主要有:

1.驱驰征战建功勋黄廷在郑成功军参加诸多战役:顺治六年(1649)3月克漳浦,陷云霄;顺治八年(1651)11月任右先锋巡复诏安;顺治九年(1652)困长泰,漳州之役为“提调”负责攻北门兼应援游兵,9月18日驻泉州抗敌,与大部队共败清浙闽总督陈锦;顺治十一年(1654)参加海澄保卫战,4月从郑成功往海坛(位于福清湾东侧,即平潭岛)诱杀黄大振,11月郑军先后收复漳州府城和漳、泉6县;顺治十二年(1655)“为正提督,率二十余镇”困揭阳月余,率部入城“设糜粥以济饥民”[19],至次年2月返闽;顺治十八年(1661)参加厦门保卫战,等等。漳州之役(1652)后,郑成功“以礼武镇陈俸、甘辉、黄廷、黄山等为首功,升右先锋黄廷为提督前”,次年永历帝诏封黄廷为永安伯。

2.征粮措饷据徐国祥考察,郑军将士有口一二十万,年耗粮谷120万石,供应粮饷是个大问题,在1652-1661年期间出兵征饷40多次[20]。在将士们眼里,粤东产粮区是老帅郑芝龙的旧地盘,而今既不向清廷缴税,也不向郑军纳饷,“不清不明”妄自尊大,扫平之既可充粮饷、扩兵员,又可将粤地同闽南连成一片,故郑成功师经常赴潮筹粮饷。例如永历三年(1649)掣师攻打大胜南洋寨许龙和达濠寨张礼“两虎”,“潮州五虎”余寨望风而降[21];1655年“下潮州驻兵征饷”,黄廷在揭阳“所获军器、衣甲、马匹不计”,受“加二级”奖励(《从征实录》);1656年3月南下盐州、海州大星所,“坐夺乌尾船百余只,兵粮正殷”(《从征实录》)。因鸥汀乡勇屡屡截击郑军运粮船队,顺治十四(1657)11月郑成功命黄廷率兵攻寨屠寨数万人,以致当地传下“有国姓,无鸥汀,有鸥汀,无国姓”的熟语[22],不能不说是郑成功和黄廷的一个历史污点。

3.据守根据地郑水师作战机动性大,攻城拔寨不计其数,然攻易守难,随拔随弃,军队漂泊无定,直到顺治四年(1650)才建立了厦门根据地。而重大军事行动中,如1658年征南京,1659取福州,1661年东渡台湾等,郑成功都留黄廷戍守厦门,可见黄廷是郑成功倚重的臂膀。

(三)郑经袭位时期及二次降清

1661年,郑成功打败窃据台南的荷兰人,一举收复台湾,1662年5月不幸亡故。郑经袭位后,文倚陈永华,武恃周全斌、黄廷、洪旭等将领。此期黄廷仍骁勇善战。1663年10月,清军水陆合兵大战于漳州海面,两军寡众悬殊,助清作战的荷兰船船只高大,装大小炮铳千余号,致郑军损失惨重,即便“周全斌、黄廷等亲督巨舰,蜂涌挑战”(《靖海志》),溺毙清主将马得功,仍难挽败局,被夺厦、金两岛,郑经退入铜山(今东山)。次年清军又调满汉水陆于漳州,觑铜山。因部队伤亡大,船舰破败且沿海无船可征,郑经留黄廷、周全斌于铜山断后,率部径退台湾岛。1664年春铜山粮尽,部众厌战,周全斌等战将已经降清。因担心部队到台湾水土不服,黄廷率部并家属三万多人往云霄降清。

三、黄廷二次降清及屯垦邓州

(一)在闽从征调

黄廷二次降清的头几年(1664—1668)在闽随清廷征调,然其驻地不详。据《邓州志》称,黄廷部曾“屯长乐”,唐河涂氏“始迁祖”涂孝臣(黄廷的部将)也有相似记载[23],两说一致,黄廷曾扎闽东长乐(今长乐县)应无疑。

(二)率部屯垦豫西

康熙七年(1668),清廷“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邓州志》),享年97岁(《慕义伯》),邓州“所有垦兵仍归(黄廷)节制,钱粮只纳正供,杂派差徭概行蠲免”[24]。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部令倘职官年老,着官生顶替,父老子代,兄亡弟补,世代相承”,即便乾隆年间官员违例向垦兵派饷,“生员黄成论上控”,仍得免(《邓县志》),蠲免令至清亡以后才废除。表面上看,清廷待明郑“投诚”水师不薄,实则顾忌重重,将部队拆零北上安置,一路“武装押送,雷厉风行地执行”[25]。《清实录》卷二三称河南、山东、山西、江南、浙江5省“见驻投诚官兵开垦荒地”,《靖海志》亦载“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其标下兵及别镇兵……分驻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四川”8省屯垦荒田,“先拨”一语道出黄部是最早派拨屯垦的,而“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陈允(永)华乃贼中头目,不便安插外省”,与“家口”遣京“编入旗下”,终老一生[26]。目前史学界仅见河南和四川垦民的消息[27],余6省闽营人事迹则漫灭在历史的云烟中。

(三)永备提调

清廷规定屯垦闽营将士须“永备提调”。《邓州志》记载黄廷所部共参加了康熙“十三年从征吴三桂;十五年杨烈(来)嘉掠杀城,征粮于邓,廷败之;二十一年从平台湾,二十三年剿罗岔(罗刹,指沙俄)”等战役。杜世伟、郝时远先生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均与正史吻合”是正确的,而认为黄廷是否参与“无史证可考”则失于草率,缺乏必要的推理与判断。今特梳爬多方文献辨析于下。

1.从征吴三桂关于康熙“十三年从征吴三桂”,因缺少史料的明确记载,只能存疑。

2.败杨来嘉于邓关于康熙十五年(1676)杨来嘉骚扰邓州被黄廷打败,应有其事。《清史稿·本纪六·圣祖本纪一》载,“戊辰,吴三桂将犯夷陵……襄阳总兵杨来嘉以谷城叛;十四年三月己未朔,叛将杨来嘉犯南漳”,“十五年(1676)战南漳,破灵机寨”。叶植文引“垄子寨碑文”亦称山寨建于吴三桂叛乱,杨来嘉于谷城随叛,在南漳天门、兰山、鸡公、马良坪等建山寨,还出兵增援长沙吴三桂[28]。杨来嘉,福州人,郑成功旧将,1658年提拔为亲丁镇,曾属黄廷统辖(《台湾外纪》),康熙元年(1661)降清,三年授湖广襄阳镇总兵官。从地理位置看,谷城和南漳在鄂北边鄙,比邻豫西南邓州,杨来嘉反叛后有可能就近到邓州征粮,而节制邓州“所有垦兵”的黄廷便有机会亲自出马败旧日部将,间接打击了吴三桂。由于该事件就发生在邓州,故《邓州志》所记尽管没有正史可资印证,却应是真实可信的。

3.从平台湾关于黄廷是否康熙“二十一年(1682)从平台湾”,邓州陈氏家谱记载得明明白白,乃是“饬令”[29],而非黄廷本人。那么,邓州方面何以认为黄廷曾“从平台湾”?这应与清廷两次征台及邓州另一黄姓将领有关。第一次征台在1665年4月,清水师提督施琅调诸投诚官郑鸣骏、黄廷等大队舟师出铜山往澎湖,“忽烟雾四合,飓风大作,狂涛迭至,横涌冲系。琅等舟师不能成棕”,致各船逶迤飘至闽粤诸岛,无功而返(《台湾外纪》);第二次是1683年收复台湾。从《台湾外纪·平澎台诸将姓氏》未见其名字看,黄廷没有参与这次行动。不过,《平澎台诸将姓氏》有一“随征副将黄昌”,乃黄廷族弟,少即依傍黄廷入郑军,永历五年(1651)代亲随营长官,九年(1655)升援剿左镇镇将,十五年(1661)郑军东征台湾时,黄昌随黄廷留守厦门,1664年随黄廷降清[30],授副总兵(见前引锦宅黄氏族谱)。此三条书证表明,率邓州闽营征台湾的将领是黄昌,却被“嫁接”在族叔黄廷的名下。

4.征黑龙江击退“罗刹”清军反击“罗刹”侵略涉及特殊兵种“藤牌军”。藤牌又称团牌,是用藤条编成的圆盘状盾牌,作战时“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人,一兵砍马,一兵砍人”[31],“矢石枪刀皆可蔽”[32],勇不可当,康熙初年曾调征抗沙俄。不过,有关福建藤牌兵在雅克萨建奇功的史料未见黄廷率军的记录。从《邓州志》“康熙二十三年选善团牌者,而炳兴焉”,黄廷旧部唐河涂孝臣为先锋[33]的情况看,南阳地区至少有黄而炳(黄廷之子)、涂孝臣率其部藤牌手从征,而总领军人则是郑成功的另一旧将林兴珠。林兴珠,泉州府永春人,少年随其叔林日胜为屠夫,后来加入郑军习得藤牌战法,顺治十三年(1656)降清,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林兴珠附之,掌其洞庭水师守岳州(今岳阳市),后弃吴归清,大破吴主力,因鼎定平吴胜局而获康熙召见。席间康熙问及什么武器可以御火器,兴珠答曰滚被、藤牌,因立招6个部卒“于上前舞跳。上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康熙大喜,问“能用滚牌之人何方可以召募?得人几何可以成一旅?曰多则一千,少则五百,惟臣乡漳泉之人多善此法,须于闽募之。上曰,此去闽远,往还非数月不可。今直隶、山东、河南多台湾投诚垦种者,皆闽人,召用之,五百可得也。遂召募教演,未几而成”。康熙二十四年5月“彭春等攻雅克萨城,林兴珠率藤牌兵迎击,于江中破之沉其船,头人额里克舍乞降”[34]。以上史料证明,带领藤牌兵的也非黄廷,而是林兴珠。

5.调古北口从征准噶尔黄部藤牌手从征蒙古准噶尔部也是林兴珠率军出征的:清初蒙古葛尔丹多次进犯,曾悍然挺进距京700里,康熙震惊而三次亲征,兴珠具以藤牌兵护驾,康熙二十九年(1690)败之于乌兰布通(在今河北木兰围场附近),三十五年(1696)清军“据险俯击,弩统迭发,藤牌继之”(《清史稿·殷化行传》),败之于昭莫多等。其时黄廷已入古稀,未率军参加此役。

(四)其它

关于“闽营”中何以有台湾原住民,可以从《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探得端倪: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饱受荷兰统治者侵略的台湾原住民奋力参战,其中便有依那思罗等投于郑军麾下。康熙元年(1662),依那思罗等奉命随周全斌部渡海到闽南,因途中受到周的侮辱,而改投黄廷帐中任马夫,由于病中得到黄廷的关照,誓死追随效忠之。康熙三年(1664)黄廷降清,七年(1668)奉命赴河南屯垦,依那思罗随徙邓州,娶当地农家女岑氏为妻,以妻姓的谐音改姓陈[35],繁衍至今。这至少表明有一部分“闽营”台湾原住民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由其它将领带到闽南再改投黄廷军中,这在军中属常见,其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身份应是真实无误的。

结束语

综上辑考,郑成功高级将领黄廷生于1620年,是今漳州龙海角美镇锦宅村人,17岁投入明军郑芝龙部伍,曾与施琅一起随郑芝龙降清,1646年两人已拜总兵官,后来一同被郑成功招致帐下建功勋。黄廷历任郑军前提督、总督陆师掌忠勇将军印加太保等衔,永历帝诏封为永安伯。1664年因战败粮尽、部众厌战而降清,清廷封为慕义伯,命其部屯垦邓州,统节在邓垦兵,保境安民。黄廷及其部就此落籍河南邓州,在“三藩”叛乱期间打败老部下杨来嘉,间接打击了吴三桂。但黄廷并没有参加清初多个安邦卫国的重大战役,率部收复台湾的是其族侄黄昌,带领其部藤牌兵征“罗刹”、战葛尔丹的主帅是郑成功另一旧将林兴珠。黄廷部众中的台湾籍原住民,曾协助郑成功打败窃据台湾的荷兰侵略者,渡海到闽南以后,改投黄廷帐下,其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身份应该是真实的。本文对黄廷生平事迹的辑考,或可填补郑成功重要部将研究之空白,并订正了《邓州志》、《邓县志》及邓州“闽营人”家族口传史的部分不确记录,为漳、邓地方史志“黄廷传”的撰写提供参考。

注释:

[1]见涂征介绍邓州高山族的文章的系列文章,如《中原的“台湾村”》,《中国建设》1983年(期号不详)及《台声》2003年第3期。张振杰:《洛宁“闽营人”》,《中州统战》2005年第5期。《民族英雄“慕义伯”黄廷》(以下简称《慕义伯》),《邓州与台湾》,邓州市政协编,2005年。杜世伟《河南〈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考辨》、郝时远《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按:下引《慕义伯》及杜、郝的论文咸不一一注明。

[2]署名nixluwei03的博文:《想象的构建——河南高山族》,天涯社区网,网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 content/news/1/150682.shtml。核对日期:2011年7月20日。

[3]蒋光祖:《邓州志·武胄·武功》(以下简称《邓州志》),清乾隆二十年(1755),藏于邓州档案馆,转引自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按:书名中的“胄”,原误作“胃”,非。

[4]见邓州黄氏后裔仁和先生“hrh680424的博客”之《黄廷小传》,网址:http://hrh680414.blog.163.com/blog/static/ 11879332220091020105549356/,查阅日期:2011年9月21日。

[5]《龙海村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第81页【锦宅村】条。

[6]引自黄廷的后裔黄仁和先生(医专毕业,医生)2011年6月16日给笔者的手机短信。

[7]邓州方面,指邓州黄廷的后裔和文史家涂征先生,黄宪春,邓州县文渠乡太山村书记,1951年生,高小文化;黄宪闽,文渠乡太山村农民,1953年生,高小文化;黄全泽,文渠乡人,乡镇干部,1952年生,中专文化。邓州退休干部涂征,高集乡涂湾村人,1948年生。座谈时间:2010年10月27日晚约20点30分-22点30分,地点:邓州宾馆。

[8]见《伪郑逸事》,转引自陈碧笙:《郑成功抗清研究》,陈碧笙主编:《郑成功研究》,分别见第124页、137页注(5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9][17]见陈洋:《两件有关郑氏史事墓志所提供的重要启示》,郑成功纪念馆·学术研究,网址:http://www. zhengchenggong.cn/artNewsInfo.asp?id=39。查阅日期:2011年6月18日。按:书丹,指用朱笔在石料上写字,供刻碑之用。

[10]据笔者所见,“闽营人”研究成果仅郝时远:《河南〈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考辨》述及黄廷的抗清事迹,杜世伟文则以部分代整体地将乾隆本《邓州志》所录黄廷落籍邓州后的事迹概称为“比较完整地记述了黄廷父子的生平事迹”,实则几乎未涉降清之前的生平。又,笔者在2010年10月11日访谈漳州黄明兴一家时,曾出示有关黄廷生平的草稿给他们看,但他们无意了解;笔者数次提示邓州黄廷后裔黄宪春等与地方文史家涂征查看有关黄廷生平的PPT演示稿,但他们不感兴趣而言他。访谈时间:2010年10月27日晚8点半-10点半,地点:邓州宾馆。

[11][12][清]三余氏:[清]佚名《思文大纪》,《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111种之二,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分别见第7页、第29页。按:思文,隆武帝朱聿键被害后,永历帝尊其为思文皇帝;平夷侯即郑芝龙,为隆武帝所赐。

[13]《清世祖实录》卷三十四,顺治四年冬十月初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4]两广总督佟养甲揭帖,顺治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到本揭对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第81页,台北,维新书局,1972年。

[15]鲁可藻:《岭表纪年》卷2《福王》下,第434页,明清浙江古迹出版社,转引自顾诚:《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16]施德馨:《襄壮施公传》,转引自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岳麓书社,1998年,第72页。按:引文中的“公”指施琅。

[18]“见”,指黄廷在各书中出现的次数。按:以下凡引自《台湾外纪》、《从征实录》、《闽海纪要》、《东南纪事》、《靖海志》5书大意的,恕不一一标注出处。

[19]乾隆本《揭阳县志》卷七《事记》附《兵燹》,转引自顾城:《南明史》第二十四章第四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郑成功》卷三,泉州历史网,网址:http://qzhnet.dnscn. cn/qzh148.htm,核对日期:2010年8月25日。

[20]徐国祥:《郑成功军粮问题的探索》,陈碧笙主编:《郑成功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7页;陈碧笙:《郑成功抗清研究》,陈碧笙主编:《郑成功研究》,第125、126、128页。

[21]佚名:《鸳鸯寨和瓯汀寨》,华龙潮汕网·潮汕生活习俗,网址:http://cs.hlgzs.com/Htm l/1175.html。核对日期:2011年7月20日。

[22]林俊聪:《鸥汀名寨趣谈》,揭阳新闻网,网址:http:// www.ycwbst.com/Item/Show.asp?m=1&d=338。核对日期:2011年7月20日。

[23][33]《河南省唐河县涂氏始迁祖》,天下涂氏网,网址:http://www.tushi.cn/pos/990.htm。核对日期:2011年7月20日。

[24]郭习敬纂修:《重修邓县志·闽营》(以下简称《邓县志》),民国三十一年(1942),藏邓州市档案馆。转引自杜世伟论文。

[25]杨海英:《施琅史事探微》,《清史论丛》2006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43页。又,马国福《鲁山林家军远征雅克萨》也有“把43员大将调往山西、山东等地,把一个很精锐的团体给拆散了”的家族记忆,大河网,网址:http://www.dahe.cn/wenhua/shgc/t20070404_912509.htm,查阅日期:2011.6.14

[26]《康熙起居注》第2册,第1129页,中华书局,1984。

[27]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按,四川在“三藩之乱”后人烟稀少,荒芜凋敝,后来从外省大量招抚移民。

[28]佚名:《概说南漳古山寨》,汉江传媒网,网址:http:// www.hj.cn/htm l/Culture/History/2009-3/31/0933110160376502 .html;黄忠富:《寻找古州界》,秦楚网,网址:http://www. 10yan.com/html/News/xwtxwz/wssyws/2011-3/9/174157463_2. htm l。核对日期:均在2011年7月20日。

[29]陈锦祺据《(慕义)伯府珍存闽营宿将传册》和墓碣碑表撰修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同治六年(1867),转引自郝时远:《河南〈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考辨》。

[30]陈洋《两件有关郑氏史事墓志所提供的重要启示》称,黄昌本姓彭,襁褓中随母王氏改嫁黄廷的族兄,即同在郑军的黄朴质;朴质殁,黄昌得黄廷多方提携,仍随后父姓。按:黄昌后来随黄廷降清、落籍邓州,终生未恢复本姓。

[31][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一〈闽纪〉,第332页,《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

[32][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一〈藤牌总说篇〉。据有关考察称,因体力消耗大,藤牌兵往往领两份军饷。

[34]《清史稿·本纪七·圣祖本纪二》。

[35]参见郝时远:《河南〈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考辨》。按:从妻姓乃台湾原住民的习俗,《广阳杂记选·台湾土蛮》载:“台湾土蛮男子,皆赘妇家而从其姓氏。”

责编:蔡惠茹

*本文引用的《石美黄氏族谱》(编撰信息不详)和《福建华安江夏黄氏宗谱通检》(黄汉水、黄春才,2007年编),由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黄振杰教授提供,并指点其中与黄廷相关的条目,特此鸣谢。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

猜你喜欢
邓州郑成功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12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12-01 23:23:32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7:12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人民论坛(2015年17期)2015-09-10 16:31:51
南水北调工程考古纪实——河南邓州王营墓地发掘
大众考古(2015年8期)2015-06-26 08:44:46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
中国火炬(2013年4期)2013-07-25 09:30:58
郑成功文武双全(下)
郑成功文武双全(中)
庞振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