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林
综观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均能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性质。试题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做到考查知识主干化,命题立意能力化,选材方向时政化,探究活动多样化,答案设计多元化等,这些对推进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考查,全面、准确地反映了考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学业考试与升学考试的统一。
但是,仔细分析各地的试题,笔者认为个别的试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值得商榷。
一、问题设计不科学
有些试题题意不明,问题的提出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与明确的指向性,过于宽泛。
例如:维护民族团结()
A.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
B.就是要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
C.少数民族地区就能够发展
D.就能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点评]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解能力。但是从所给的题肢上看,有的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有的是怎样维护民族团结,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是宽泛的,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同时,题肢B的表述与题干的搭配欠妥当,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要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还有其他多方面的要求。
●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楼道浓烟滚滚。这时正确的方法有()
①从窗户或阳台跳下②拨打“119”报警
③关好门窗④把被单连结成长绳沿绳跳下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点评]联系高层楼房发生火灾的生活实际,考查自我保护的能力,是近年来消防工作的重点,本是很好的问题,但表述情境过于简单,题干信息不足,使生活情境的合理、真实、可靠性受到质疑:其一,高层楼房发生火灾,针对楼里楼外不同人群应有不同选择,其中选项②就适合楼外人群选择;其二,姑且认定命题者的本意是楼内的人群,但如果楼层过高,楼里人群中的老人与妇女、儿童是否适宜“把被单连结成长绳沿绳跳下”?其三,选项③关好门窗,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关好的应是位于楼道的门窗。这些都说明情境材料过于简单,提供信息不足,让人难以做出合情合理的选择。
二、体现能力立意不到位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有些试题过于注重单纯知识的考查,题目过于直白,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与选拔的功能。
例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家的根本大法是()
A.宪法B.刑法C.行政法D.民法通则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基本政治制度B.根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D.根本经济制度
[点评]“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思想品德课考试命题的一项改革要求。由“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是这一改革要求的最好体现。此类题目只能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不能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失去了考查的意义。
三、内容设置成人化
试题应从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的原则。但是有些试题在选材和问题的设计上,远离生活,远离学生,问题过于空、泛、大,缺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链接,成人化倾向明显。
例如:●假如你是××省省长,要实现“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你会怎么做?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十二五”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将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请运用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
[点评]这是对不同试题的节选,省略了材料。但从设计的问题来看,第一个问题既要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关注本身的实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为什么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一知识点,但联系就业这一社会话题,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品德学科考查评价的需要,也是衡量思想品德试题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试题命制应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切入,关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的建设,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品德践行,提高完善自我的自觉性。
四、材料与问题“两张皮”
在个别试题中,材料情境与问题缺乏必然的联系,存在材料与问题脱节、材料与问题“两张皮”的现象。
校园文化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为庆祝党的90华诞,某校组织学生参加以“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设计活动。九年一班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展示了“辉煌90年”的专题内容。
(1)[文化篇]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2)[楷模篇]我们要学习郭明义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写出一种即可)
(3)[发展篇]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点评]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性的特点,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这就决定了中考命题必然着眼于现实重大问题和热点、焦点问题。此题注重教材内容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创设情境,图文并茂。但是问题的设计却只是考查单纯的知识点,缺乏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虽然命题人员力求从生活入手创设一定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对试题所给予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但没能很好地突出能力立意和素质立意,真正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五、试题,设问与答案不符
个别的试题,材料和问题的没汁非常好,但是所给的参考答案与问题不相符合。有时出现问题开放而答案单一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有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好有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随便地扔在地上,然后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这当然可以!”
“那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变成一颗珍珠。”
年轻人低首无语。
文中的年轻人缺少的是一种什么品质?他怎样做才能成为沙滩中一颗闪亮的“珍珠”?。
答案:(1)自强。(2)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其次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③在磨砺中走向自强。
[点评]该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心理品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问题设计与材料联系紧密,开放性强,是该试题的一大特色。但是所给的参考答案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材料中的年轻人缺少的品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如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少坚强的意志、不能正确对待挫折等等。第二问亦可以综合正确认识自己、自强、磨砺坚强的德意志、正确对待挫折等角度进行回答。
诚然,以上所列举的试题仅仅是碧玉中微不足道的瑕疵,旨在与命题人员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