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初
上期要目:
一、石库门的背景和渊源
(一)上海石库门的历史渊源
(二)卢湾区石库门的渊源
1、卢湾区石库门的历史背景
2、卢湾区石库门的历史价值
(三)石库门的建筑特点
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是在江南和上海县城民居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在外观上吸收部分西洋建筑艺术的装饰方法而形成我国独特的江南城市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开埠以前,上海县内民居均为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多为平房,立贴式砖木混合建筑构造,木椽屋顶,青瓦盖顶,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有的为庭院住宅,砖墙立柱,穿斗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庭院住宅为一正房,两厢房;有的为两个以上庭院组成多进式宅第,或附有花园。现在,上海开埠前遗存的民居极少,主要分布在南市旧上海县城地区,如世春堂(梧桐路137号)、五间楼(乔家路234号)、书隐楼(巡道街天灯弄)等。
同治年间兴起的石库门里弄民居继承了江南民居和上海县城民居传统立贴式砖木混合的建筑构架,占地面积较小,建筑布局紧凑。立贴式又称穿斗式,是我国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构架,约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我国清代江南、南方民居一般多采用这一构架。穿斗架是由柱子、穿枋、斗枋、纤木、檩木等五种构件组成。不同高度的柱子直接承托檩条。为保证柱子稳定,以穿枋统穿各柱身。在排柱架上,再以若干斗枋、纤子纵向穿透柱身,拉接多个柱架。柱架檩条上安置桷子(方形椽木),然后铺瓦,造成屋顶。木材多用杉木,木料挺直,而且防蛀。穿斗式建筑结构简洁明快,极具有艺术感。这是石库门里弄民居建筑艺术的核心(附图)。
石库门里弄民居由里弄和石库门民居两大部分组成。由于早期的石库门里弄大多在外滩以西,西藏路以东,均为商业中心,因此临街的建筑下均为商店,上为民居。里弄设有总弄和支弄。总弄一般宽5—6米,便于消防车、黄包车、三轮车、垃圾车、粪车等出入。总弄设有门楼,是里弄和马路的分割处,也是居民由马路进入里弄的过渡空间。门楼作为里弄标识性的装饰重点。上方石刻门匾镌刻名人名家书写的各种书法字体的里弄名称,赫然醒目,极其庄严。例如:衍庆里(今厦门路230弄)的石刻门匾弄名为苍劲有力的魏碑体,至今清晰如初。步高里建于1930年,总弄门口采用中国牌楼的古典建筑形式,又有飞檐、拱门,上部为传统的瓦屋顶,并镌刻有“步高里”、“1930”以及“CITE BOURGOGNE”的法文字样。尚文路龙门邨的总弄门楼也采用传统的飞檐屋顶样式。有的总弄在弄门营建过街楼(或称骑楼),它既有效地增加建筑面积,使空间产生变化,又能阻挡马路上的嘈杂之声。同时,居民从马路进入里弄,似乎进入相对封闭、安静的环境,具有安全感。下雨时,居民又能暂时在过街楼下避雨。总弄设有水井(尚贤坊旧有三口水井),供居民防火和清洗里弄之用,夏季又能冰镇西瓜。总弄还设有小铜钟,作为向居民报警或召集公众而用。总弄设有铁门,清晨开启而深夜关闭,确保居民安全。总弄和支弄呈联排式格局,形成“王”、“井”、“丰”等形式。支弄联排的长度一般为10至20幢石库门,宽约3米,便于邻近居民相互来往,登门拜访,或伫立支弄,相互交谈,近距离接触,有亲切之感。有的支弄也设有铁门。
石库门民居的整个格局继承了江南民居立贴式木结构,外包砖墙以及纵深中轴线的形式。外墙又称围墙,在江南民居围墙的基础上升高,结合上海城市情况,增加防御和封闭的功能,同时可以抵御炎夏阳光和寒冬北风。大门开口较小,亦是增加防御和封闭的功能。大门在中轴线上,由花岗岩(产于浙江宁波,一说苏南)石条砌成门框,最初无装饰。由于大门由花岗岩石条束紧,因而称为石箍(束紧)门,并谐音为石库门。后来,大门上有石制门楣,上雕刻“诗书传家”、“厚德载道”等古训字样;上又有发券拱门,有三角、半圆、弧、长方等形。门框、门柱上有的饰以石雕、砖雕。大门为乌(黑)漆实心厚木制成,上有铜门环一对,既森严肃穆,又富贵大气,俨如官府仓库的大门,故以此为石库门名称来源的另一说法。铜门环上有的錾刻图案,手击门环,即能发出叮当的悦耳之声,表明有客来访。外围墙最初为江南民居传统的石灰平涂粉墙,后改为石灰勾缝,加嵌灰缝的清水青砖墙,后又改为红砖墙。每幢石库门两侧砌有山墙,全系砖墙,既能承重房屋,又起到防火的作用,所以又称封火墙。封火山墙是江南民居建筑的重要标识,它用砖墙阻断两幢民居木构件之间的联系,以达到防止火灾和减少火灾损失的目的。封火山墙上端砌有马头、观音兜、人字硬山、叠落、荷叶、栲栳等式样屋顶,以弥补外围墙建筑艺术上外观单一的弊病。
石库门大门内基本上是纵深、封闭的中轴线建筑格局。石库门后便是天井,它由江南民居的庭院演变而来,具有扩大空间,采纳阳光的功能,以补充里弄狭窄、围墙高耸、封闭而带来的空间狭小,阳光不足的缺点。同时,它也是居民休闲之处,种植白玉兰、香樟、各种花卉,或置有荷花缸、金鱼缸、葡萄架、藤萝架以及山水盆景,或作为晾晒衣服、夏季乘凉、聊天之胜境。
天井后是客堂,它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位置,由江南民居的厅堂演变而来,是石库门民居枢纽,它是聚会、就餐、会客、长辈教诲子女、信佛供奉、祭祀祖宗等重要场所。北面墙壁上挂有祖宗画像或名人书画卷轴,前面设有长条案桌,上有礼仪、祭祀的器具。客堂前为一排6至8扇落地木制长窗,下饰以木雕,并可以拆卸。拆卸后,客堂与天井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扩大空间,获取阳光,并且改善通风,在盛夏形成过堂风。客堂两侧为东、西厢房,为小辈居住之处。
石库门里弄民居为节约土地,在江南民居平房的基础上叠加为两层、三层的楼房。客堂后便是楼梯,它一方面有上下楼的功能,同时也起到抽风、和室内上下空间空气流通的作用。楼梯在初期墙上没有窗户,光线暗淡,不引人注目,所以制作比较简单。客堂上二楼为主人居住之所,两侧为东、西厢房,亦为小辈居住之地。楼板多用杉木,后改为松木、柚木,较为坚固,走动时声音较小。一层楼梯后为灶披间(厨房),因建有烧柴大灶,斜披作顶,因而得名。1930年前,大多数居民以柴爿(柴劈开成片的木柴)为主要燃料。当时,烧柴大灶有砖砌烟道,烟由灶披间墙壁顺着上面亭子间、晒台而出,后来烧柴大灶因使用煤球而被拆除。后厢房为仆人所居。灶披间一侧为后天井,以补充了灶披间光线之不足,同时设置水龙头,作为洗涤之处。楼梯中部拐弯处为亭子间,光线较暗,租金较低。亭子间上为晒台,作晾晒衣服、夏季乘凉之用,或放置花盆、鸟笼等。灶披间设有后门,直通支弄,作为仆人出入之处。
石库门里弄民居在继承江南民居建筑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城市具体情况,也吸收了西洋城市和建筑的优点。联排式是当时英国伦敦城市民居的建筑格局,它和我国江南民居独门独院的合院式(四合院)民居相比,节约大量土地。石库门民居又在此基础上,将平房叠加为两层、三层楼房,更是充分利用了当时价格昂贵的土地资源。由于石库门民居二层较高,且为斜坡屋顶,因此在二层和屋顶之间增加阁楼;为增加阁楼采光和通风,在屋顶又开设窗户,称为“老虎窗”。“老虎窗”为洋泾浜语,其“老虎”系由英文屋顶(roof)而来。英国冬季气候寒冷,且多积雪。为了避免积雪对屋顶的压力,英国城市民居大多在高坡、尖顶的屋顶上开设多个窗,称为“屋顶窗”。
石库门里弄民居在基本保持立帖式建筑构架和纵深中轴线格局的基础上,在民居的大门、山墙等外观上又吸收了西洋建筑艺术的优点,从而形成我国近代城市独特的民居建筑。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开埠以来,洋商们纷纷在上海营建领事馆、银行、旅馆、戏院等,其西洋建筑艺术对上海石库门民居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早出现的西式建筑是英国领事馆(1854)、吉姆逊商会(1865)。汇中饭店为洋商营建的旅馆,原名“中央饭店”(Central Hotel),由斯科特(Waiter Scott)设计,即今和平饭店南楼,建于1854年或1906年。礼查饭店(Richard Hotel)则建于1846年,即今浦江饭店。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 Hotel)建于1934年,即今上海大厦。汇丰银行建于1923年。沙逊大厦建于1926-1929年,即今和平饭店北楼。永安公司建于1916-1918年。四行储蓄会大楼,即今国际饭店,建于1932年,由德国著名设计师邬达克(L.E.Hudec)设计。上海北火车站建于1907年。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即今东风饭店,建于1911年,由塔伦特(T.Tarrant)设计。百乐门舞厅建于1931年。华懋公寓(Cathay Mansions)建于1927年,即今锦江饭店北楼,俗称十三层楼。兰心大戏院建于1929年,为英国业余戏剧协会董事会筹建。所有这些古希腊、罗马式、新古典主义式(汇丰银行)、折衷主义(海关大楼)、古典主义式(礼查饭店)、装饰艺术主义式(沙逊大厦、百老汇大厦、强调简洁的垂直线)以及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艺术(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即今金门大酒店,建于1926年)等都对石库门民居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提及的是法租界当局建于1930年的步高里,弄口有中国式牌楼,上镌刻有“CITE BOURGOGNE”法文字样,意即法国著名的勃艮第葡萄酒(Bourgogne)居民区(cite)。
西洋建筑对石库门民居的影响主要是:原来传统的青砖墙受当时欧洲流行的西班牙风格(如汇中饭店、上海北火车站)的影响,均为红色砖墙。大门上的发券拱门为弧形、三角形等,内饰有巴洛克风格的山花、齿形等图案。柱头也有西洋装饰。屋顶的青瓦改为西班牙式红色筒瓦。例如:尚贤里沿街楼房立面具有巴洛克风格,里弄口屋檐设弧形发券拱门,饰以巴洛克花饰,线条简洁,并有阳台。步高里屋脊铺设西班牙红瓦,层层相叠如鳞,许多老虎窗也纷纷突出屋面。半圆形的发券拱门下面以简化的巴洛克式的牛腿支撑。有些石库门单元大门的两侧设有西洋式的方式壁柱。有的里弄民居在门窗等开口部周围以及外墙沿一层和二层之间装饰红砖,并有铁制栏杆和阳台。
二、石库门里弄文化
(一)石库门生活形态
石库门里弄文化还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以来上海的中小型工商业、个体手工业、里弄邻居关系、个体摊贩和儿童游戏等方面繁荣昌盛和丰富多彩的民俗。
由于沿街店铺房租较高,于是许多中小型工商业、个体手工业便纷纷进入石库门里弄开设钱庄、商号、工厂等,使石库门成为当时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场所。据光绪二年(1876)《沪游杂记》记载,当时兴仁里(今宁波路120弄,已拆除)已有彙(huì)源、泰丰、慎号、慎余、咸康、寿康、元和、乾和、阜丰、德昶、宝兴、振茂、惠安等14家钱庄,以后又有安康、安裕、赓裕、春元、衡通、生大和记、义昌、承裕、长源、永庆等钱庄。此外,后来还有大公、上海至中、大康、建华、江西(省)民裕、浦海商业等6家银行;金融业机构19家;信托公司各保险公司各1家。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兴仁里内的大小钱庄竟多达一百多家(见附图)。
卢湾区的石库门里弄也是如此。民国六年(1917),著名企业家陈蝶仁(1879-1940)创办生产家庭日化用品的家庭工业社,至民国十六年(1937)迁至步高里,以生产无敌牌牙粉和蝶霜为名。位于淮海中路315弄和335弄的宝康里,据1949年统计,共有商店31家、当铺2家、医疗诊所5家,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小工厂等各1家。特别是位于瑞金二路409弄的新新里弄街,长近100米,有1700多住户、近八千居民,里弄内有烟杂店6家、肉庄9家、蛋行2家、酱园酒行7家、五金号4家、南北炒货店3家、成衣铺4家、面坊2家,还有米店、当铺、牙医诊所、棉花店、茶馆、茶店(卖茶叶)、豆腐店、糕团店、中药铺、煤栈、洗染店、理发店等58家。弄内还有小工厂3家、黄包车行3家、鸦片馆7家、赌场1家、妓院5家、算命馆1家、基督教堂一所、佛堂一所、粥店等。因此,新新里又被俗称为什锦里,可谓无所不包的上海社会的缩影。贝勒路恒昌里内有小型工厂28家。有些里弄还设有学校,例如:民国二十六年(1937),著名的务本小学迁至霞飞路新渔阳里2号。
石库门里弄里除了上述店铺外,还有仓栈、金号、银号、证券号、五金作坊、航运公司、绸庄、电台等。1947年,上海47家私人电台中有7家设在里弄。但是,上海里弄最有特色的便是烟纸店(或称胭脂店、烟杂店),它一般是夫妻老婆店,位于里弄过街楼下,虽然面积狭小,但经营肥皂、草纸、香烟、火柴、油盐酱醋、廉价糖果和糕点、邮票等居民生活必需用品,并设有便民的公用传呼电话。即使在半夜打烊后,您如敲排门板,店主也能满足您的需要。此外,老虎灶是专卖开水,设在巷口街头。
在封闭式的里弄和一户几家的石库门内,邻里之间虽难免有矛盾,但总的还是邻里和睦。居民之间互称姆妈、阿爹、爷叔、娘娘、阿婆、阿姨、阿嫂,或先生、太太、老板等。邻里关系视里弄的富贱程度而不同,一般独门独家的邻里关系较淡漠,平民则反而比较融洽。例如:有好的食品、菜肴则送左邻右舍分享,大家礼尚往来,成为习俗。有人家做寿,则送长寿面。春节期间,互相送薄礼拜年。炎夏夜晚,坐小板凳或竹躺椅,手执蒲扇,互相聊天,称为“谈山海经”。冬日中午以后,中老年妇女则“孵太阳”,边聊家常,边编绒线衣服。
在里弄中,不少小商贩或挑担,或提篮,穿弄走巷,贩卖各种货物和食品,或以物易物,或修旧利废,为居民生活服务,成为上海近代城市里弄的独特风景。叫卖的食品种类主要有牛奶、点心(大饼、油条、粢饭糕、豆浆)、苏(州)宁(波)糕团、广东白糖伦交糕、桂花赤豆糕、红糖黄松糕、豆沙条头糕、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炸春卷、小馄饨、酒酿圆子、排骨年糕、油炸臭豆腐、酱菜、熟食等。四季水果则有枇杷、杨梅、白糖梅子、西瓜、水蜜桃、糖炒栗子、香糯炒白果、檀香橄榄、熟菱角、荸荠、烘山芋等。修旧利废则主要有穿棕棚(床上棕棚)、修箍桶、修锁、配钥匙、磨剪刀、补瓷碗、补套鞋(雨天穿胶鞋)、扎拖簸、修家具、修铝锅和铁锅等。这些修理服务业使居民不用出里弄就能修好,花费又小,深受居民欢迎。此外,还有收牙膏皮、废铜烂铁、玻璃瓶以及捏面人、吹糖人、梨膏糖、棉花糖、爆炒米花、拉洋片(看西洋镜)等。居民日常所用的柴爿也由小贩定期按预约时间送货上门。苏州妇女则口操吴侬软语在里弄里还手挽竹篮,叫卖白兰花、珠珠花(茉莉花)。瞎子算命、江湖郎中等也混迹其中。每逢清明、七月十五(古称中元,俗称鬼节)、冬至,则有卖长锭(用锡箔折成的纸锭),作为烧给祖先亡灵之用。
凡是进入里弄的黄包车、三轮车、自行车等都必须推行,以保障居民的安全,这样在寸土如金、拥挤而喧闹的城市里,里弄便成为儿童们游戏的天堂。男孩游玩的主要有刮香烟牌子、打玻璃弹子、盯橄榄核、滚铁环、扯空竹(响铃)、抽陀螺(俗称贱骨头)等。女孩游玩的主要有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挑绷绷等。集体游戏有官兵捉强盗、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跳绳等。
(二)卢湾区石库门文化
卢湾区作为原法租界辖地,较之英租界,开发较晚,少受战乱,高楼大厦较少,绿地多,而且相对和英租界移民多为洋商、地产商、银行家等而言,法租界移民多为传教士,他们文化修养较高,因而形成了自然环境优越、文化气息浓厚和安静、雅致的气氛。于是,大批现代进步人士和文化人士大多聚居在卢湾区内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成为上海近代城市的独特景观。因此,卢湾区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特别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的光辉历史。据《卢湾区志》第二章名人旧居统计,自1910年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校长张聿光寓居斜土路514号以来直至1949年,共有六十多名之多,包括著名人物、戏剧表演家、诗人、美术家、教育家、电影演员、舞蹈家、音乐家、文学家等,其中有些人物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早在民国七年(1918)2月,在宝康里成立中华女子美术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12月18日,由潘天寿发起,在金神父路创办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迁至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薛华坊。民国十九年(1930),成立上海“左联”美术家联盟,后又有著名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此,卢湾区内居住的美术家尤多,计22名,占《卢湾区志》记载名人总数的33%。这些著名美术家主要有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蒋兆和、姜丹书、俞剑华、倪贻德、王个簃、关良、林风眠、吴湖帆、张雪父等。徐悲鸿于1927年寓居霞飞路霞飞坊(今淮海中路927弄)99号。黄宾虹于1930年寓居西门路216号(今自忠路420号)。蒋兆和于1931年寓居在吕班路大陆坊(今重庆南路288弄)17号。张辰伯为上海美专艺术教育系主任兼教授,于1931年寓居步高里19号。上海美专副校长、西画系主任兼教授王远勃于1933年寓居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花园坊73号。上海美专中国画系主任兼教授王个簃于1938年寓居吕班路幸福坊(今重庆南路160弄)4号。特别是张大千与其兄张善孖(mā)于1932年(一说二十年代)寓居马浪路西成里(今马当路278弄)16和17号。在沪期间,张大千以画水仙著名,人称“张水仙”,同时研究清代画家石涛的艺术,并涵容唐宋元明百家之长。张善孖善画虎,曾在家中养一小虎,以观察虎的习性、形态等,一时传为佳话。黄宾虹也曾住他们家楼上,1930年迁至西门路216号(今自忠路420号)居住。
社会知名人士有沈钧儒、邹韬奋、杨度等。沈钧儒于1921年寓居贝勒路天祥里(今永年路149弄)20号,当时为《中华新报》主笔。杨度居住于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55弄13号,年代不详。邹韬奋于1930年寓居吕班路万宜坊54号,编辑《生活周刊》。1933年12月,《生活周刊》遭查禁,即与李公朴、胡愈文等创办《新生周刊》,于次年2月出版。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现三联书店前身),出版发行进步书刊。陶行知为我国著名教育家,1946年寓居重庆南路53号。
在文学出版方面的知名人士有徐铸成、顾均正、丁玲、艾青、徐懋庸、曹聚仁、夏丏(mian)尊等人。徐铸成为《大公报》主编,居住复兴中路万福坊(523弄)。赵景深为复旦大学教授,居住淮海中路四明里6号。丁玲于1931年寓居吕班路万宜坊60号。徐懋庸为著名作家,1932年寓居金神父路花园坊(今瑞金二路129弄)106号。曹聚仁为沪上著名作家兼记者,于1932年寓居金神父路花园坊107号。艾青为我国著名诗人,于1932年寓居西门路丰裕里(今淡水路214弄)4号。此外,还有诗人徐志摩,1927年寓居环龙路花园别墅(今南昌路136弄)11号。
在电影、音乐、戏剧方面的知名人士有袁牧之、瞿白音、赵丹、上官云珠、田汉、盖叫天等人。袁牧之、瞿白音均于1933年寓居霞飞路(今淮海中路)689号。赵丹于1936年寓居环龙路锡荣别墅(今南昌路69弄)3号。上官云珠于1938年寓居马浪路西成里(今马当路278弄)40号。田汉于1922年日本留学归国后寓居上海,先后居住于同仁里、民厚北里、宝康里,1927年冬居住金神父路日晖里(今瑞金二路409弄)41号,后因白色恐怖,移居他处,由其弟田洪暂住,1930年秋法租界当局抓捕未获。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寓居兴安路22号,年代不详。音乐家有黄自、黎锦晖等人。黄自于1929年寓居金神父路花园坊(今瑞金二路129弄)115号,而黎锦晖于1930年寓居萨坡赛路290号(今淡水路332弄1号)。
三、研究石库门文化的意义
上海石库门里弄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和深厚,它几乎涵盖了近代上海的全部历史,即见证了殖民主义者列强的租界开埠史及其繁华景象;见证了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的历史;见证了上海近代城市居民建筑的历史;见证了上海近代的政治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历史;见证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上海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了近代上海社会民间风俗的历史;见证了近代上海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兴衰历史等。石库门里弄文化是上海近代历史的缩影,是上海文化和历史独特的品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市民居住环境逐渐改善,大批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入云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大批石库门老式里弄被拆除。在今后,石库门里弄的改造和大量拆除仍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保留一些典型、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石库门里弄便成为重要的任务。现在,兴业里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早已列为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步高里、尚贤里等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卢湾区里弄约有500条,比1949年的1050条减少550条;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比1949年的208万平方米减少32万平方米;里弄面积仅占全区住宅建筑总面积的26%,而1949年却为78%。由此可见,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目前,保护石库门里弄并不是把老式、新式、广式等石库门里弄全盘地保留下来,而重要的是研究石库门里弄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社会背景和艺术价值,吸取其精华,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城市生活更美好。近年来,卢湾区又成功地将石库门里弄改造成“新天地”和田子坊(泰康路210弄)创意园区,中外游人云集。石库门里弄文化是上海城市独特传统的文化艺术遗产,在全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它将永远铭刻在上海市民的心中而不被忘怀!
参考书目:
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上海县志》
光绪二年(1876)《沪游杂记》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乡土志》
民国七年(1918)《上海县续志》
《说弄》张锡昌(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开埠后的上海住宅》曹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上海石库门》娄承浩,薛顺生(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卢湾区志(1994-200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上海通志》第二十六卷•城市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上海通志》第四十三卷•社会生活(同上)
《中国民居研究》孙大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民俗上海•卢湾区卷》尹继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日文]村松伸《上海都市与建筑,1842-1949》(东京,1991)
《上海里弄民居》上海房地产管理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上海百年建筑史》伍江(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上海百科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上海掌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上海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同治十一年(1872)《上海县志》
朱陪初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技艺组、中国艺术院中国工艺美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原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副总工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