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12号选育报告

2011-11-18 05:50贾尚智闵彩云陈勋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抗逆性

贾尚智 闵彩云 陈勋等

摘要: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了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12号[C. sinensis(L.)O. Kuntze cv. E-Cha No.12](原代号04-3-9)。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属中生种;制绿茶嫩香持久,品质优异;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福鼎大白茶高27.18%和6.95%;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6%以上;并且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

关键词:茶树品种;鄂茶12号;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抗逆性

中图分类号:S571.1;S503.3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6-3319-03

Breeding Report of High-Quality New Variety Camellia sinensis cv. E-Cha No.12

JIA Shang-zhi,MIN Cai-yun,CHEN Xun,JIN Xiao-fang,SHI Ya-ya,LU Su-f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ruit and Tea,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209, China)

Abstract: High quality new variety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E-Cha No.12 (Serial number: 04-3-9) was derived by systematic selection and vegetative propagation from C. sinensis(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 natural offspring. After years of trials and demonstr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belonged to medium-sprouting variety; its green tea had durable delicate aroma and excellent quality; the content of TP(Tea polyphenol) and water extracts was 27.18% and 6.95% higher than that of C. sinensis Fuding Dabaicha respectively; fresh leaf yield was 36% higher than that of C. sinensis Fuding Dabaicha; it had strong resistance to coldness, drought, diseases and pests and also had high survival rate after transplanting.Key words: tea variety; 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cv. E-Cha No.12; tea quality; fresh leaf yield; resistanc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在茶叶生产上形成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紧俏、特别是适制名优绿茶的无性系良种明显稀缺的状况。为加速优质茶树品种选育,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及茶产品提档升级,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了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选育出了优质绿茶品种鄂茶12号,现将选育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选育经过

1999年10月,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园,采收一批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自然杂交后代的种子,进行播种育苗。2001~2002年通过对幼苗进行初步观察,筛选出不同变异类型的优良单株,并对优良株系进行了扦插繁殖。2003年将第一批株系苗移栽到新建立的茶树资源圃集中观察[1]。2004年春,将新入选的单株重新编号,其中编号为04-3-9的单株具有发芽整齐、萌芽力强、节间较短、芽叶紧凑、叶色绿、有光泽、抗性强等特点,确认为一优良株系。2004年在本所试验园布置品种比较试验[2],并在湖北省内的武汉、咸宁、孝感等地进行区域试种。2011年4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鄂茶12号,审定编号为鄂审茶2011002。

1.2品种比较试验

1.2.1试验设计在本所试验园对品种比较试验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3.5 m2,种植规格为单行条栽,行距和丛距分别为150 cm×33 cm,每穴3株;以国家级绿茶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CK)。

1.2.2品种比较试验园管理种植前试验园全面深翻50 cm以上,将花生饼肥6 000 kg/hm2、过磷酸钙1 500 kg/hm2充分拌匀后施入土中,平整厢面。2004年秋定植参加品种比较试验茶苗,并在离地面15~20 cm处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为确保试验顺利进行,加强幼苗期管理。2006年春季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夏季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随后打顶养蓬,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

1.2.3鉴定内容品种比较试验的前两年主要是保证移栽成活率,完成三次定型修剪,并进行生长状况及适应性等项目的观察鉴定。后三年对各品种的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烘青绿茶品质、生化成分及抗逆性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系统的观察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营养芽物候期

在2006~2008年,每年于3月上旬,在每个小区固定剪口以下的腋芽6个,从芽萌动至1芽3叶期,隔天观察记载一次,各物候期的确定均以30%的观察样通过为标准。经观察记载结果表明,鄂茶12号的1芽1叶期为3月24日,比福鼎大白茶迟3 d,有效积温比福鼎大白茶高25.8 ℃,但后期芽叶生长速度较快,1芽2叶期和1芽3叶期均比福鼎大白茶迟1 d,特别是1芽3叶期的有效积温,反而比福鼎大白茶低17.9 ℃,具体结果见表1。

2.2发芽密度与芽叶性状

物候期通过1芽2叶期时,在每个小区固定3个观测点,每个点都用33 cm2的取样方框观测框内的芽梢数,取平均值,测定结果如表2,从表2可见,鄂茶12号的发芽密度超过了福鼎大白茶,但百芽重略轻于福鼎大白茶。

2.3鲜叶产量测定

对完成定型修剪后的茶树,在2007年进行打顶采摘,进入测产阶段。按品种发芽迟早,待新梢生长到1芽3叶时采摘1芽2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分批多次采摘,全年分别按小区测定产量。2007~2009年3年的鲜叶平均产量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鄂茶12号的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增产幅度为36.2%。

2.4制茶品质鉴评

春茶第一轮新梢均通过1芽2叶期时,留鱼叶,采摘1芽2叶制作烘青绿茶,由同行专家采用文献[3]的方法对干茶进行密码审评。2008~2009年2年的感官审评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鄂茶12号所制烘青绿茶的外形细嫩绿润显毫,汤色嫩绿尚亮,香气嫩香尚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总分为93.9;福鼎大白茶所制烘青绿茶的外形细嫩尚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尚持久,滋味醇和,叶底嫩绿尚亮,总分为90.5。鄂茶12号比福鼎大白茶高出了3.4分。

2.5生化成分

在产量测定的同时,取一定量的鄂茶12号和福鼎大白茶鲜叶1芽2叶制作的蒸青样。在2009年5月,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茶叶生化成分分析[4],结果见表5。从表5的分析结果可见,鄂茶12号的内含物丰富,主要的生化成分指标多数高于福鼎大白茶。

2.6抗逆性比较

分别在2007~2009年每年越冬后的2月下旬和夏季高温干旱季节的7~9月,在每小区固定3个观测点,分别调查50片叶,采用5级评定法(叶片受害率≤5%为0级,5%~15%为1级,15%~25%为2级,25%~50%为3级,>50%为4级)对耐寒性及耐旱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同时在茶树生长期间,对茶小绿叶蝉(高峰期)、黑剌粉虱、枝梢黑点病等进行田间调查,结果见表6。从表6可见,鄂茶12号的寒害率为5.2%,旱害率6.2%,均低于福鼎大白茶。同时显示,鄂茶12号对茶小绿叶蝉、黑剌粉虱、枝梢黑点病的抗性较强。

3小结

通过多年来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系统观察鉴定,新品种鄂茶12号为小乔木型[5]、小叶类、中生种。树姿较直立;叶片呈上斜状着生,叶长椭圆形,成叶色绿,有光泽;芽叶淡绿色,茸毛中等,叶面微隆,叶身平,叶尖渐尖,叶质柔软。芽型紧凑,节间较短。发芽整齐、萌芽力强,1芽1叶盛期为3月下旬;产量高,五年生茶树鲜叶产量可达3 177.8 kg/hm2;春茶1芽2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为3.5%,制成的烘青绿茶外形细嫩绿润显毫,汤色嫩绿尚亮,香气嫩香尚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品质优良;耐寒、耐旱性强,抗病蟲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

参考文献:

[1] 闵彩云,贾尚智,金孝芳,等. 优质茶树资源创新与育种[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1):2769-2771.

[2] 陈亮,虞富连,杨亚军,等. 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7-106.

[3] 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S].

[4]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茶叶标准汇编[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5] 白堃元.中国茶树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抗逆性
国内鸢尾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进展
金黄熊猫树引种适应性研究
体育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甲壳素对蔬菜抗逆性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泗水乡朝天椒新品种引进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