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织锦技艺的调查

2011-11-16 11:48吴子婴
丝绸 2011年12期
关键词:经线织机傣族

龙 博,赵 丰,吴子婴,彭 婕

(1.浙江理工大学 材料与纺织学院,杭州 310018;2.中国丝绸博物馆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杭州 310002)

云南傣族织锦技艺的调查

龙 博1,赵 丰2,吴子婴1,彭 婕1

(1.浙江理工大学 材料与纺织学院,杭州 310018;2.中国丝绸博物馆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杭州 310002)

通过对云南省傣族地区使用的傣锦织机、织物及其织造技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将现存的傣族低花本织机进行了归类,研究了其织机的具体形制、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分析了其织物的组织结构、图案风格及色彩运用,有助于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了解及有效保护和传承。

傣锦;低花本织机;云南

傣族大多居住在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州,南部的红河州,中部的玉溪地区,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西部的德宏州,并有极少数住在金沙江流域的楚雄州和丽江地区[1]。其中,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是傣锦的主要产地。

傣族织锦历史悠久,元明时期曾经作为贡品交纳给中原王朝[2]。它是傣族人民上千年的编织技艺和审美观念的结晶,体现了农耕时期傣族社会和家庭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然而受到现代化工业的冲击,傣族织锦一度濒临失传。“傣族织锦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目前人们对傣锦织机,织物结构及织造技术的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简要研究并解析了傣锦织机、织物及其织造技术。一方面,在理论上保护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为科技史研究提供参考。

1 傣锦织机

傣锦织机是一种由织工本人直接操作一个直线与经线直接相连的花本而进行提花织造的低花本提花机[3],根据卷轴的固定形式可分为腰机和非腰机两类,而从机架形式上可分为梯架式、半机架式和全机架式,另外按照花本形式可分为帘式花本和环式花本两类。

1.1 帘式低花本腰机

1.1.1 梯架腰机式帘综机

梯架腰机式帘综机(图1)见于云南省元江县大水平村公所那路社,它并没有完整的机架,主要部件全部悬挂在砖石状地桩中的竹竿梯架上,形制上与云南苗族、哈尼族的梯架式踏板腰机[3]极其相似,只是在竹竿梯架的顶端离地190 cm处、地综前面悬挂着一个长度为100 cm的悬垂式线编帘式花本。固定在地桩中的竹竿梯架高为220 cm,2根竹竿之间距离为70 cm,在竹竿的中部离地120 cm处悬挂着一副“V”形杠杆,它的后面连接着一根踏板控制着地综的上下运动,与分经筒相互协调作用来形成织物上的平纹地组织。在距离地面60 cm处是悬挂在竹竿梯架上的经轴,经轴是由穿过经轴圆木两端的4根(左右各2根)及1根横档木相互配合作用固定在后立柱后方,从其侧面看经轴圆木两端都穿有呈“X”形排列的2片木片,再用一横木挡在后机身与“X”状木片之间,用于固定经轴。经线从经轴引出后依次通过2根分绞棒、分经筒、帘式花本、筘、卷轴后再缚于织工腰部。

图1 梯架腰机式帘综机Fig.1 A ladder-like Venetian blind heddle back-strap loom

1.1.2 半机架腰机式帘综机

半机架式帘式线编花本腰机(图2)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曼龙岗村与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机架主体由一个底座和从后立柱上延伸向上的立机身构成,底座基本呈长方形,长172 cm,宽74~78 cm,离地面高度约50 cm,后机身高155 cm,后机身顶上有一横梁,其上套着2副连接着踏板与综的“V”形杠杆,一副连接帘式花本,另一副连接地综。与杠杆连接的2根竹制踏杆分列在机架下方两边,均超过横机身,中间有一长木板用于织工放置不踩踏板的脚。后机身距顶30 cm处生一横杆,杆上挂着经轴,经轴距离横杆50 cm,长85 cm,直径4~5 cm。沿经线方向各部件的排列与元江那路梯架式帘综机的相同,只是分经筒的形制不同,这里是一种由4根档子做成的支架形筒子。

另外一种刚性竹针编制成花本的机架式帘式低花本腰机(图3)见于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芒核村。其机架与曼龙岗帘综机都十分接近,为一种有架腰机。织机由前立柱、横机架、后机身构成,前立柱高37 cm,2根前立柱相距70 cm;横机架通过榫孔结构固定在前立柱上方及后立柱下端,长度为145 cm;后机身高153 cm,2根后立柱相距75 cm。在后立柱上方离地68 cm处,悬挂着经轴;在后立柱顶端有一横梁,其上穿有3对“V”形杠杆,最外面的1对连接的帘式花本,另外2对连接的是地综,每个地综下综杆上还连接了1根长90 cm,直径4 cm的圆木,用以增加综片的重量,便于综片在提升后能靠自重恢复原位。经线从后立柱上的经轴引出后依次通过2片地综、帘式花本、筘、卷轴后再缚于织工腰部。

图2 曼龙岗腰机式帘综机Fig.2 The Manlonggang Venetian blind heddle back-strap loom

图3 德宏腰机式帘综机Fig.3 The Dehong Venetian blind heddle back-strap loom

1.2 半机架腰机式环综机

这种环式低花本腰机(图4)是由赵丰先生于1997年在云南省元江县琳瑯村实地调研中发现,笔者也对其进行了详细测绘。因为壮族的竹笼式环综机已被简称为竹笼机,所以就将这种无笼环综机简称为环综机。这种织机的机架属于后柱式,即后机身就是后柱的伸长,是一种腰机式样。2根前脚柱端仅用作支承横机身,而后脚柱高,兼用作直机身。直机身高约200 cm,横机身长约128 cm,高约53 cm,织机宽约88 cm。直机身顶部有2根横杆,长约115 cm,分别离地170 cm、197 cm,其上支承着2副“V”字形杠杆,其中位于上方的杠杆长约106 cm,用来提升环式花本;位于下方的杠杆长约60 cm,用来提升地综。经线依次穿过的部件与曼龙岗腰机式帘综机相同。

1.3 全机架式帘综机

图4 环式低花本腰机Fig.4 A looped low pattern heddle loom

这种织机在西双版纳南部地区傣族村寨的分布比较普遍(图5),并且赵丰先生也提到这种织机在缅甸有分布。它不是腰机,其机架的基本形式是四柱式有架织机,机架高度165 cm、长226 cm、宽度126 cm,横机身的高度离地面47 cm。卷轴左端穿过固定在横机身上的兔耳,右端则通过榫式构件固定在横机身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经轴,经面经过后立柱上的定经杆又从机顶上绕回,被打结后用木棍固定在前机身的顶部。地综悬挂在位于机顶离前机身50cm处的横杆上,是2片互动式的固定综桄,每片地综下方都连接着1根踏板,并且连接2片综桄所用的是一种定滑轮的部件。帘式低花本被悬挂在位于机顶离前机身100 cm处的横杆上。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镇曼乱点村的这种织机的花本是用竹针(竹制圆竿)编制的,同时也有由线来编制的花本。

图5 机架式帘综机Fig.5 A Venetian blind heddle frame loom

上述所有傣锦织机的特别之处在于储存花部信息的竹针花本或线编花本。花本的每组花本线(脚子线)以上口综的形式与经线相连,再用横线(耳子线、竹针)与花本线编织,将需要提升的经线相连的花本线编在横线的前面,不需要的编在横线后面,竹针花本(图6)由于在编织花本时与花本线交织,可以清晰看出花本的图案。东汉王逸《机妇赋》中记载了当时的某种花本式提花织机,其中“宛若星图,屈伸推移”,可能就是对这种刚性竹针花本的形象化描述。而线编花本(图7)的所有横线都在帘式花本的左边系在一根专门的绳子上,右边则不系,直接挂在花本综杆的上方。南朝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中描写织机是“机顶挂流苏,机旁垂结珠”,似乎与这种线编花本的形象十分相近,“流苏”为右边挂在综杆上的花本线,“结珠”为左边悬于机旁系挂固定横线的竹环或线结。

图6 刚性竹针帘式花本Fig.6 Rigid bamboo-made curtain-shaped pattern draft

图7 线编帘式花本Fig.7 Thread-made curtain-shaped pattern draft

这两种花本只能控制织物图案的经向循环,由于受到织机形制的影响,这种经向的循环不会太大,并且尚不能控制其纬向循环,因为纬向循环需要多把吊的装造方式[4]。

织造步骤可分成两部分,地综控制的地纬部分,直线花本控制的花纬部分。平纹地部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一片地综与分经筒相互配合作用的单动机构,另一种是由2片地综的单动式双综双蹑机构分别控制奇偶数经线的方式。花纬部分的织造方法如下:提花织造时,首先将第一根横线捋下,以其为界,再用一横杆辅助,将花本线分为前后2组,靠近织工这组花本线即对应着编在横线前方的需要提升的经线,然后织工腰部向前移动,使经线稍稍松弛,用横杆在花本线2组中间下压经线,形成花纬的开口,这样就可以引纬打纬。待这一花纬织完后,将这根横线抽出转移到经线下方的帘综上,这样花本信息就储存了起来。

2 傣族织锦

傣族织锦具有家居和服饰两方面用途,既用来当筒裙、头巾等服饰用品,又用来当桌布、被面等居家用品[5];多用各色棉线或丝线在不同形制的低花本提花机上交织而成。西双版纳傣锦多用纯棉纱织成,白纱线通经,红、黑色纬线织花。所织图案有孔雀、马、龙、凤、象、宝塔、寺院、竹楼等;线条宽窄错落有致,形体夸张简练、粗犷质朴。德宏傣锦有棉织、丝织2种,配色大胆,多以深色为底,红、绿、黄、蓝等色为纹;图案以菱形、方形、六角形等几何纹样为主,古朴典雅、风格浓郁。

傣锦花纹多采用动物、花卉、树、草、人、房等原型形态,加以抽象变形成为较概括的几何纹样,再交错排列,形成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种类绚丽多姿,奇幻无比[6]。纹样主要有菱形纹和八角纹、象脚纹、孔雀纹、屋顶纹、象驮塔房纹、菩提双鸟纹、绕线板纹、船马及供养人纹、驮花马和跑马、跪马、牵马纹等,还有分别以棋盘纹、花鸟纹、大象纹、象鼻纹、神兽纹、龟纹、螃蟹纹等为主题并混合其他纹样[7]。

在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由低花本提花机织制的傣族织锦,均为几何小花纹的平纹地上纬起花织物,主要工艺参数见表1。按照经纬纱线的用法,可分为多经单纬与单经多纬两类。

表1 傣锦面料工艺参数Tab.1 Technological parameter of Dai brocade

2.1 多经单纬

图8a所示的傣锦是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曼龙岗村的帘综腰机织制,主要用作筒裙面料。经线采用分区穿法,颜色多达7种,黑色经线为单根单股,其他6种颜色经线为单根双股,纬线为单根单股。由于在穿综时,每个地综和花本综口均穿2根,这样反应在织物中的地组织为纬重平组织。另外由于经纬线都比较细,而且花纬的纬向飞数不超过4,织物有坚实紧密的平纹地组织依托,显花纹有间丝蒙罩,使得整体效果硬挺扎实。其纹样为菱形小几何纹,以大小不同的菱形套合连续相组而成。

图8 傣锦面料Fig.8 Fabrics of Dai brocade

2.2 单经多纬

图8b~f所示的傣锦为单色经线,多为黑、白、红三色;而纬线中的地纬多用白色,花纬多为彩色,其地纬与花纬使用的纬线不同,且地纬较花纬细,花纬组织具有较大的纬浮长,所以在织物效果上花纬可将地纬遮盖。其中,图8c与图8e局部采用了类似妆花(挖花)[8]的工艺,颜色更加丰富艳丽。另外,地纬与花纬在织前都已采用并丝工艺绕在梭子里的纡子之上,然后织入同一梭口,用以提高织造效率。

图8b由云南省元江县大水平村公所那路社的梯架式帘综机织制,主要用作被面和筒裙面料。其纹样为菱形龟纹,以菱形几何纹连续或套合和衍化相组,再错配以几何形纹样作衬。图8c由云南省孟连县娜允镇的机架式帘综腰机织制的,主要用作被面面料,纹样为棋盘龟纹,多种变形的龟纹呈菱形连续展开,或与万字纹、棋盘纹组合搭配。纹样造型生动,构图饱满。图8d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镇曼乱点村的帘综机织制,主要用作被面、桌布面料,纹样为象鼻纹,由抽象化的相连式象鼻纹组成,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图8e由云南省元江县琳瑯村的环综机织制,主要用作头巾、被面及坐垫面料。纹样为八角花纹,以八角纹连续变化相组,错综配迭。用色较多,层次清晰,庄重美观,鲜明富丽。图8f由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芒核村的帘综腰机织制,主要用作被面面料,纹样为绕线板纹,傣族妇女中的能工巧匠在绕线板刻上精美图案,使绕线板本身就成为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再将其美丽形象化为图案织入傣锦,体现了傣族妇女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上述傣锦面料的织物分析,其织物组织结构均为类似于纬二重的组织,以元江县那路村的傣锦面料(图8b)的部分组织为例,由地综控制形成的A纬(图9)使用平纹组织形成织物中的地部,由花本综控制形成的B纬(图10)是花本中储存信息的直接释放,并且花部组织的纬浮长一般较长。在织造过程中采用隔梭平纹隔梭花的织造工艺,即在显花的B纬花部纬线间夹入一梭A纬平纹地部纬线,其模拟效果见图11。从本质上说,图8的组织均与此类似,只是花纬的纹样根据各自喜好而变化不一。其中,图8a差异较大,地纬与花纬使用同一纬线,并且纱线较细,花部的纬浮长较小,从而使得织物的外观效果异于其他面料。

图9 A纬平纹地部组织结构Fig.9 Plainback weave of weft A

图10 B纬花部组织结构Fig.10 Pattern weave of weft B

图11 AB纬1︰1组合模拟效果Fig.11 Mixing effect of weft A and B combined in 1︰1

3 结 语

通过实地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傣锦织机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从机架的形式上看,这类织机之间存在继承关系,其演变应该是由腰机向固定卷轴形式的非腰机形式、从无横机身的梯架式机架向具有横机身的全机架形式发展;并且与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提花织机的记载十分接近,又由于傣族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与历史因素影响,这种低花本织机抑或正是古代早期提花织机的形式;从工作原理与织造方法上看,存在着不同的方式,但本质目的与最终效果却是一致的。由此类织机织制的傣锦纹样丰富,色彩变化多端,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织物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从织物组织与结构上看,傣锦结构均为平纹地上花纬显花,只是花纬依各自喜好在编制花本时产生了差异。这一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与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早期提花织机的形式提供了参考与佐证。

[1] 罗阳.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J].思想战线,1998(10):57-62.

[2] 李何林.傣族织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95.

[3] 赵丰.中国传统织机及织造技术研究[D].上海:中国纺织大学,1997:53,91.

[4] 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105.

[5] 刘晓蓉.滇西典型民族织锦研究[J].江苏纺织,2007(12B):52-56.

[6] 杨雪果.云南少数民族织锦简述[J].民族艺术研究,1999(5):29-33.

[7]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艺术研究室.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09-221.

[8] 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365.

Investigate on the technique and artistry of Dai brocade in Yunnan province

LONG Bo1, ZHAO Feng2, WU Zi-ying1, PENG Jie1
(1.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Textile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Key Scienti fi c Research Base of Textile Conservation,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Hangzhou 310002, China)

The traditional looms, fabrics and weaving techniques of the Dai brocade in Yunnan were studied by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urvived low pattern draft looms of Dai nationality were classified, and their shape,working principle as well as operation method were also discussed by this article. Furthermore, the fabric structures, pattern styles and color uses of the Dai brocade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will contribute to fully understanding, effectively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of this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i brocade; Low pattern draft loom; Yunnan

TS105.3;K875.1

A

1001-7003(2011)12-0053-05

2011-07-22;

2011-09-28

龙博(1986―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纺织品的发掘与工艺现代化。通讯作者:赵丰,教授,博导,zhaofeng1961@gmail.com。

猜你喜欢
经线织机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喷水织机进入大面积更新换代期
实地调研国产中高端织机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专利技术综述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喷气织机松经机构与后梁配合的应用探讨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