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嘉雪
如果许志华大四那年父亲不找他谈话,他应该是我们身邊晰多离级白领中的一员,过得富足平常。现在,他是福建匹克集团的CEO,毕业十余年胖了50斤,仰坐在酒店咖啡厅的沙发上,很有点大佬的做派了。
在匹克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许景南将匹克从一个代工工厂打造成福建知名的运动品牌。在匹克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许景南的长于许志华则带领匹克走出福州,成为全国知名的专业运动品牌,并于2009年9月29日率领公司在香港顺利上市。
年轻的许志华还推动匹克迈出了国际化步伐:成为第一个与NBA、FIBA展开合作的中国运动品牌。同时,他还打造了一支匹克全明星运动队,每年都邀请众多NBA大牌球星来中国与球迷互动。
老一辈打越础,新一代树品牌。许志华的成长是众多中国家族企业薪火传承的一个缩影。
许志华不喜欢“富二代”这个称呼,他认为自己一直是在创业。过去的十年,他用自己的成绩赢得了父亲的信任,在未来更多的十年里,他将依靠自己的智慧带领匹克走得更远。
小试牛刀
在许志华的印象中,童年是孤独的。父亲长期忙于公司业务,很少有机会和他交流。尽管许志华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还一直在学校担任干部,但年少的他总感到压力重重。
上世纪90年代,匹克已是福建颇有名气的企业。在学校,大家都知道许志华的家庭背景,因此无论做得多么优秀,他总是隐隐感到有人在背后说:“他就是某人的儿子。”这让许志华渐渐萌生了一种挫败感。
这一切,让许志华愈发想要离开家,摆脱父亲的光环。高考前,许志华报考了四川大学。他希望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人知道他是谁的儿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
在四川大学,许志华一如既往的优秀,经过竞选,他担任了学生会主席。这也让他重拾自信:“我自己还算是有想法,有能力的,而不是靠父亲。”
毕业时,学习电子信息工程的许志华拿到了华为的聘书。“当时是想到华为去锻炼一下,”许志华回忆,其实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会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也许要自立门户,“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舞台”。然而在许景南的再三要求下,许志华还是回到了匹克。
许志华回归匹克时,公司正面临转型的考验。上世纪90年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匹克,产品一度供不应求。但随着中国加入WTO,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开始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同时,安踏等本土运动鞋品牌也开始纷纷加速在各大城市布局,建立以专卖店为主的新型销售渠道。相比之下,匹克却没能跟上发展的潮流,与同行们的距离越来越大。
2002年,回到父亲身邊的许志华从助理做起,每天负责接电话、发传真、做会议记录,看父亲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处理事务。那时的许志华年轻气盛,总与父亲冲突不断,无论在家还是公司,二人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
为了让儿子更多了解市场,许景南派许志华参与招商。那时的招商往往就是“扫街”——家一家地拜访经销商。由于当时的晋江体育产业正处于井喷期,经销商见惯了大大小小的运动鞋厂商,因此一看到登门拜访的招商人员,他们就像见到保险推销员一样反感。
一次,许志华刚迈进一家经销商的门槛,就被对方赶了出去:“又是一个招商来的,走走走!”这让许志华看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以及渠道建设的迫切性。
之后,匹克开始全面改制,调整国内办事处并更换经销商。2002年末,匹克终于完成了一场全面的渠道改革,其间他们撤换了全国30多家办事处,换掉了一半的经销商,重新建立了上千家专卖店。
在协助父亲完成渠道改革的同时,许志华又开始酝酿一个新的计划。原来,由于此前销售状况极佳,匹克一直因循“以产定销”的传统模式,但随着竞争的激烈,这种商业模式显然早已过时。
从2003年起,许志华说服父亲开始推行“以销定产”的新商业模式。这样匹克的生产就不再是盲目的,一方面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与经销商的关系更加紧密,使公司的发展更具计划性。
许志华力推的改革举措让匹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匹克开始实现产销平衡。2004~2005年间,匹克开始出现销大于产。2002年,匹克年利润增长率为30%,2005年,这一数字则增至50%。
重塑匹克
经过一番改革,匹克公司的运营变得健康起来。但许志华清楚,想要在未来市场上有所作为,就必须瞄准国际一线品牌。“相比国际企业,我们的优势是成本控制以及对中国渠道的了解,劣势是品牌。”许志华认为,匹克与国际一线运动品牌的差距不是一天能改变的,他们不能放弃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匹克的品牌价值,逐渐缩小与国际知名品牌的距离。
许志华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美国推销匹克的情景。当时他跟着中国展销团到拉斯韦加斯参展,旁邊一家中国品牌运动鞋的定价为2美元,他则给匹克定价18美元。展销会结束后,别家的生意都不错,唯有匹克一双鞋也没卖出去。
原来在美国人眼中,中国品牌就是代工的代名词,只能生产便宜货。了解情况后,许志华就在当地新注册了一家公司,之后就以这家“美国公司”的名义参展,后来慢慢接到了一些订单。
那次遭遇让许志华意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
2005年,许志华为匹克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也开启了匹克的国际赛事赞助之旅。他们先后成为欧洲篮球顶级联赛(“2005全明星赛”)装备供应商、国际篮联“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战略合作伙伴。正是这两次赞助,使匹克引起了一个叫乔治.W.劳伦斯的人。
劳伦斯是个运动品牌运营商,与NBA有着多年合作关系,对于一家中国体育用品公司能够赞助欧洲的重大赛事,他感到非常惊讶。经过接触,劳伦斯决定帮助匹克开拓NBA市场。事实上,当时的NBA也在准备进军中国市场。在他的撮合下,匹克很快与火箭队达成了合作协议:400万美元赞助两年。
很快,匹克成为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品牌的新闻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火箭队的顺利合作也给了许志华启发:进一步加深与NBA的合作,有助于匹克塑造专业篮球品牌的形象。
2007年11月6日,匹克与NBA在北京联合宣布,双方缔结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匹克”的品牌活动将在面向全国直播的NBA比赛及NBA官方网站上出现,并可参加NBA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赛事和活动。根据这项协议,匹克可以运用许可的NBA球员进行广告宣传,并利用NBA在中国的巨大市场及媒体资源推动匹克品牌及产品。
“STAR TEAM”
开展赛事营销之后,许志华又瞄上了NBA的球星:“如果能与NBA进行合作,让其球员选择匹克的鞋,我们的专业度肯定就会被认可,品牌推广也会
同时完成。”许志华认为,借助NBA球星的名气,匹克能更有效地吸引篮球迷们的注意力。而他选中的第一位NBA球星就是火箭队的肖恩,巴蒂尔。
2006年,脚蹬匹克战靴的巴蒂尔在NBA赛场上表现英勇,并且创造了2006-2007赛季脚部零受伤的纪录。2008年底,许志华来到美国,在新泽西签下了7位NBA球星:除了火箭队的两位悍将,还有洛杉矶湖人队的少将萨沙,武贾西奇、丹佛掘金队的桑尼,维姆斯、克利夫兰骑士的达内尔,杰克逊以及小牛队的明星贾森,基德。
2009年3月,匹克又与篮球领域最具世界影响力的FIBA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对亚洲赛事及联合商品的开发。至此,匹克也垄断了国际最知名的两大篮球赛事资源。
通过与NBA以及FIBA的合作,匹克逐渐打开了海外市场,先后在澳大利亚、塞浦路斯、俄罗斯、中东、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销网点。2008年,匹克的销售额增长了80%。
当然,许志华也很清楚,匹克的根基在中国:“匹克一年几千万美金在美国投入,销售最多只有几百万美元,还抵不了广告费。”正因有中国市场做支撑,他们才能不断在国际市场上做宣传。
为了发挥签约球星的作用,在“匹克2009年秋季订货会”上,许志华提出了“STALL TEAM”这一新的全年营销战略。“STAR TEAM”是匹克在签约NBA球星代言的基础上,推出的优化代言人资源利用的创新模式。彼时,匹克的7位代言人涵盖了篮球场上的各个位置:小前锋、大前锋、中锋、控球后卫、得分后卫等,形成了匹克的全明星阵容球队,即“STARTEAM”。
2009年,这支“STARTEAM”围绕匹克“I CAN PLAY”的品牌内涵,通过比赛、训练营等各种活动来配合匹克在中国的推广。“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国际化和专业化路线。”许志华说,“匹克要让世界看到,我们与NBA的合作不仅仅是口号,也不仅仅是市场合作伙伴,而是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深度介入NBA的每一个细胞!”
许志华深知,只有推动中国的篮球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并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做大篮球市场这块蛋糕,匹克才能不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从2009年起,匹克开始在内地部分城市建立“篮球公园”,为各地篮球爱好者建立一个互动交流的场所。
篮球公园的建立,还使匹克拥有了一方推广篮球以及NBA文化的平台。自从篮球公园建成后,来访中国的NBA球星都会被匹克邀请到那里与球迷互动。如今,匹克“STAR TEAM”一年一度的中国行,已成为中国篮球迷最为关注的盛事。
对于许志华的表现,许景南说可以打到90分,“志华比较有魄力,眼光较远”。不过直到今天,许景南也没有完全放权给许志华,“等到志华有能力掌控一切的时候,我才会完全放权”。
对于董事长的位子,许志华似乎也不急于登上:“父亲的意见很关键,会保证大方向。我们现在各有分工,我也不着急完全接班。一家老小的责任几乎还是父亲扛着呢,等一切水到渠成吧!”(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