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张謇与他的纱厂

2011-11-16 03:48马玥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1年19期
关键词:纱厂大生张謇

马玥

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张謇

从1895年筹备建厂,到1920年大生资本集团达到巅峰,张謇用了25年的时间;

而从1920年之后的仅一年中,金融资本的脆弱和投资扩张过多造成了大生纱厂

的衰落,历史何其相似,大生纱厂的过往成为了当下诸多制造业企业的今天。

“内阁任怡儿为扬子江水道讨论会长。”1926年6月10日,张謇特意在日记中记载了其儿张孝若的任职。这一年,距离大生资本集团破产仅有一年的时间,这也意味着,在张謇离开他的实业帝国后一年,他的继承人在其盼望下,又开始踏上了他所倡导的实业救国道路。

这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雨多,6月23日早上6点,已经身体不适的张謇冒着暑气,坚持“至姚港东视十八工”。他察看了江堤,找出了危险的路段,筹集防止河堤坍塌的石料,做了临终前最惦记的一件事情。

两个月后,近代中国实业第一人张謇逝世。

后人经常用“状元老板”、“现代中国企业家中伟大的先驱者”、“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近代中国制度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等来形容张謇。而事实上,如胡适所述,这是一位近代中国史上很伟大的失败英雄。

说他伟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初创时期最成功的一个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开创了近代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开拓性地创造了先进的企业制度。此外,大生纱厂推行章法严明的企业管理制度,为近代中国后来兴起的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

说他失败,胡适认为其原因在于“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

功过是非盖棺不论。单看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从创办到鼎盛,经历了25年的光阴,而从鼎盛到衰落,仅仅5年而已。

历史学者傅国涌在《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一书中对大生纱厂的衰败做了详细分析,其中最主要的两点:一是当时的金融机关未完备,实业借款困难重重;二是投资扩张过多,严重拖垮了企业。

历史何其相似,大生纱厂的过往成为了当下诸多制造业企业的今天,原本的往事又成为了现实。

状元办厂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

1894年的7月,震动天朝大国的甲午战争爆发,两国军事较量的同时也将中国薄弱的工业化力量暴露无疑。

同样在1894年,42岁的张謇高中状元。

9月14日退朝之后,张謇来到恩师翁同府第,声泪俱下,先是痛陈时弊和李鸿章误国,接着向恩师诉说:“国家危机四伏,祸在旦夕,不能救国家于水火,一心想回家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就在翁同和劝说张謇“志不可遂,事不可为”的时候,父亲病危的消息让张謇只好告假回家。

如果说老父病逝、守孝三年让张謇有了兴办实业之机,那么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容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任意设厂给了当时具有忧患意识的国人的警示,就成为了张謇兴办实业的内在之源。

在获知《马关条约》内容后,张謇将条约内容逐款抄录于日记中,“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矣。”张惊呼。

1895年,在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张謇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并提醒清政府,“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彼时,张之洞正一心为维护国家利益,试图堵住日资的渗透,他已经征得朝廷同意,在江宁(今南京)、苏州、上海设立商务局,准备开设工厂。张之洞正愁没有合适人选,看到张謇的文章,大为高兴,立即委派张謇办理上海一带商务,兴办通州纱厂和丝厂。

辞官办厂,张謇是不再回头的状元老板第一人。在下定决心实业报国之后,做什么成为眼下第一考虑的问题。

当时,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并在当地办厂,而却把产品高价销售牟取暴利,张謇十分痛恨。因其家乡在江苏南通,南通又“产棉大王之地”,这里的棉花质地好、产量高、力轫丝长,张謇下定决心在南通开设棉纺厂,取名“大生纱厂”,取《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设想蓝图已定,摆在张謇面前的就是实施的问题。首先是资金,其次是人才,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本质问题——大生纱厂是官办、商办、还是官督商办。

张謇求助张之洞,张之洞给予张謇一批“官助”,这是一批在荒废地堆放三四年的纱锭,有40800枚之多,大多锈迹斑斑,张之洞就把这批“官机”折合成50万两银元作为大生纱厂的入股资金。这样大生纱厂就解决了50万两的资金。

并非官办,大生纱厂最终定位为商办,由张謇出面在民间集资。在学者言夏所著的《国商: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一书中,作者介绍,张謇最初召集到的股东包括沈敬夫、陈维镛、刘桂馨、郭茂芝、潘鹤琴和樊时勋。前三位来自通州,后三位来自上海,因此分别称为“通董“和 “沪董”。最初决定以100两为一股,共6000股,筹银60万两。

60万两远远不足以筹办一个棉纱厂。通沪六董联名公布了《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公开向社会集股。总共拟筹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以2个月为期,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认购。

结果很不理想,应者寥寥。而在日后的1920~1921年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集团的股票行情,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就是大生集团。

但最终由于张謇的矢志努力,得到好友沙元炳及有关地方父老的支持,大生纱厂终于开工。

1899年,拥有两万零四百纱锭的大生厂终于开机生产了。“升火发电时,张謇整肃衣冠,冲着电火灯光三叩其首。这倒不是出于迷信,而是显示出他对开业的郑重态度。回顾四年多的艰辛历程,终于初战告成,心中能不为之激动。”后人这样记载开工当日的盛况。

25年,1000倍

开机第一年,大生纱厂就盈利了。

据史学家分析,当时大生纱厂之所以盈利,除了丰富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以外,国际环境和张謇的办厂理念是成就大生纱厂的主要外因和内因。1900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正在欧洲激战,无暇顾及中国市场,外纱进口很少,纱价节节上涨,给大生纱厂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市场环境。

此外,内部管理制度也是大生纱厂成功的原因,大生纱厂的厂约规定至今仍为人们所崇拜。

《厂约》由张謇执笔,大到领导层,包括张謇对自己和董事的分工,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详细规定。小到一日三餐,傅国涌在描述张謇的《厂约》时写道:“待客人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平常饭菜二荤二素,休息天加四碟,二斤酒,另外每月犒劳两次。逢节日或招待来客,‘八碟、‘五簋、‘四小碗、‘一点,不得超过这个标准。”除《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多达195条。

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之张謇的个人影响,盈利后的大生纱厂如雨后的竹笋,节节攀高。在中国民族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生纱厂越来越壮大。

宣统三年辛亥,张謇年59岁。这年刚进入11月,南通便下了两场雪,张謇的日记中简要记载了他的活动。14日这一天,张謇写道,“被推为实业部总长”,然而,又接着写道:“时局未定,秩序未复,无从言实业也。”

的确,动荡的时局下何谈实业?既然从政无助实业,张謇开始扩大大生纱厂的相关产业。利用轧花下来的棉籽创办广生油厂;利用广生的下脚油脂创办大隆皂厂;办大昌纸厂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脚飞花利用起来,为大生生产包装纸和翰墨林的印刷用纸;因为大生有富余的动力而且每天浆纱织布需要大量面粉而创办了大兴厂;又为了大生的运输需要办了轮船公司、懋生房地产公司;办通海垦牧公司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给大生提供棉花;办铁厂是想为大生各厂仿造一些机器设备,为垦牧公司造一些农具,织布机、轧花车等

傅国涌分析,在所有这些企业中,大生纱厂是起点,是轴心,也是母体,是资本的源泉。其他企业并没有带来多少利润,有的甚至长期亏损。

1914年,张謇出任农工商总长。大生三厂就在常乐镇创建,此后在四杨坝建立四厂、天生港建立五厂、东台为六厂、如皋建七厂

1920年,大生资本集团达到巅峰,利润创历史最高,达到千万两,是大生纱厂第一年获利的约1000倍。

巨人倒塌

1921年,通海地区突然遭遇特大台风,连续四天的暴雨加上秋潮大汛使南通一代江河泛滥成灾,摧毁了南通的许多水利工程。

这一年正是张謇的70大寿,也是张筹备来年南通自治会第25年报告会的时刻。

然而,如是年反常的天气一般,大生企业的噩耗不断袭来,大生一厂、大生二厂严重亏损,一厂亏损39万多两,二厂亏损31万多两。

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大生企业主要产品——关庄布失去了东北市场。大生企业由盛至衰。1922年10月25日,大生一厂首先以全部固定资产500万两做抵押向中南、盐业、金城、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借款70万两,条件十分苛刻。

在大生企业危机之时,股东们争相追款更让事情雪上加霜。而后有学者认为,只要当时有资金注入,张謇的大部分企业还都能正常运转。到了1923年的时候,股东们已经对张謇极为不满了,他们指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缺乏冷静,用大生一厂、大生二厂的盈余去开办三厂,“购地必500亩,建厂房必90万,并附设自治机关,俨然建一小城。加上利息和其他开支,每个纱锭的费用竟高达100多两。这样还能营业图利、与同业竞争吗?”《大生纱厂股东意见书》中记载。

这年6月12日,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召开第二届股东会议,张謇发表讲话:“大生盛时,人人都说南通好等到这两年不发利息,则谣言纷起,说南通没有一个好人。”

如果放在今日,张謇的这番演讲算是对股东声讨的一次公开回应。在埋怨股东们的同时,张謇也流露出了对大生纱厂的无比眷恋。也因此,张謇开始寻求海外资金,包括日本大实业家涩泽荣一和美国的资本家。

然而,张謇没有盼来外资的介入,更没能挽救大生企业的命运。

1923年,张謇以大生副厂全部地产、房屋、机器等财产为抵押,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借款40万两,以后两年又借了5笔近100万两,加上其他钱庄、银行的借款,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1924年,大生一厂在亏损中被债权人张得记、顺康等九家钱庄组织的维持会接办。1925年,大生资本集团终于资不抵债,宣告停产。7月,上海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管了大生厂。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让日后的美国经济停滞了近乎10年之久。就在美国经济危机和日本纱厂的双重打压下,被接管后的大生纱厂并未实现起死回生,不久便落入官僚资本手中,张謇一手打造的棉纱王国也宣告崩塌。

在1926年的8月24日,又是个雷电交加的雨天,张謇一家老小跪地哀嚎,张奄奄一息,奥医和看护退去其衣抢救之时,张謇逐渐清醒,他动了动嘴唇,神智又明朗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大生纱厂创办的那年。那时,有人来庆贺,张喜,对之曰:“棉好,地也;机转,天也;人无与焉。”

本文内容除参考公开资料之外,均来自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著的《张謇全集》,刘培林《张謇传》,傅国涌《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言夏《国商-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以及周丽亚、王术静编撰的《张謇评传》。

猜你喜欢
纱厂大生张謇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小酸浆
称呼见人品
祖传的舌头
平安电话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翁同龢点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