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穷
新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很显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然成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笔者在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关近代几国改革的教学中,以“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究”为例,上了这样的一节探究课。
19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内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施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课本上学习资料上多少年不变的答案之外你还有哪些思考,虽然我们已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这样的结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假设问题。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比照俄、日改革成功经验,你帮维新派和光绪帝设计一下如何减小阻力,推进改革,从而使这场改革有可能成功。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鉴于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条件的制约,我从网络上搜集了许多历史人物包括康有为本人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等相关史料,课上分发给学生阅读,诱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反思变法不能成功的原因。这节课的实施结果异常得好。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思考也并非都是幼稚的,恰恰相反,有的甚至是很有见地、很有思想的。下面撷取学生的一些精彩陈述以共享。
学生甲: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光绪帝政治上不成熟。变法中,康有为等人的最大失误,莫过于把清廷最高实权人物——慈禧太后弄成了敌对面。其实慈禧太后对变法起初是容忍的,并没有坚决反对,难道她不希望中国强盛,大清江山永固?为什么不奏请慈禧,让她来扛改革大旗呢?让慈禧而不是光绪来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可以减小变革的阻力。可维新派的一些做法让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学生乙:我补充,其实有时变与不变之争是表象,关键是由谁来主持罢了。比如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所谓的保守派,像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其余如文彦博、韩琦、范纯仁等,他们原本也都是改革派。南宋陈亮曾评:那个时期的名士们“常患法之不变”,没有什么人是保守派。只不过,王安石一当政,他们就做不成改革派了,只好去做保守派。新旧两党都想刷新政治,其实都是改革派,只不过是由谁来主持以及具体怎样变而已。
学生丙:你真是太有才了!(全班大笑)
学生乙:过奖了,二道贩子而已,刚刚看过的一篇相关文章中这么讲的。
学生丁: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一般改革中,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的温和派。对改革者来说,改革要想成功,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很重要,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维新派在下层没有能发动群众,以至于谭嗣同等血洒菜市口时老百姓才知道“有这么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要夺权”;在上层没有广泛争取军界、政界重要人物。走投无路之下才去拉拢新军统帅袁世凯,哪知袁权衡利弊之后很快倒向慈禧一边。像相对开明又同情变法的李鸿章曾经想捐钱赞助强学会,居然因代表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名声太臭而被维新派拒之门外。
学生戊:维新派、光绪帝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新政期间,光绪帝屡颁严旨,诏令各官署、各督抚限期执行新法,否则严惩不贷。8月30日,光绪帝裁撤詹事府六衙门和鄂、粤、滇三巡抚及所有冗官。9月4日,他又以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揆等人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全部予以革职。这些不理智的策略,只会加速失败步伐。
学生己:改革操之过急,贪大求全。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猛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就颁发11项。这太急于求成了。
学生庚:我补充,比如:废八股取士,天下为考功名秉烛夜读的“孔乙己们”咋办?至于裁官,那是“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学生辛:变法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失败不可避免。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吹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再说维新变法思想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形成,没有深入宣传,不像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两个世纪的传播、发展,自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到来,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总之,维新变法条件不成熟。
……
历史课代表:一场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因素很多,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得到最高领导的支持、改革势力与反改革势力的力量对比、措施是否得当等等。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很难说,此时坐在讲台下的学生们未来不是某个领域的改革者。我想,这节课留下的记忆对某些学生来说将是永久的。开放的课堂,大量的阅读,有效信息的抓取与提炼,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合作参与,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吗?新课改、新课标、新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念,而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探究设计、激活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都市大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