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社会中人性的释放
——电影《窃听风暴》感悟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民主,一个畸形化的社会。人们的身上都披着一件带有浓厚色彩的政治厚衣来伪装自我。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国家安全局调查的对象,生活在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监视、调查你的便衣,家里的每个角落中都可能藏有窃听器。影片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窃听风暴》 人性 释放
《窃听风暴》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东德,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国家安全局扮演着重要又特殊的角色。影片的主人公维思勒(代号HGW XX/7)就是为其服务的一名经验丰富的窃听人员。他现在离开了一线,在授课培训新的情报人员,但在已经当领导的前同事的邀请下,又重新出山,去监听一对作家演员夫妇。影片一开始,就从维思勒的授课以及大段当年审讯时的穿插画面,表现了他的冷静和专业。而到作家家里安装窃听设备的过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维思勒那双严厉、阴冷眼睛让人难忘。他就是当时国家安全局特务的形象代表。
影片的另一个线索是被维思勒监视的一对夫妇。男人是作家,女人是当时受人爱戴的演员。这些艺术家们,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现实里,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是被视为对国家政权的重要威胁。他们被监视、被窃听,从没有创作自由,甚至没有人身自由。那位受人尊敬的被禁了六年的老导演的自杀,将矛盾激化到最高点。作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冒险发表了让人震惊的“东德自杀人数调查报告”,向世人宣告了另一种声音的存在。
在表现艺术家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揭示社会事实的光明形象中,影片的几个片段讽刺地展示了政治官僚的丑陋形象。老文化部长在车里强暴了女演员,一群安全局的“工作人员”随便闯入作家的家里把沙发用刀切开。整个社会还有人性吗?政治意识笼罩在整个东德上空,给每个人敲响了警钟。
维思勒被艺术家夫妇震撼,帮助作家转移了证据,却使得自己被降职。他的举动可以说是他人性的一种释放。
最后是意味深长让人感慨良多的一幕。由拆信变成送信的维思勒,经过书店时,发现了作家的新书。他买了一本,书店的伙计问他是不是要包起来送人,他说不用是给自己的。是啊!这书不仅是作家献给他的礼物,也是他自己在那个寒冷的岁月里给自己留下的一份温暖的礼物!
“东德”时期,以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控制为前提,专制政治体制、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特定的政治符号、学校教育、家庭等政治社会化途径充当了放大上层政治文化、扭曲大众政治文化的作用。社会是一个人们生活的大环境,社会成员受到社会的影响,当一个时代发生剧烈变革时,社会形态、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成员会受到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东德时期的德国人是变态的,是悲哀的。东德时期的特务们,因为有一些人看了西德的书而被他们抓起来沦为叛国者。政治官员不再是为人民服务的象征,而是黑暗势力的象征。在这样的时代中,没有人敢说真话,没有人敢相信别人,因为今天的朋友,明天就可以在高压政治下把你出卖。可以说,政治已经社会化了。
如果问我,整个影片中谁最伟大,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维思勒。因为他是在“东德”高度政治社会化黑暗时期释放了人性的代表。可以说他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他会不顾自己的安危从一个严厉的特务人员变成一个有感情的真正的人呢?我从他的一双眼睛的变化中找到了答案。从开始的严厉、阴冷,到最后的温柔、充满感情,他是被人感动的。从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中,从他窃听的这对夫妇中,他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爱,他看到了夫妇彼此的关怀和信赖,这些是他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的。他不忍心去破坏这么和谐的生活,所以他反过来保护他所要监视的人。是人的爱释放了他的人性,他从中也感受到了他依然是一个有感情、有血肉的人。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东德”一样的社背景下,因为社会已被过度政治化变得畸形。没有自由,没有民主,甚至没有了爱。政治社会化不管在什么时代,哪一个国家都会给人们带来浩劫和人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如此高压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彼此的信赖、感情一定可以释放出一些原本不可能被释放的人性。
1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
2沈沉,拼图,还原东德历史真相,http:// gb.cri.cn/12764/2007/05/18/1865@1594688. htm
3 回忆的构成——反思德国专制制度的过程,http://www.goethe.de/ins/jp/lp/prj/wza/lag/ zh2281446.htm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31
杨晓晶,上海大学08级民俗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