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改理念 理性认识课改

2011-11-16 03:21张荣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实验区设计者新课程

张荣

2001年9月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施,之后逐步扩大实验区的范围。目前,全国基本上都已经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新课改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教育中长期被忽视了的。应该说本次课改相比起前七次,无论是从教材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突破。这些变化和突破对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确有对症下药的妙处。但面对新课改如此巨大的变化,让很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是彻底抛弃从前的教育方法和观念?还是顽固地认为本次课改也只是换一套新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新课改的理念,理性认识新课改。教育观念的变化是本次课改的核心所在。

理性认识新课改首先要求我们要避免以下两种错误倾向:

一、“极端革命化”

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门比较特殊的人文科学。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转化活动,它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继承性,同时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后来的教育活动要在前代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对教育活动应该采取“教育教学改革”的办法,而不是“教育革命”!但是我们在当前的许多介绍新理念的文章、书籍到处充斥了极端革命性的口号和宣传。尤其在对待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似乎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在这些人看来,传统的教育似乎全都一文不值,全部应予以推翻和抛弃,且“言必称国际上”教育如何?殊不知,当今世界多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包括我们正在学习的新理念的产生地。

能产生“极端革命化”想法的根源在于:对新课改信念的模糊认识,不能真正地把握新理念的实质,同时对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没有能做到深刻地反思和领悟,把两者割裂开来。实际上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中,教育在本质和阶级属性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历史生命,这两者是不应该也不能割裂的。这种思想的出现与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不无关系。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

对于中国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新课改的“新”理念有相通之处。中国古代都有“因材施教”的说法,这实际上强调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启发诱导”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君子之教,喻也”(《学记》),强调了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既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能盲目地用“新课改”来“革”掉传统教育的“命”。要让“新课改”能开花且结果,就应明白“传统”与“现代”不可割裂的历史联系。我们看到传统教育的不足,对旧观念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对新课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应该走循序渐进式地改革道路,不应该是攻城掠地式的革命道路。

二、过分理想化

理论上,从新课改设计者的学者身份我们似乎已经能够看到了一些“理想化”。设计者们在设计课程时有没有认真调查和听取“教室中的人——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呢?我们从实验区的选择就发现了“先天不足”的隐患。所谓“先天不足”,一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区选择是否合理,有没有代表性,能不能体现中国目前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首先进入本次新课改的多是经济比较发达或者硬件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那么条件不能达到的地区和学校怎么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在教育事业上似乎不太适用。二是在实验区里实行的课改符不符合当地孩子的思维和学习特点?研究新课程的学者专家本身缺乏一线的实践,而只是“引进”和介绍外国的理念。他们本身没有把外国的东西“本土化”、“中国化”,这必然导致呈现给广大一线教师的要么是“夾生饭”,要么是“大杂烩”。这带给中国教育事业的将是“邯郸学步”的教训。

课堂实践上,许多不切实际的设想忽视学生、班级、学校之间的差异,这完全是背离新课改宗旨的。在很多示范课上,整堂课都被少数活跃分子所控制,完全剥夺了其他同学的机会。讨论已经成为新课改的“招牌环节”。但是讨论需要有知识储备和较深刻的思考才会有意义。我们不能因为要活跃气氛,而进行没有任何意义的课堂环节。教育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学校实践上,很多课程设计者看似“以人为本”,但这个“人”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课程设计者们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自豪地宣布新课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他们的“理论和理想”在祖国的西部和山区很快会烟消云散了,完全是教育版的“春风不渡玉门关”。

除了以前两种错误倾向外,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还会出现教学方法的同一化、模式化。似乎课堂组织教学无外乎是分组讨论、编演课堂剧、课堂游戏。而这种不分学科,不顾学生实际的教学行为最终能不能真正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还需要我们深思。否则新课程的设计者美好的理想在我们这些一线的实验者面前大打折扣。会背离新课改的宗旨,造成种瓜得豆的结局。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工程。在实施初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使这次课改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做到:

首先,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只有先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论,经充分的实践证明符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才能逐步地改掉旧有的、不合时宜的方法和模式。寻找到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点,稳步推进新课改平稳过渡,有序进行。

其次,一线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改的宗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和培训,努力使新课改的知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理念,结合本地区情况不盲目跟进,也不简单照搬、拼装。避免教师沦为“搬运工”。

最后,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做到与时俱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人文学科有其内在的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握了规律这个核心,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目前,我们的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改革我们以前那些不符合或者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在规律指导之下,最终使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农二师八一

中学)

猜你喜欢
实验区设计者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