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红
从十二月开始到来年的三月份,一年一度的美术高考又拉开了序幕,某考点一天的考生数突破万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考生数量可谓是突飞猛进,美术高考的形势越发紧张。考生看看这架势也不免心中发毛,家长看了直感叹:“美术不好考,想要考得好就更难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对于我们艺术班的学生来说,难考也要考,而且要考得好。只有在美术高考中脱颖而出,才能在最后的高考中取得优势。在这里,专业教师的考前训练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临近高考,首先要创造一个严肃活泼、张弛有度的氛围。“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这句话是应对困难的法宝。道理都懂,做起来有时却是适得其反。很多的学校从高三开学就设立高考倒计时,时刻提醒着学生,学生一踏进教室就被一张强大的心理网紧紧地笼罩,如临大敌,结果学生在紧张和疲惫中参加高考,一个字——“累”,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每个考生都是重视高考的,再人为地制造紧张的气氛,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重视高考更应该研究战术,拿出具体的对策,有条不紊地带领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内容,色彩是考试必考的科目,所占的比例是举足轻重的。色彩的成绩关系到美术高考的成败,因此作为专业老师来说,色彩的教学,特别是考前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就把考前色彩训练中的一点心得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要有的放矢,明确色彩考试的目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色彩的考试要求,在考前是绝对有必要的,它能指导我们训练的方向,使我们不走弯路。考前的训练相对于平时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由于考生数量的增多和其他一些原因,如今色彩高考的形式从写生转变为默写,内容从常见的水果罐子扩展到其他的静物。但万变不离其宗,色彩考查侧重的仍然是检查学生对色调的把握和对色彩关系的处理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挖掘出一些比较有艺术特色和潜力的学生。
进行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色彩的学习相对于素描来讲,似乎更容易上手,对色彩敏感的学生会在刚上手的时候占优势。色彩似乎是感性的东西,但这种优势到后期就不一定能长期保持,原因是色感可以经过训练提高,而对画面的掌控能力仍然是个理性的过程,它需要作画者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思考。色调训练必须得贯穿于整个色彩的教学过程,并且在考前分析的时候不断地提醒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确定色调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平时教学不注意,临时抱佛脚,反而会使学生没有方向。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考前辅导的热门图书,很多学子在很早就展开考前模式的训练,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除了能帮助获取考分之外几乎挫伤了有关艺术的所有内容。应该认识到这些书籍虽然有利于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的普及,但也深深地局限着国民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拓宽。而作为高考标准的测量,在得当的方式下,取得相应的水准,事实上完全不需要消耗你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平时的辅导教学中,我不会鼓励学生过多地观赏这类书,也基本上不主张临摹,因为其中有许多作品就是他们同等程度的水准,不过是手熟而已,而主张他们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经常了解国际国内和艺术有关的信息,包括音乐、文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时代精神,这看似和画画没有关系,但潜移默化中却对学生的绘画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这种效应不会立即出现。考前辅导书仅供用做训练中的辅导和参考以及对高考专业景况的了解与把握。对其间个别优秀的作品,只需学生将其与自己的作业多做一些比较,体会其间的差距,取长补短,就会在对比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他人的长处。
二、注意教学的方法
图书的参考只是学习的一个外部因素,色彩训练提高应该归结于我们对色彩知识的把握和实践的运用。色彩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从开始到考前都有讲究。许多书籍里的色彩理论知识是我们熟知的,但具体运用时往往却无从下手,顾此失彼。我多次画画就是画关系而不是画物体。一副画的好坏不在于画面上画了什么,而是表达了什么,这一点到哪我们都不能忘,过分地关注考什么东西,只会让我们疲于奔命,永远被高考牵着鼻子走。
明确了高考的目的,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具体的色彩训练,把所有的思想放在色彩上来,忘掉高考,进入色彩的美妙世界里。
1.作画的习惯
我在平时的训练中提倡用笔概括,这样可以增强物体的形体感受与画面生动鲜活的氛围,矫正一些初学者和性格比较拘谨的学生循规蹈矩的小气。绘画中一个习惯的更改往往会出乎意料地解决我们学习中其他的毛病,可以一通百通。有时经过几番调和之后的色彩画面却出现了熟和灰,这有可能是由于作画时过多的调和造成的。色彩的奇妙在于同量的颜色会因为不同的调色方法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可以挑染,或直接的色彩叠加,不可一成不变。调色的习惯改变了,过熟过灰的毛病就没了,粉气的弊病也就荡然无存了,有时候就这样“一了百了”。
2.观察的习惯
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意思。作为色彩训练具体的操作,我以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例如,我们要表现一个红色或绿色的物体,首先要明白它当然不会是纯粹的红和绿的原色存在。我们准备调配它从明到暗的色彩时,除了简单地加水以减弱其固有色外,还必须加入其他的颜色,以减少原色的纯度,这才是色彩最大的秘密。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把所表现的物体主色转化成它的同类色来表现物体的转折形体,这样,红就有多种红色种类可供选择,使色彩能够在画面中趋于微妙和稳定;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冷暖补色对比关系的运用,推理其补色与对比色或者鄉邻色及同类色,从中选择最适合画面和自己个性的色彩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空间、量感,每一个物体都呈现着它的补色、对比色和同类色的存在,掌握了这一规律可以提高使用色彩的能力;也可以用物体间的区别来表现,如台布和另一台布的区分,与静物的区分,静物之间的区分,这时一定要注意,冷暖、补色对比不能简单的概念化,任何物体都必须是调和之后才不至于出现生硬的简单表现。
3.表现的方法
这里涉及诸多的技法。针对大多数准备应考的学生提几点建议:
(1)最重要的是色调统一,画面有一定的色彩倾向,或是暖调子、亮调子或是黄调子等。
(2)在色调统一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对比的运用,因为有了主次分析之后的作品就符合人们审美的心理需求,高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我们在处理暗部和亮部时,暗部的色彩用色一般是透明轻薄,亮部则厚重浓郁,这样暗部才能退后透气不沉闷,而亮部鲜亮饱满。用笔上也要注意对比的运用,如前面的物体、主要的物体可适当干一点、具体一点,后面的、次要的物体薄一点、概括一点。用色上要注意鲜灰的对比,对亮部或精彩情节的色彩时,可作适度的冷暖或纯度的夸张,会有别样的效果。
(3)注意线的运用,线条有很强的表现力。不同的线能传达不同的丰富情感。当你对形体不太满意时,物体的轮廓可以适当以线条勾画,勾线时要注意轻重缓急,且有色彩倾向,不可太黑,当做物体的重色或物体对比的点缀色来用。
另外,所有这些都是些规律,色彩的奇妙就在于你对这些规律把握后的运用与综合,我们每个人迥异的性格都会传达出与众不同的神采。作为美术专业升学的高考标准,在求学阶段所奠定的审美趣味将影响我们的一生,以不变应万变,将高考的过程最大化的浓缩,因为高考毕竟太浅显了。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郭小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07.
[3]苑立中.美术特长生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2-10.
[4]姚全兴.审美教育的历程[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