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进
做人德在先,处事诚为本。优秀的品德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也不需多言。因此,上至国家,下到各级学校无不重视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个人的许多因素的综合,如今的思想品德课仍存在呆板、枯燥、说教性强,过于追求考试成绩的现象。实事求是地说,许多人对它的态度较为冷淡,对它的作用有所忽视。一面热,一面冷,夹缝中我体会了什么是尴尬。“怎么办?”“如何干?”成为我常常想,也不得不想的问题。
一篇经济学报告认为: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名人做广告,关键是他们能吸引更多的眼球。2010年上半年采购市场上,电视剧《借枪》价格达到了200万元/集,成为抢夺最激烈的一部电视剧。因为这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潜伏》导演姜伟继的新作品,制作团队来自《潜伏》。所以,课堂教学本质上不也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嘛!于是,我想到了——注意力!
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就是注意。但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出现并存在于其中的,且受情绪、兴趣等心理因素影响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活动特性。因此,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应以激发兴趣,调节情绪为突破口,辅以其他的心理学技术手段,善于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实践:
一、积极的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是个人的重要心理活动。对“注意”“记忆”“思维”均有重要的影响。情绪有四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1.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染上相应色彩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对人的注意有影响。有诗为证:“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教学时应创设师生共同良好的心境。
应用例1:在为初一新生授课时,谈及世界第一高峰有多高时,顺便提问一名注意力不太集中的男同学,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记不清的原因,该生没有答上来。我没有说话,期待地瞧了他几眼,随手在黑板上写下“爬爬试吧”,同学们一愣,接着看到“爬爬试吧(8848米)”会意地笑了。情绪由怕老师发火的紧张,一下子转为心境的豁然开朗。愉快的心境弥漫至课的结束。一堂平淡的课,有了生气。绝大部分学生(包括未回答对的学生)的注意力度、持久性均有明显提高。
2.激情:指强烈的、激动的、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可使人慷慨激昂、以身报国,也可以使人得意忘形,不知所以。应用时需有所注意。
应用例2:对“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鲁教版八年级第八课)的授课时,列举了当时人们十分关注的福建南平校园惨案。42岁男子郑民生因感情、工作受挫,蓄意报复社会,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持刀行凶导致8名学童死亡。教师采用非常愤慨的语气讲述事件,然后出示孩子的亲人痛苦的照片。学生激愤之情一下子激发出来了,人的良知得到挖掘,得到激发,德育、智育的效果就不言自明了。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反应时,机体的感受器的灵敏度强,眼睛的瞳孔扩大,释放肾上腺素,注意度很高,但不能长时间反应,否则有害于机体。
应用例3:八年级是法律常识教育。法律知识有其特点:知识点短小、零散、无趣味性,而又必须记住。偶尔的,短时间的“记忆+检测”较为有效。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感到紧张,若再加上几句“好了没有?”“最后1分钟!快!”更让他们重视起来。“眼球”被紧紧吸引到书本上,学习效果显著。
4.热情:热情掌握着个人的身心,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行动的基本方向,成为推动和鼓舞人行动的力量。它对“眼球”或“注意力”有很大影响。
应用例4:一般人都有避重就轻、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这个心理,教师耍个“小聪明”,教学效果也会不错的。比方,一段较长的文字,适合学生个人默读理解。可我布置任务时,提供两套方案:A.全班齐读;B.个人默读。学生自选。他们自然选B,而且有得便宜的心情。我再巧以言辞,热情自然来了,也带来了“注意”。
二、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美国近代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该论述阐明了兴趣对注意、对记忆的帮助。
有位心理学家,曾随机选出十个人,让他们回忆经历过的事情。测试结果显示,愉快的事占百分之五十五,不愉快的事占百分之三十三,平凡的事占百分之十二。本人课下也做过简单的心理测试,过程是让学生回忆昨天各科老师讲的话。结果,没趣味的话大多忘记,有趣味的话大多数能记住。由此可见,注意、记忆与兴趣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例如,即使英语成绩很差的初中生,也会拼写“love”。
为什么兴趣会对人的记忆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道理在于兴趣能使大脑皮层中形成记忆优势中心。这时,脑神经就会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不但不会感到记忆是一种负担,反而处于一种陶醉或享乐之中,从而使我们能集中注意力,诱发想象力,激起我们的求知欲,达到最佳的记忆状态。
依据上述心理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成了我的兴趣。
应用例1:期末复习中,我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但学习几遍后,学生就没有兴趣了。老方法无一利而百害。如何来提起兴趣呢?我在检测中变换了位置:学生考我,答错任何一题,我写三遍。学生兴奋了——这是最后复习阶段难得的氛围。可试了几次,他们发现问不倒,兴奋度降低。适时,我选择一名政治成绩差的同学提问时答错,并如约写了三遍。同时约定在单位时间内每人只有一次提问机会等措施,把学生包括较懒的不愿发问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复习效果收到了。
小结:
目的:难倒老师。兴趣:找到难题。途径:搜索试题。结果:保持了注意,强化了记忆。直接兴趣的应用。
应用例2:八年级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引入案例。学生兴趣盎然地扮作律师、法官、当事人等角色进行案件的模拟审理。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有味道了,不再是鸡肋。
小结:对律师职业的憧憬,及情景教学引起的兴趣,使参与者的有意注意逐渐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三、补充说明
1.“吸引眼球”只是简单、直观的说法。学生要注意“看”,看清楚;也要注意“听”,听明白;注意“想”,去积极地思维。因此,教师应适度运用形体和语言、语调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
2.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是很长。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形式的转换。下午上课时,如情况需要时,学生中间休息一分钟或半分钟,未尝不可。此法,还可换得学生后半节的热情。
我的结论:
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从学生学期前后的成绩比较中得知,是可行的。
把心理学技术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只是初窥门径,现将实践中积累的素材整理出来,结成此文,备我日后查阅,期待着我的反思能够给同仁以启示。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