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提出:稀盐酸能与石灰石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但是为什么在制二氧化碳时,却不能用稀硫酸?在讲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除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一氧化碳中杂质二氧化碳的方法和除去二氧化碳中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在进行铁的冶炼复习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一氧化碳能用什么进行干燥?工业炼铁时发生的反应,它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吗?一氧化碳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并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形成连续的思索,产生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地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广口瓶和集气瓶都是相似的玻璃仪器,都能作反应容器,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仪器的结构特点、用途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并将错误的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中水分解时,教师提出水是如何最终形成氢气和氧气。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水分子分解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氢原子组成,每个水分子先分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和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氢分子,许许多多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就聚集成了氢气和氧气。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以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生的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2)逆向思维
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七种元素,这在元素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运用了逆向思维。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土金属。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发现令人惊奇的新天地。如在讲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时,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断题:
①碱溶液是呈碱性的,那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②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溶液吗?
③复分解反应中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那么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吗?
(3)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它又是一种批判的思维过程。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发散性思维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变成幻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前提。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